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和写法

淑燕21160分享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来临,有特定的民间风俗,但也有一些人对中元节习俗知之甚少,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或者平时接触这种习俗不多的人,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和写法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和写法,欢迎查阅!

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和写法


目录

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和写法

中元节习俗烧包袱

中元节的节日传说


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和写法

“袱包”是古时祭奠逝者,将冥币以信袱的方式化给幽冥界的亡魂,以寄托哀思。相当于现在人邮寄钱财。由于地域不同,写法也不尽一致,但大致相仿,其写法大有讲究,随着老一辈的逝去,正逐步失传。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们中元祭祖的日子。烧包袱,是由烧纸钱演化而来。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新亡人)十四日(老亡人)祭奠亡灵时,都要烧包袱。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将打好的纸钱,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后,还要用毛笔字写上敬奉的字样。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父母死三年内:父称 新逝显考,母称 新逝显妣。孝男:__、__

三年后:父称故显考,母称故显妣。孝男:__、__

其格式如下:

故显考(姓)公 讳(名字) 老大人 正魂收用或冥间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故显妣(父姓)母 (母姓)老孺人 正魂收用或冥间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孝男: __ 孙:__ 时间:年号(六十花甲)七月十四(或中元)

其他亡亲称呼:

九代:故鼻祖考(妣) 孝耳孙

八代:故远祖考(妣) 孝云孙

七代:故太祖考(妣) 孝乃孙

六代:故烈祖考(妣) 孝弟孙

五代:故天祖考(妣) 孝来孙

四代:故高祖考(妣) 孝玄孙

三代:故曾祖考(妣) 孝曾孙

二代:故祖考(妣) 孝孙

一代:故显考(妣) 孝男

返回目录>>>

中元节习俗烧包袱

在大陆,目前中元节最流行的恐怕要数烧包袱了。

烧包袱是一种敬祖的习俗,是活着的人趁鬼门大开的日子给先亡宗亲送冥资,以备阴间过活。送的方式,就像阳间给亲朋好友寄信一样,先将冥资(即钱纸)折叠好,再用白纸包上(白纸包起着信封作用)。接着便是写“信封”(各地写法亦有不同)。

不同的辈分,称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远”。尊称都是男右女左。自称亦自然随着改变,相对应的分别是:子、孙、曾孙、高孙。袱皮背面的交合处应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随意拆看。除此之外,还得卷上一卷钱纸,用白纸包好,写上“挑夫专用”。“挑夫”即阴间的“邮递员”,如果没有挑夫,冥钱是无法送到的。

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写起来就简单多了。焚化地点各地不一,有的在家宅附近,有的在寺庙,还有的在坟前。日期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十三两日。如果家中有新亡不满一年的,则在七月十四日。时间一般选在下午四点以后。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节日传说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道教的说法。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三神。根据《唐六典》的说法,正月十五是天官生日,称为上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称为中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称为下元。相传地官即阎王要过生日,于是在七月初至七月十五日打开地府鬼门,大赦孤魂野鬼;人间为了免遭游荡的鬼魂骚扰,便于七月半供奉食品及焚烧冥币、法船,燃放河灯祭奠亡灵,希望孤魂游野鬼收到礼物后跟着引路的河灯,漂流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所谓的中元普度。

二是佛教的说法。中元节在佛教中称盂兰盆节,“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指盛装供品的器皿,是说这个器皿可以解亡灵的倒悬之苦。盂兰盆会系从目莲救母的传说演变而来的。目莲是什么人呢,相传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早年丧母。他历经千辛万苦,赶赴阴间,找到母亲刘氏,目莲用钵盆装饭菜给母亲吃,饭菜却被饿鬼夺走。目莲悲愤无奈,向佛祖求救,乞得《盂兰盆经》,遂依佛祖所示,在农历七月半做盂兰盆斋,置备美味佳肴以及五种水果——桃、李、杏、栗、枣,以供养十方僧众,解饿鬼倒悬之苦。相传这就是每年七月半,各大佛寺进行盂兰盆会的来历。

返回目录>>>


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和写法相关文章:

中元节的意思和来历

中元节的真正来历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传说

中元节的常见习俗是什么

各地中元节习俗是什么

中元节的来历以及有鬼吗

    1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