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

立博20分享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1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 握 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 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    18页—19页,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 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 】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 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 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 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国民党在败退台湾后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中国,一穷二白。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政府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平,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习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由毛泽东主持,全国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内容。

师:宪法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案。)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4

《难忘九一八》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透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 “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 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5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中葡联合声明

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

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

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

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教案范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大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2020人教版范文大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近代史战争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

    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