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动物知识 >

生物动物生存知识小百科

2020-09-09 10:58:37
|炳卓

  生物知识有很多,还有生物动物知识小百科。大家知道这样的动物是怎么样生存的吗,如何利用自身的条件再自然界发展生存,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生物动物知识小百科,希望大家喜欢!

生物动物生存知识小百科
食鸟蛛

  生物动物生存知识小百科

  食鸟蛛布下的罗网

  食鸟蛛是热带一种巨形蜘蛛,它的“巨形”,其一在它的身体,通常体长5厘米,有的甚至可达9厘米;其二在于它的胃口大,可以食鸟。蜘蛛是靠蜘蛛网来捕食的,食鸟蛛要吃到小鸟,它的网就非同一般了。

  食鸟蛛在树林的树枝之间结网,这种蜘蛛网很结实,能经得住300克的重量。食鸟蛛在林子里布下天罗地网,不但是小鸟,就是小青蛙也落网难逃。食鸟蛛分泌毒液,将落入罗网的小动物毒死,然后慢慢享用。因为食鸟蛛的网大而且结实,一些小昆虫,小蜥蜴也不免落入罗网,这时,食鸟蛛的胃口大开,对所有入网的猎物来者不拒,统统吃掉。

  食鸟蛛多半是夜间出来活动,白天总是躲在洞穴或树根之间。现在这种食鸟蛛已不仅仅在热带森林生活,它们有的已随着运往世界各地的热带珍贵树木,周游世界了。

  水蜘蛛的“物理肺”

  蜘蛛是一种典型的陆栖动物。但水蜘蛛(又叫银蜘蛛)是其同类的唯一叛逆者——生活在水的世界。当它们潜入水中时,全身长满的防水绒毛就会附着许多气泡,犹如进入了一个空气层封闭的套子里。这奇特的气罩使水蜘蛛成了一个水银球,光彩照人。偶尔,它们还会用腹部的未端探出水面,托起一个大气泡招摇过市。 水蜘蛛善于在水生植物之间吐丝结网。由于在网下储存气泡,使原本开展的蛛网成了钟罩形,如同一个小型沉箱,它们便在沉箱里安营扎寨,雌蛛还在其中产卵孵化。水蜘蛛听拥有的气泡群不仅是储氧器,还是一种制氧器——能不断地从周围的水中吸取氧。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物理肺”的供氧装置。水蜘蛛在呼吸过程中使气泡中的氧浓度逐渐下降,一旦氧含量低于16%时,溶于水中的氧便会自行补充进气泡内来。通常蜘蛛处于休息状态时,物理肺足以保证供氧;当耗氧量过大,水中含氧的气泡补充就会供不应求,而气泡内的其他气体的比例就会随之上升,直至大大超过在空气中的比例为止。结果是氮开始向水中扩散,而气泡的容积也会相应变小(由于氧被耗尽),最终,蜘蛛不得不再次抛头露面于水上、重新为储氧器充氧。

  水下空气泡住所

  银蛛是一种无脊椎动物。银蛛构筑水下住所的方式、造形都极具神奇色彩。银蛛也像其他品种的蜘蛛那样吐丝,但它吐出的坚韧的蛛丝并不用来结网,而是用来在水下构筑成一个单间——钟形住所。为了使这一单间更坚固而充实,它启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给这个钟形住所充气。银蛛从水面上将自身腹部细毛中间的气泡设法注入到住所里去,而且会时不时地加以补充,以确保它能在水下住所中长久安全地生存下去。在生长浮萍和其他水生植物丛的水域中,银蛛总能够找到心满意足的栖息地。如果能把银蛛饲养在透明的鱼缸里,喂些鱼虫(水蚤)、剑水蚤、苍蝇之类的食物,就能有幸细致入微地观察这位水下建筑大师的杰作。

  海底鸳鸯

  在中国及日本南部沿海、生长着一种大型节肢动物,外形像一只瓢,雌雄整天形影不离,行走、吃食、休息都钩夹在一起,这就是人们称之为“海底鸳鸯”的鲎。 鲎生活在沙质的海底,吃蠕虫及无壳软体动物,也吃一些海洋植物。白天休息,夜里活动。它的头胸部背面隆起,腹面凹陷,身后有一根坚硬的尾,活像一个带柄的瓜瓢。每年夏季从深海游到近海,成双成对地爬上沙滩,用它发达的步足挖穴、产卵。它的行动笨拙,在沙滩上易为人们捕获。

