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动物知识 >

动物百科知识基本常识问答

2021-05-25 17:28:50
|思恩2

人类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能从不同种类的动物身上找到原型,这大概就是小动物是人类的伙伴的原因吧。既然这样,那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动物百科知识基本常识问答,供大家参考。

动物百科知识基本常识问答

目录

海豹为什么在水里不“哆嗦”

猫为什么吃老鼠

为什么鹦鹉可以说话

飞鱼为什么可以飞

麻雀为什么会跳不会走

海豹为什么在水里不“哆嗦”

海豹在干冷的陆地上会不停地“哆嗦”,而在刺骨冷水中却安之若素。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对这种奇怪现象充满兴趣,研究它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如何在低温、缺氧环境下生存。

挪威特罗姆瑟大学研究人员拉尔斯·福尔科乌日前在美国生理学协会大会上报告说,海豹在陆上打“哆嗦”是为了保持体温;而在水中不再打“哆嗦”,尽管体温有所下降,却降低了代谢,减少了氧耗,从而使其能长时间深潜,方便捕食。

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10日报道说,福尔科乌等人将12头海豹放入一个特制的装置中,测量在不同环境下它们的心率及体温变化等情况。结果发现,当该装置置于水上、室温降至零下35摄氏度时,海豹剧烈“哆嗦”;但当该装置浸入冰冷盐水时,这些海栖哺乳动物立即停止“哆嗦”。

福尔科乌认为,对需要保持一定体温才能生存的温血动物来说,海豹这种在水里不打“哆嗦”的做法并不好。不过能长时间呆在水下以捕获猎物饱餐一顿,挨点冻也值得。

福尔科乌还发现,在水中,海豹脑温一刻钟内就能降低3摄氏度,而心率从每分钟90跳减少到每分钟10跳,这减少了氧的消耗,同时也减轻了深潜时对脑的损害。他说,海豹比人更能耐受缺氧,研究其中的机理将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心脏病等发作时人脑缺氧的情形,从而有助于开发有针对性的疗法。

<<<返回目录

猫为什么吃老鼠

世界上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对此做出了相关的解释,但科学家们几百年来却一直对这个问题困惑不解:猫一旦不吃老鼠后,它们的“夜视”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最后变成夜里的“瞎猫”。

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物学教授穆勒博士经过多年探索,终于解开了这一长期困扰世界动物生理学界的谜团。穆勒认为,一种叫“牛黄酸”的物质能提高哺乳动物的夜间视觉能力。

猫不能在体内合成牛黄酸,如果体内长期缺乏牛黄酸,猫在夜间就会由“一目了然”变成“睁眼瞎”,最后丧失夜间活动能力。

但是,老鼠体内却有这种物质,所以,猫只有不断捕食老鼠,才能弥补体内牛黄酸不足,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夜视能力,正常的生存下去。

穆勒认为,当今社会大城市中猫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一方面因很少或几乎不吃老鼠,这使它们的夜间捕鼠能力大大降低,而这种降低又使它们少食鼠肉。这样下去,现代猫的捕鼠功能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穆勒的研究成果一公布,立即引起了眼科医学家的兴趣。原来,目前医学界对一种“顽固性夜盲”束手无策。这种夜盲并非常见的由缺少维生素A引起的,至今不明白它的发病机制。于是,医生们设想,这种病的患者可能也缺少牛黄酸,因而他们尝试让这些病人食一些鼠肉。

经眼科生理检测发现,食用老鼠肉以后,病人眼睛中视网膜内的“视紫红质”数量增多了,由此使“有弱光感应的杆状细胞”的感光性能增强了,他们的夜视能力因此也增强了。

<<<返回目录

为什么鹦鹉可以说话

鹦鹉为什么会说话,其实秘密就在于它特殊的生理构造:鸣管和舌头。虽然都会说话,但鹦鹉的发声器与人类的声带有所不同,鹦鹉的发声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由最下部的3-6个气管膨大变形后与其左右相邻的三对变形支气管共同构成。

一般的鸟儿能够发出不同频率、高低的声音,那是因为当气流进入鸣管后随着鸣管壁的振颤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而鹦鹉的发声器官除了具备最基本的鸟类特征之外,其构造比一般的鸟儿更加完善。在鹦鹉的鸣管中有四五对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特殊肌肉----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肌收缩或松弛,从而发出鸣叫声。

在整个鸣管的构造上,鸣管也与人的声带构造很相近,只不过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有20厘米,呈直角,而鹦鹉的鸣管到舌段有15厘米,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而这个角度就是决定发音的音节和腔调的关键,越接近直角,发声的音节感和腔调感越强。所以,鹦鹉才能够像人类一样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和音节。

