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的暴雨预警标准有哪些
气象局的暴雨预警标准有哪些推荐给大家进行采纳。而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下面小编带来的气象局的暴雨预警标准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气象局的暴雨预警标准有哪些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或者会出现一些问题,降雨持续时间长。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较大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对生活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火灾等问题。
暴雨天气如何防范?
1、日常生活应多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当得知暴雨来临时,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2、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地段。
3、平日不要将杂物、垃圾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4、得知暴雨到来时,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或沙袋、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5、如居住于底层的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6、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下水道、洞中或地坑等。
7、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8、在山区居住的群众,要注意防范山洪等次生灾害。尤其当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要特别注意。
9、种植瓜果蔬菜的农户应在暴雨来临前,对作物进行有效防护或及时采收。
10、居住在地势较高、山区上的居民,在特大暴雨来临前,要及时有序的转移至安全区域。
在不同级别的暴雨预警下,人们该注意什么?
蓝色预警——暴雨来临时,最好待在屋里,远离窗户;在室外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
在室外时,要尽可能快速进入室内,来不及躲进去,就用可以找到的.物品保护头颅不受伤害。
黄色预警——尽量避免车辆在积水中行驶;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暴雨可能已经或即将导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地面交通中断、输电线路中断等灾害;应立即寻找安全建筑躲避,等待降雨停止。
遇到大雨或暴雨天气如何防御?
如果遇见下大雨的天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御。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暴雨预警信号有几个等级呢
我们的暴雨预警信号也有四个等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当我们的预报员判断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时,
会立即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而暴雨黄色以及橙色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主要在时间上有区分,
黄色为6小时内,橙色为3小时内,最后一个暴雨红色预警是最高级别的预警信号,
在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时,我们必须立即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公众以及相关部门立即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暴雨应急预案措施
一、灾前准备措施:
1.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自救能力和防范意识。
2.做好易涝区域排水设施的检查和维修工作,确保排水能力。
3.定期清理、疏通河道,防止暴雨来临时水流不畅导致的堵塞。
4.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掌握暴雨的动态,做好预警工作。
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应急处置各方面的支援和配合。
二、灾中应急措施:
1.在暴雨来临前,组织人员进行撤离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2.加强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地区的监测和警戒,及时疏散。
3.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加强河道巡查和水位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溃堤和漫堤。
5.加强对易受灾地区的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做好处置工作。
三、灾后恢复措施:
1.组织力量对受灾地区进行灾情评估,及时制定恢复工作计划。
2.组织清理积水和泥沙,恢复通行和生产生活秩序。
3.组织力量对受灾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或重建。
4.加强卫生防疫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传播。
5.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
四、社会支持措施:
1.组织力量开展捐款捐物活动,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2.组织志愿者前去受灾地区参与救援和恢复工作。
3.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4.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和救济,确保基本生活需求。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应对暴雨的能力和效率,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