  鲎的眼睛是由1000个小眼组成的复眼,小眼之间有交错的侧向神经联系,使鲎易于看清物体,并能准确地捕食或有效地逃避敌害。它除了具有一对复眼以外,还有一对小的中央小眼。曾有科学家通过对鲎的视神经电脉冲进行研究,揭示了关于各种视觉系统功能的原理,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鲎的血液能用来测检人体的内毒素。细菌的内毒素侵入人体会引起中毒、休克。用鲎血做成的一种试剂,很快就能检测出内毒素的含量,而且灵敏度极高,在一万吨蒸馏水中,如果含一克内毒素,鲎试剂也能把它检测出来。因此,这种试剂对医生诊断某些疾病帮助很大,已被医学上广泛应用。

  螃蟹之最

  螃蟹是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类动物。世界上最大的螃蟹莫过于日本大螃蟹,它的腿竟有1米长,身躯像一个巨大的盘子。产于欧洲的一种螃蟹也是螃蟹中的巨人兄弟,体形上比日本大蟹略小些,甲壳横宽为12.5~25厘米,螫与螫之间的伸展距离为1.5米,体重达7千克。这种螃蟹更类似于虾,将它称之为蟹是因为形似,而形似又是相应的生存环境所造就的。现代分类学把它们列入了一个特殊的石蟹科,这种蟹作为海产品在每年的夏季捕捞、可加工成味道鲜美的蟹肉罐头。 海底动物的“激光武器”

  居住在海底世界的枪乌贼和乌贼能喷射出液体火焰来自卫。它们喷出的团状液体形状与它们自身的体形十分相似,因此具有以假乱真的迷惑性,那些追捕者经常在这种发光的替身面前捕风捉影。真假莫辨,而“障眼法“的实施者早已不知去向了。

  深海虾类也配备了类似于乌贼那样的“激光武器”,它们嘴边上的特殊腺体每逢危急关头就会闪亮一道光屏。虾类往往是群体活动,遇到不测,虾群发出的无数光亮点能形成一道屏障将追捕者阻隔,而它们则利用光亮的掩护四下逃散。有些动物能把握在追猎者牙齿擒住的那一瞬间才放射光芒。这一自卫绝招常常会使攻击者张口结舌,而猎物就乘机夺路而逃命了。

  兴旺发达的昆虫家族

  昆虫家族在动物界中是一大家族,已记载的昆虫家族中,包括70多万种家族成员,约占整个动物种数的4/5。广泛分布在地面,土壤、空中、水里以及动植物体内和体表。

  为什么昆虫家族在动物界能如此兴旺发达?这是由于昆虫具有许多在自然界生存的优势。首先,昆虫的各种器官多种多样,其口器有咀嚼式、咀舔式、刺吸式等;翅膀也是五花八门,其形状、质地、翅脉等式样繁多。其次口器和翅膀的多样化,使昆虫的食物种类、取食方式、繁殖方式各有所长,光是昆虫的食性,就有肉食、植食、腐食、杂食或寄生等,食性广泛带来昆虫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繁殖力。昆虫在它们繁殖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态、蜕皮等环节,使它们的“宝宝”充分发育,平安长大。

  以上这些优势,使昆虫在自然界占据了其他更大动物所无法占有的地位,成为动物界中数量最多、最能广泛地适应环境条件的种类。

  昆虫和花草之间的默契

  勿忘草蓝色花朵的中间有一个黄色的圈,这个圈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个圈是在向昆虫们暗示:到这儿来采蜜。原来勿忘草花的这个黄圈所在的地方,正是它分泌花蜜的地方的人口,黄色圈使昆虫和勿忘草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勿忘草用黄圈向昆虫示意,照着这个黄圈走吧,肯定会有收获。其实这种默契在许多其他的花虫之间也有。

  花草的颜色和香味也是一种花草与昆虫达成默契的方法。昆虫从很远的地方就可循着花香去找合作伙伴,花草的颜色引诱昆虫前来合作。合作的对象地点确定之后,便进入实质性阶段:昆虫与花草之间通过食物——花蜜和花粉来完成默契。为了使昆虫容易找到花蜜,花草各自准备好了特殊的“引诱”设备,在分泌花蜜的管道人口处长出与花的其他部位不同的颜色,或是深色,或是浅色,或是长成色斑,这些各式各样的“花蜜指路牌”,指引昆虫达到采集食物的目的地,可以吃到甜滋滋的花蜜和花粉,同时带出一些花粉,为花草们传宗接代尽心尽力。花草为与昆虫达成默契使出了浑身解数,昆虫又是怎样来辨别这些暗示的呢?请接着往下看。

