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何联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一组历史人物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找出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用这组常见的人物照片引出本课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2:为何想到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的定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历史的概念。
环节3:是谁主导这场运动?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梳理知识点的技能。
环节4:为何发生新文化运动?(不仅应该有历史的源流,还应该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事件是多种合力因素促成的。
环节5: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传播的?
设计意图:运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展示运动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研究报刊杂志(《新青年》)、学堂(北京大学)来展现新文化运动的传播途径。
环节6:为何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让学生了解民初的北大和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只有多元并存的环境才能促成思想火花的迸发,这是新时代的百家争鸣!
环节7: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民主和科学?
设计意图:明确民主和科学的概念。
环节8: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五个提倡,五个反对,哪五个提倡,五个反对?
设计意图: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并且引出新文学的学习内容。
环节9:什么是新文学?相对于旧文学,新在哪里?播放影片《阿Q正传》的一小段,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来解读鲁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运用语文的相关学习内容,为历史的学习服务,以文证史。
环节10:组织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环节11:有没有想到新文化运动的新还体现在更多新思想的传播上?譬如马克思主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
环节12:今天我们为何高谈新文化运动?它的历史定位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环节对新文化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课后小结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课后习题
【课后小测验】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条件是(A)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的根本原因是(D)
A.儒家思想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文化落后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A)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掀起了文学革命的新时期D.启发知识分子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4、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这种潮流是指(B)
A、新文化运动B、社会主义革命C、实业救国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D)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6、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A)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7、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B)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B)A、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B、新青年在上海创刊C、新青年编辑部签到北京D、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9、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B)
A、民权思想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C、社会主义思想D、改良思想
10、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的,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
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2新知介绍
一、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下限三说,一说1921年,一说1923年,一说1927年,笔者取1921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般认为,1918年是其分水岭,前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后期是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
1、背景:
(1)政治上:
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如1915年与日本正式签订《民四条约》,以二十一条为基础,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1916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反对者政治上有护国运动,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
③军阀割据混战:
1916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地方军阀崛起,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以上这种政治局面,外有侵略加剧,内有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割据,中国的先进分子力图改变,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上:民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3)思想上: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
戊戌变法时,康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严复《法意》)
辛亥革命时,20世纪初,翻译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介绍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民国初年以来,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进来。启蒙思想:崇尚民主、自由、科学、理性、人权、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普世价值观。
陈独秀等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在于封建文化根深蒂固,而中国事先又没有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所以主张学习法国,力图“根本之救亡”。
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持续了100多年。所以《新青年》封面,除了汉字外,还有法文。
②袁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自由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被打破。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正式宣告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正统地位的终结。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利用辛亥革命后民众不满情绪,借助儒学的纲常,发布《尊孔令》《祭孔令》,规定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恢复祭孔,儒家伦理纲常死灰复燃。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8年1月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1926、7停刊)
首卷名《青年杂志》,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4、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1907—1911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今称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提出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认可,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推测蔡元培受此影响。
5、内容:
(1)初期(1915~1918年):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思想革命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道德革命口号:打到孔家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或者文体革命,白话文运动,文言一致运动)
“文学革命”运动最终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导致了以白话文为标志的新文学的诞生。
标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②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评价的绝对化倾向。
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造成儒家思想受到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打击,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原因
(1)国内:
a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
b中国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先进思想的指导。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3、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4、结果:
(1)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
(2)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建立中共早期组织。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成立于1920年夏天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对各地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很大,促进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课后小结
新旧思想冲突紧,青年杂志序幕起,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来洗礼。
十月革命炮声响,马义传播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中共诞生别忘记。
3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误区警示
(1)维新派“尊孔”,激进派批孔,二者主张不同,但其实质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2)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
2.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胡适等人则继续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思想,后期则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3.(1)儒家传统文化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非常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复古更是变本加厉。因此要反封建,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儒家传统思想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方面,应辩证地对待。
课堂练习
1.(2014·上海单科·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C.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2.(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历史教学方法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就应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潜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务必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用心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好处。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资料,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能够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能够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潜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