再说舌头,鹦鹉的舌头非常发达,圆滑而肥厚柔软,形状也与人的舌头非常相似,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标准的发声条件,鹦鹉便可以发出一些简单但准确清晰的音节了。

<<<返回目录

飞鱼为什么可以飞

飞鱼简介

飞鱼是个大家族,系鳐目飞鱼科统称,我国产的飞鱼有弓头燕鳐、尖头燕鳐等6种。

飞鱼的长相很奇特,身体近于圆筒形,它虽然没有昆虫那样善于飞行的翅膀,也没有鸟类那样搏击长空的双翼,可是它们有非常发达的胸鳍,长度相当于身体的2/3,看上去有点像鸟的翅膀,并向后伸展到尾部。腹鳍也比较大,可以作为辅助滑翔用。它的尾鳍呈叉形,在蓝色的海面上扑浪前进、时隐时现的情景,很是逗人喜爱。

飞鱼会飞的原因

飞鱼的“飞行”其实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结果发现,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飞行器”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过去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以为是靠振动它那长而宽大的胸鳍来飞行。

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水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这时很像一艘潜水艇,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锯齿形的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竟超过18米每秒。

飞出水面时,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著海面上吹来的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是世界上飞得最远的鱼。有人曾在热带大西洋测得飞鱼最好的飞翔记录:飞行时间90秒,飞行高度10.97米,飞行距离1109.5米。

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便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於它没有像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断尾鳍的飞鱼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飞鱼为什么要飞行

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飞鱼的飞翔,大多是为了逃避金枪鱼、剑鱼等大型鱼类的追逐,或是由於船只靠近受惊而飞。

海洋鱼类的大家庭并不总是平静的,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中小型鱼类,是鲨鱼、鲜花鳅、金枪鱼、剑鱼等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十分巧妙的逃避敌害的技能:跃水飞翔,可以暂时离开危险的海域。因此,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遭到敌害攻击时,或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的刺激时,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

但有时候,飞鱼由於兴奋或生殖等原因也会跃出水面,有时候飞鱼则会无缘无故地起飞。当然,飞鱼这种特殊的“自卫”方法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在海上飞行的飞鱼尽管逃脱了海中之敌的袭击,但也常常成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鸟,如“军舰鸟”的“口中食”。

飞鱼就是这样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钻入海中,用这种办法来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敌害。飞鱼具有趋光性,夜晚若在船甲板上挂一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寻光而来,自投罗网撞到甲板上。飞鱼的肉特别鲜美,肉质鲜嫩,是上等菜肴。

<<<返回目录

麻雀为什么会跳不会走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喜欢生活在居民点和田野周围,并以建筑物的缝隙为巢址。

麻雀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不能以足行走,只能跳跃,就是一蹦一蹦地活动。以前读过一篇关于这个现象的民间故事,说麻雀因为喜欢偷吃粮食,竟然在太岁头上动土,偷吃了天王老子的粮食,结果被老天爷给带上了脚镣,所以只能蹦了。

说来麻雀也确实命运多舛。因为在粮食收获季节常常成群地偷吃粮食,所以,建国后我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受到全国的通缉。城市乡村到处敲锣打鼓,不让麻雀落地,以至许多麻雀疲劳之极,纷纷坠地而死。

现在虽然麻雀不再是四害之一了,但这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民用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麻雀可以选择的巢址越来越少,再加上一些其它原因,麻雀数量急剧下降。麻雀的生活仍然艰辛。

麻雀只会跳的原因

这是因为麻雀的两肢较短,由股部、胫部、跗部和趾部等部分组成,整个后肢肌肉都分布在股部和胫部,其他部位则全是肌腱。这些肌腱贯穿至趾端,能控制足趾的弯曲,使麻雀能握紧树枝安稳地生活。

但是,麻雀后肢的胫部跗骨和跗部趾骨之间却没有关节臼,因而胫骨和跗骨之间的关节不能弯曲,这就使麻雀没有能力在平地上行走,而只能快速频繁地跳跃。

<<<返回目录


动物百科知识基本常识问答相关文章:

动物百科知识大全

简单的动物百科知识

趣味的动物百科知识

常见的动物百科知识

动物百科知识常识

动物百科知识大全

小学生动物百科知识课外常识

有趣的动物百科知识

动物小百科:小动物的科学小知识

一年级学生须知的动物百科知识大全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348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