  昆虫寻花的本领

  花的颜色是引导昆虫寻花的标志。蜜蜂通过视觉可以在五彩缤纷的大草原中,选择它中意的那些花。蜜蜂的视觉只能辨别4种颜色,它们只能看见黄色、蓝绿色、蓝色和人看不见的紫外线色,凡是能显出以上颜色的花,都是蜜蜂采集的对象。那么,红花怎么办呢?蝴蝶是唯一能辨别红色的昆虫,红花是蝴蝶拜访的对象。还有一些高大植物所盛开的鲜红色的花,就必须靠鸟类来传粉了。

  各类昆虫中,蜜蜂无疑是为植物传粉授精的“主力军”,但蜜蜂只能辨别4种颜色,它是否能胜任呢?其实蜜蜂也拜访白花、红花。在人类看起来是白色、红色的花、其实是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比如一种人类看起来是红色的罂粟花,它除了红色外,还含人类看不见的紫外线色,蜜蜂虽看不见红色、但它却能辨别紫外线色。白色花实际上是由多种颜色混合之后,反映到人们视觉中为白色,而且白花几乎都能吸收紫外线,同时反射出黄和蓝色,因此,看起来是白色的花,蜜蜂看起来可能是蓝绿色。这样蜜蜂寻花的范围就扩大了很多。 仅仅从颜色来寻花不能保证蜜蜂不犯错误,蜜蜂还必须根据花的形状和气味来辨别各种植物的花朵。帮助蜜蜂判断花的形状和气味的是触觉器官和嗅觉器官,这些器官都长在蜜蜂的触角上。花朵的颜色在很远的地方就吸引着蜜蜂,飞到较近的距离时,蜜蜂就根据气味来作最后的挑选,好从相似的颜色中认出自己需要的花来。蜜蜂的嗅觉器官和触觉器官都长在它能活动的触角上,所以触角所到之处,在嗅到气味的同时,也触及了被嗅党的花的外形,“测量”到了花的“尺寸”。气味和形状对了,花就不会认错了。

  昆虫寻花还要靠它们的味觉器官,即通过口腔中的味觉器官,判别花蜜的滋味,合口味的便是所要寻找的花朵。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昆虫的味觉器官都生在口腔里。苍蝇是用腿的尖端来感觉味道,蝴蝶是用脚的尖端来试味。

  昆虫寻花的本领可用色、形、味、香等4个字来概括,经过对花的颜色、形状,气味、滋味一系列的判别,才能从万花丛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花。

  昆虫的呼吸方式

  昆虫自有独特的呼吸方式。昆虫的体内均有一套网状空气导管系统,该系统纵横交织遍布全身,以至于头部也布满了供气管,昆虫活脱就是一个个空洞的头脑。 昆虫体内的小气管都是分级连接沟通的。其终末细管与单个细胞相连。在细胞体上,直径不足1微米的微气管分支能延伸至细胞原生质中。这样一来,氧就可以一步到位地输送到目的地。微气管的数量分布与细胞的耗氧量呈正比,像飞行肌那样的大细胞里,纵横交织的微气管网络保障了它十分可观的供氧量。

  能够独立探测身体的缺氧部位,这是昆虫表皮微气管所特有的功能。直径为1微米的微气管是长度不足1/3毫米的盲管,当其周围的组织耗氧量增大时,微气管便自行扩张,长度可延伸到1毫米左右。微气管的外口开放时间非常短暂,尤其是那些水生昆虫的微气管通常是关闭的,否则,流经昆虫体内的强烈气流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它吹干。昆虫体内的氧是通过皮肤或鳃直接扩散到呼吸道,再由呼吸道的网络遍及全身。

  呼吸速度极快的大型陆栖昆虫,它们的腹肌频率高达70~80次/分钟,而且腹部扁平,有利于排气。当腹肌松弛复原时,空气又吸人体内。它们的呼与吸两个动作采用不同的通道,即用胸部气孔吸气,排气则用腹部气孔。

  “嗜睡症”的传布者

  在非洲的维多利亚湖畔,曾流行过一种奇怪的病——嗜睡症。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全身发热,整天昏睡不醒,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这种“嗜睡病”流行速度非常快,在非洲的一些村镇曾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后来人们研究才发现这种“嗜睡症”的传布者是一种微小的原生动物——锥虫和一种叫舌蝇的昆虫。锥虫长约15~25微米,身体非常小,外形像柳叶,寄生在动物的血液中。它有两个寄主,一个是舌蝇,一个是人。感染上嗜睡病锥虫的舌蝇,通过叮咬人体,锥虫经体表进入人体血液中,锥虫从人的血液中吸取营养而继续长大,当它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将沿着人的循环系统侵入脑脊髓,使人发生昏睡,因此这种锥虫又叫睡病虫。 锥虫和舌蝇一类吸血昆虫不仅在非洲传布“嗜睡症”,在世界别的地区还传布各种疾病。在中国,锥虫与牛蟒、厩蝇传布一种危害马、牛和骆驼的疾病,使这些牲畜消瘦、浮肿发热,有时突然死亡。

