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模板

学俊21252分享

一个典型的教案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教案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防止地道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2021模板

1

一.导入课文,激发诗情: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比如秋天是一丛酡红如醉的枫林,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和煦的阳光,秋天是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秋天是一莽硕果累累的桔园,秋天是一缕梦

二.朗读课文,感受意境:

1.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 (2)、字词正音

2.课文探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乡村秋景图?找出文中具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句子;找出文中具有乡村景物特色的句子。(露珠 冷雾 白霜 溪水干涸更清冽 )(稻香 镰刀 瓜果 草野 蟋蟀声)

(2)全诗三节,每一节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请你给它们命一个动听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教师小结:作者选择了秋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农村特色的事物,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

3.课文赏析

作者向往秋天,热爱大自然,言语之间充满了益美之词。让我们不觉得总想身临其境,那么我们就赶快一起融进这三幅秋景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以“我喜欢诗中的―――――,她美在―――――――――”为句式,说一个句子。

例:(1)伐木声飘出幽谷——“飘”字以声写静,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向满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很好地扣住了季节特点。

(5)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这一叠词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归泊”一词既写景,又暗示了时间,与上文“清晨”相呼应。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疑难探究

1.“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中,渔人捕起来的到底是什么

2.“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游戏”?

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诗文写的是秋天,这里为什么说夏天?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该怎样理解?

三.我写秋天:

全文用诗的语言、诗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的秋天,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诗节或场景,用散文的形式来再现诗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是一幅清静、清远、清柔的画卷。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来自台湾作家罗兰的佳作《秋颂》,让我们又一次去感受一下秋的美丽。

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2021模板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00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化石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字词积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

2、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3)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扬,给予掌声。

(4)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三、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理解课文思路的关键性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关键性语句。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稍有见解要及时表扬。

3、总结: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总领下文

前后照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集体诵读1、2节诗歌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想像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2、理解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①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②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石头到底说了些什么话?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谜底揭晓

五、作业:

阅读3-7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石头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二、分享作业

上节课作业在于训练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对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细究/

研讨要点: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西方,上帝造人;

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可找到以下词语:吟、请、神往、惊讶、令人叹服、高明、卓越……→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赞美。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四人小组,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化石吟(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2021模板3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2021模板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卷云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2021模板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新修订同步教案模板五篇

最新2021高一语文教案模版

高一2021年新编语文教案模板文档五篇

2021年高一语文新修教案模板五篇

2021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教案模板

2021年高一语文授课教案优质模板五篇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研究教案参考模板五篇

高一人教版语文教案教学参考范文五篇

202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名师教案范文

沪教版新高一语文教案最新范文

    16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