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

王佩20分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雨的诉说》是新课程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2、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3、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活动准备

1、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和歌曲,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教学实录]

师:(多媒体播放一幅幅雨的图画)春雨细轻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梧桐锁清秋,冬雨缠绵心愁凉……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它滋润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它,快乐而沉静,伴着欢快的足音;它,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这是雨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今天,让我们来倾听《雨的诉说》,请同学们翻第第18页《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并饱含深情地齐读第一段(多媒体显示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雨的诉说

一、听听雨的足音

生(一齐朗读):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

师:雨欢快的足音怎样?让我们来听听吧!把你收集到的雨韵播放给大家听,并讲讲过你听雨的感受好吗?

生1(把磁带放到录音机播放,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雷雨):我喜欢听暴风雨,因为它给我力量,给我面对挫折的勇气,(伸出双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热烈鼓掌)

生2:我录的是小雨,我喜欢听那“沙沙沙”的声音,它充满了梦幻,充满了期待。

生3:我喜欢雨中散步,雨中听雨,身临其境,我自己仿佛也化作了雨。

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也和你们一样深爱着雨,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雨,那么安详,那么静谧,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雨,抒写过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雨的诗意,体味雨的诗情吧!

(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二、感受雨的诗意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学生朗诵“雨”诗

生1: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

生2: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3: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习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习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当的修辞手法来多方面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指导教师点评:

本设计可谓我们在民校初中语文培训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样板。第一,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既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它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强调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四步流程,设问导思,紧扣文本,瞄准中考”。第三,它精要地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343教学法,即新课标的三个目标,四步流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探究深入—拓宽迁移)和三种训练(思维,语言,迁移)。值得大家结合文本阅读好好体味,并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021年七年级语文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6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202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名师教案下册五篇

2021年七年级上语文名师教案详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授课教案

2021语文老师优秀教学设计

202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名师教案五篇

语文老师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模板

    3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