  锥虫名声极为不佳,它寄生在各种脊椎动物中,从鱼类、两栖类到鸟类、哺乳类的马、牛,甚至人,都有锥虫的寄生,它甚至用不着与舌蝇之类的昆虫合作,便可直接感染各类寄主,但愿这种“害群之虫”早日被人类征服,断绝这类疾病的传染途径。

  蜜蜂的“冬季俱乐部”

  为了抵御寒冷,变温动物往往加强它们的新陈代谢。为了产生更多的热量,蜜蜂在暴饮暴食方面具有惊人的肚量。蜜蜂没有冬眠的习性,但作为个体,它仍然无法维持必要的体温。作为一个机制健全的社会自控群落,蜜蜂具有战严寒抗冰冻的整体实力。于是就有它们自得其乐的“冬季俱乐部”。

  “俱乐部”在每年的初冬时节开始运作。只要外界气温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会以蜂王为中心抱成“团”,不停歇地爬来爬去,形成一个由蜜蜂的血肉之躯构筑的球体。临近蜂王的蜜蜂享用大量高热值的蜂蜜,并释放大量的热能,使球体外层的蜜蜂不致于受冻。而外层的蜜蜂似乎是纠缠不清、拥挤不堪,形成一个隔热层,使里层的弟兄们免受风寒之苦。外层与里层的蜜蜂之间会循环往复地互换位置,从一定程度上也调节了蜂团的温度。蜜蜂正是依靠这种团队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来度过寒冷的冬天的。

  蜜蜂的幼虫每天要接受“保姆”给予的1300多次喂食,因而获得了丰厚的热量。但要在单个的巢房中独自越冬仍无法保暖。为了使蜂巢内不低于35℃的温度,工蜂以密集的聚会形式,结成严密的绝热层,以血肉之躯保全幼蜂免受严寒的侵袭。倘若如此这般还达不到升温的目的,工蜂就像抱窝鸡那样,振翅飞舞,使蜂房迅速升温,确保幼蜂的越冬安全。

  蜜蜂的管家本领

  蜜蜂的辛勤劳动是从春天开始的。它们不仅具有不辞辛劳的素质,更具有身手不凡的管理才能。从大自然中采集的花蜜含水量高达40%~60%,蜜蜂总能设法将水分降至20%以下,气温高时这似乎并不难,天冷的时候,它们就得在蜂巢里集体行动,用身体为蜂巢加温。一群蜂在一个工作季节里能酿蜜150~250千克,这就表明有180~350升水要在其“加工”过程中被蒸发掉。

  酿制好的蜂蜜会被送到特殊的仓库(蜂房)用蜡封存,以备来日之需。食物防腐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高温蒸煮和容器密封,蜜蜂的高招则是给蜂蜜本身赋予了一种能分解微生物的物质,使其防腐功能更为有效。蜂蜜作为辛勤劳动的结晶来之不易。为了保卫这一劳动果实,蜜蜂从不懈怠,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发出报警信息,群起而攻之。

  姬蜂养家糊口的方式

  姬蜂对生儿育女所倾注的热情和爱心不亚于动物界任何其他种类。但它们养家糊口的方式却是别出心裁的。

  姬蜂总是用螫针猎杀食物——毛虫、蜘蛛、甲虫或甲虫的幼虫,然而为了食品的“保鲜”,它从不把猎物置于死地,而仅仅是刺伤而已,然后把猎物运送到“家”中(洞穴里)。它在猎物的身上产下一个或多个蜂卵,便撤手离去,而它的孩子们则慢慢享用猎物所提供的养分,在“家”中成长起来。

  为了把握“伤而不死”的分寸;姬蜂总是选择一个固定的部位对猎物“行刺”。螫针刺人猎物体内并触及到它的神经节,仅射入一滴毒汁,猎物便瘫痪了,这很像是人类医学临床应用的针刺麻醉术。

