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
教师资格证,是你成为一名老师的基础,只要你想要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就一定要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阅读某老师对教学表演环节的设想,按要求回答问题。
“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就应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透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到达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就应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课堂表演时要注意课堂纪律管理。
B.课堂表演目的是对学生演技的培养。
C.课堂表演要注意和语文相关基本技能结合起来。
D.课堂表演可以让学生在头脑里进行想象。
11.【答案】B。解析: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题目中,文章开头就提到了“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因此,课堂表演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故本题选择B项。
12.阅读下列《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想(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赏析贾母称王熙凤为“泼皮破落户”时,给出脂砚斋点评:“却是补出一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应候一刻不可少之人”。让学生展开讨论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熙凤一来,贾母立刻化悲为喜,口气轻松,充满亲昵之感,从侧面写出王熙凤因为受贾母宠爱从而地位特殊。在讨论“手下人见说,又见凤姐眉立”中“立”的精妙时,援引脂砚斋:“二字如神”。在讨论中,学生们一致认为唯有原著的“立”字,既将王熙凤的独有的“吊梢眉”的特点写的形象、生动,又写出了王熙凤当家少奶奶此时的威严气势、杀伐决断。在王夫人让凤姐拿出两匹缎子,给黛玉裁衣裳,凤姐接着说:“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书中写:“王夫人一笑,低头不语。”给出脂砚斋点评:“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说”。同学讨论,知道此处淡淡一笔,大有微意,凤姐是王夫人内侄女,王夫人明明知道她是在说谎,做人情卖乖,但不说破,笑而置之。既显示出王夫人对这个内侄女的宽容,也隐隐揭露了凤姐的虚伪。“无字处求之,斯不负作者苦心矣。”高尔基在其《论文学》续集中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应该说,没有精彩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小说,而脂批则往往带着我们读者的眼光向本部小说的精彩语言“更精彩处漫溯”。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不能缺席,要做好四个角色:鼓励者,评价者,引导者,补漏者。
B.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能力展示空间。
C.要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D.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12.【答案】C。解析:老师的教学没有使用生活中的事例,而是通过脂砚斋点评,感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本题选择C选项。
13.阅读某老师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业设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作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后完成:以“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
A.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B.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度量,对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掌握具有重要作用。
C.加强平时作业的管理与评价,能够为教与学的沟通提供一个互相反馈的渠道。
D.语文作业要以书面作业为主,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13.【答案】D。解析:通常的语文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强调规范统一和机械训练,缺乏趣味性。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作业的质量。故本题选择D项。
14.阅读某老师对古典诗歌艺术手法教学环节的设想,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与“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
B.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
C.教学中一定要忽视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
D.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答案】C。解析:文中通过《小芳》《纤夫的爱》让学生掌握了“赋”“比”“兴”的手法,实现了从生活实际到教学实践结合,因此C选项错误。
15.阅读某老师对作文教学环节的设想,按要求回答问题。
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作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
B.阅读课外读物可以积累作文素材。
C.报章杂志没有文学名著能够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D.要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
15.【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题目中,文章中提到了“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没有说报章杂志没有文学名著好。故本题选择C项。
教师资格笔试考试报名条件
2、报名条件
报名对象及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
(三)户籍、居住地(当地有效期内居住证,不含临时居住证或暂住证)在新疆,或在区内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读;
(四)符合自治区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
(五)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教师资格条例〉细则》规定的学历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六)在新疆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港澳台居民,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和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报考;
(七)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涉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治安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散布“双泛”思想、民族分 裂主义言论的;有《未成年人保护 法》规定不适宜从教的行为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执行。
教资笔试中案例分析的常用理论及其运用
1.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性质——既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又有情感的熏陶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新课标倡导“大语文”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7.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8.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9.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
10.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以上是案例分析中常用的新课标理论,下面一起看一下以下材料:
有位老师上《乡愁》一课,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课题,于是他叫起了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的不对,也可能是你的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么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得不自信了,他抬头一看老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个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有学生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说明】
本课执教的教师是参加新课标准骨干培训的教师,开设的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实验课,课前教师作了精心的准备,叫起来的学生也是语文尖子生,但结果开篇就让教师傻了眼。在课后总结中,这位老师抱怨道:“在别的班试教时,导入根本不成问题,没想到这位学生如此不配合,我已经多方引导,可他就是启而不发,害我浪费三分钟,差一点连教学计划都完不成。”
我们问他,为什么不马上砍掉这个开头,他说:“这可不行,都是实现设计好的,否则就不完整也不新颖了。”
读完材料,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审题,接着分析材料并对能够体现或者违背新课标理论的相关表述进行圈点勾画,接着运用理论知识结合材料组织语言进行作答。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导入环节,显然是不成功的。这位老师还是在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没有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主导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面对突发状况,要灵活处理,不打压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可以说这个导入违背了这一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组织语言作答如下: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案例中老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与答案不一致时,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该案例中该老师没有启发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是一味地只关注教师个人的教学任务,忽略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③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该案例中学生对于老师的着急、生气,学生显得不自信、慌乱,这就违反了这一新课标理念。
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案例中,这位老师在情急之下,给出了更为明显的答案提示“两个字”“不能带月字”,这是一种违反新理念的引导。
⑤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案例中,这位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对于不同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理解,“答案”不应该是固定的单一的。
希望以上总结能够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更多方法总结请关注中公教招语文学科,祝愿大家能够早日!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