  不少姬蜂也常有一些“不劳而获”的不光彩行为。它们并不去冒险发起攻击、而只是观望同伴的冒险举动,一旦胜利者放下猎物去觅洞时,它们就会把现成的食物偷走,占为己有。

  刚孵化出来的姬蜂幼虫,其“保鲜”意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先食用猎物肌体不重要的部分,使猎物仍保持鲜活,甚至到吃完了猎物的一半或3/4,猎物还依然活着。姬蜂这一匠心独具的繁衍后代的方式,使其子女食宿无优。在它们没有冰箱的居室里(涧穴),它们的食品的新鲜程度远非人类的罐头食品可以比拟。

  五倍子虫的“牺牲”精神

  五倍子幼虫的养分来源与其说是享用储藏食物,莫不如说是把其母亲的身体当成了可口的食物。作为母亲,它们充分表现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

  五倍子虫在春天里由卵孵化出幼虫,这种幼虫似乎是先天不足,压根儿就不可能发育成熟,但却能奇迹般地繁殖后代。五倍子虫的幼虫在自己的体内生儿育女,而不是像通常那样产卵。一旦他们的体内有8~13个女儿的时候,母亲的肌体就会被这些女儿们从内部蚕食精光,而只剩下一个躯壳。母亲这种献身的牺牲精神并不会使女儿们感到羞愧,因为她们自身的体内也得容下10几个女儿在蚕食。只有在秋季里问世的一代五倍子虫的母幼虫,才能幸免于儿女们的蚕食瓜分而保全玉体,顺顺当当地蜕变成蛹,再由蛹羽化为成虫。

  萤火虫的求爱信号

  萤火虫发出的光是交配季节雌雄之间的联络信号。但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如果仅仅是凭“光”求偶的活,就难免不搞错对象。

  造成混乱。为此,萤火虫就演绎出一种复杂的信号系统。雄虫在夜色里首先发出有节奏的闪光信号。传递求偶信息;在林间栖息的雌虫便随后发出应答信号。应答与呼叫之间有着格式固定,结构严密的间隔。根据不同的闪光方式以及间隔上的差异,雄虫就能将同类的雌虫与其他类别的雌虫区别开来。一旦雌虫出现应答错误,回答或迟或早,都会使追恋者付出极大的代价。

  东南亚的萤火虫在求偶时却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它们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悠闲自在地呆在林地里向黑暗中发出光亮。所有雄虫不论种群数量多少,都同步发出有节奏的闪光信号。而雌虫则倾心关注。仔细寻找自己的意中“虫”。经过严格审查,雌虫都会如愿以偿。

  昆虫家族的世界之最

  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其细长的身体长达27厘米,倘若在安静的状态下充分舒展身体的话,身长可超过40厘米。竹节虫所具有的保护形和保护色,使它在灌林丛中栖息时以假乱真。

  亚马孙巨天牛和大牙天牛是世界上最大的甲虫。它们身长18厘米。大牙天牛的角(长颚)是专为切割树枝所设计的,当它用锐利的角钩住枝条后就绕着树枝作360°的旋转,直至把树枝锯断为止。

  生长在南美洲的大灰夜蛾身长9厘米,展开双翼有27厘米宽,体色为灰色带有深色斑点,它们都是世界上蝶蛾类中最大的昆虫。

  长在体外的骨胳

  一般动物的骨骼部是由肌肉包裹着,肌肉外面覆盖着皮肤、羽毛或毛皮,使骨骼在身体内部“含而不露”。但有些动物的骨骼却暴露在身体表面。像我们吃虾吃蟹时,感到不吐不快的虾皮、蟹壳、蟹爪,就是它们的骨胳,这种由几丁质构成的外壳给虾蟹们装了一层坚韧的“钢盔”,因为长在身体外面,所以叫外骨胳。“金蝉脱壳”,金蝉脱的那层壳,就是它的外骨胳。那么一些动物的角、指甲、蹄、鳞也是长在身体外面的坚硬物,这些是否也叫外骨骼呢?一般认为只有节肢动物的骨骼叫外骨骼,其他动物像脊椎动物体表的一些坚硬构造是皮肤的衍生物。

  节肢动物的外骨胳使它们的身体多了一层厚而坚硬的保护壳,附着在外骨骼上的肌肉可随着骨骼的带动完成各种动作。这层厚壳还能限制水分蒸发,阻上有毒物质侵入体内,为节肢动物从水栖成功地向陆地过渡创造了条件。 但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毕竟是由体表的一些细胞分泌物构成的,构成外骨胳的成分是一些已经死亡的物质,因而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简单的骨骼类型。而脊椎动物身体内“藏而不露”的内骨胳,是其胚胎发育时由一些专门的组织发育而来,是由活生生的组织构成的。自然,各种功能都要大大超过外骨骼。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