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000字

2020-09-30 20:13:34
|钰媚

《种子的故事》是一本由[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种子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000字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1

第二次参加自然读书会的活动,活动前为借阅《种子的故事》费尽周折,遗憾的是最后也没有能提前阅读该书,我毫无准备但带着期待来到咖啡馆。还是很亲切的氛围,有几张上一次见过的熟悉面孔,也有新朋友。大家简单自我介绍后就顺次朗读了起来,是的,抛开手机,不需要提前准备,就只是投入当下,享受这个把书读出声来并专心听别人读书的过程就好……

4月春日,记得那天北京天气清朗明澈,是极难得的。杨柳絮刚刚开始了流浪,而远方的咖啡豆则已抵达我手中的马克杯,嗯,这些都是种子的故事。我们一起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又重温了银杏的古老故事,早已知道它是中国植物界的活化石,却不知它还曾在广岛的原子弹袭击下幸存。裸子植物、子房、胚珠、胚乳等等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唤起了我初高中的亲切记忆,但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它们“双重受精”的兄弟相争故事……读书带来的新知总是让人兴奋!除了熟悉植物学,作者就像自然文学的很多写作者一样,绝不仅仅是“科学家”,他们热爱生活就像他们热爱自然一样,作者知识渊博,语言风趣,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也是那么丰富而快乐。他不仅谈到了人们对植物有性生殖的认知过程,还用戏剧角色、法庭辩论等生动的形式来介绍相关知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真是让我对自然文学一见倾心、念念不忘。

1个小时的阅读后,大家开始了简单讨论。书友们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专业以及对自然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感情,但感谢组织老师鼓励每个人都发言,这样“跨界”的交流碰撞很有启发。种子作为生命力的象征让每个人都惊喜且折服,人工嫁接、杂交、转基因的讨论则让我们更多追问和反思,大家甚至还谈到了要像“无心插柳”一样带孩子……

谢谢那天到会的各位老师。

之后还是要抽空把《种子的故事》读完。每个月也还是要尽量来“奇遇咖啡馆”,与自然文学和书友们一期一会。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2

种子未卜的命运前途,经常在文学中用以比喻人生变幻无常。

苹果的种子内,有一座看不见的果园。

英国生态学者乔纳森.西尔弗顿撰写《种子的故事》一书,叙述了自然进化史上关于种子演化复杂过程,作为顶尖生态学家,他专研植物这样的生物群落,尤以生态变迁与植物关系见长。这样的专著国内首次引进,阅读的紧张是我完全融入了种子变迁故事中,从中发现了种子与人类社会紧密关系同时,也认知了种子世界中那些千变万化因果联系的广泛性。

正如美国自然保护先锋梭罗写道:『我对种子有莫大的信仰。若让我相信你有颗种子,我就要期待生命显现奇迹』。

最古老的萌芽种子是两千的海枣种子,它发掘自古希律王位于以色列马撒达宫殿的考古踪迹。

1940年,保存在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合欢树种子,在经历了一场大火之后,消防队员拿水龙浇熄灰烬,却让待在标本箱子里种子苏醒并且发芽了。

种子的故事与命运就这么神奇,距今己有两亿八千万年银杏祖先,在中国的寺庙发现,如今世界各地的花园和公园里都见得到这种植物。银杏的生命力很强,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中,有一棵银杏距爆炸中心地点只有1.1公里,但仍然幸存下来。银杏对污染的耐受性也很强。

种子不仅为早期人类祖先提供营养,还启发了人类灵性,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塑造大自然。种子由演化设计来个储存食物,一方面为幼苗提供养分,另一方面可作为人类食物。

种子容易保存而不易腐坏,以淀粉或脂肪储存养分,通常含有很高蛋白质。所以梭罗说:『大地本身既是粮仓,也是培植之所,土壤就像一层皮肤,包裹之物充满生命力。』所以保存种子是人类生存必然,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中的千禧种子银行里,所有储藏的种子都存放在能抵挡炮弹的储藏室里,冷冻于摄氏零20度。挪威政府建的末日储藏库,存放了世界上各种谷类种子,储藏库位于北极圈内斯次卑尔根岛上的一座山中,建于地下120公尺,是个天然冷冻库。

种子从性而来。因此几乎所有后来发展出的生命都有性行为。我们的祖宗有性,所以我们也有性。以性行为将基因传给后代是很有效率的方式。

大多数植物既行有性生殖,也能以无性方式繁衍。所以植物保留了性。既能行有性生殖,又能行无性生殖植物,通常是稀有或濒危植物由于族群内个数不多,只得近亲繁殖,使种子的数量下降。因此,一个物种之所以数量稀少,很可能是因为它们在有性生殖方面并不成功。

在陆地上,营养器官不易分散,所以种子才肩负重任,生了翅膀,带了降落伞,或借助动物之助,远远散播出去。种子多由有性生殖,由于散播力强。而无性生殖多半出现在罕见、外来的水生植物中,这种植物的栖地多半处于地理环境边缘。无性生殖只在极为特殊的生态环境下才能成功。有性生殖所以较之无性生殖具有优势,是因为有性生殖的后代继承了对生存有利的基因,这些基因从祖先系谱代代累积下来;反之,无性生殖所获得的不过母方基因。

植物的胚胎位于种子内,母体的组织保护包裹的种子,以保护和控制后代,就像妈妈保护小婴儿。大约有六百种不同的真菌会感染种子,并借此繁殖。因此,除了真菌,细胞、病毒和昆虫都会在生命周期的关键时刻把种子当成交通工具和动货卡车来用。昆虫中的小蜂科是种子寄生专家,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以幼虫或虫蛹状态在种子中度过。

嚙齿动物储藏种子,除非种子埋越来前经过破坏,否则,啮齿动物原本要把种子藏起来当食物,没想到最后反而帮植物一个忙,替植物播散种子。

由此可见演化一直以来扭转某个物种的策略,为另一个物种带来好处。植物牺牲一点种子当做车资,让动物替它将剩下的后代散播开来。栎树和其他结坚果的树木献出一部分后代,作为请动物帮忙散播种子的代价。果树则以另一种方式来偿付代价。苹果、樱桃、梨子、桃子、梅子和其他的果树,每一粒种子都以汁多味美的果实当做车资,种子就包藏在果实里。果实诱使动物在结果的植物处流连忘返,或许之后会将种子携离;若果实大,动物可能含在嘴里或抓于掌中,若是小小的果实,像莓果,则可能装进肚子里。像鸟与星鸦会散播某些松树的种子,连蚂蚁也会比较小的植物散播种子,由这些固定的动物散播,种子就比较有可能落在适合的地点。

散播的重要是因为,只有散播型植物有机会开拓新的空间。散播出去就能避开特定天敌,将种子散播到适合生长的地点,就能够降低散播的风险,对生物多样性有着深远影响。种子在飞翔中进行散播,如蓟花一样跳伞,学会像有翼的种子一样滑翔,学会枫树的果实像直升起降。对种子来说,旋转飞行的好处除了在凝滞的空气中可以延缓下降速度,起风的时候,还可以由风往上吹送。风力和空气紊流对长途散播的风媒种子很重要。有翅的种子可以借风的涡流散播得很远,就像冲浪手乘着碎波冲浪。树木迁徙的步调并非由种子行进的平均距离决定,而是由辽阔的大前方担任先锋的种子所决定。种子迅速飞跃,生存下来,开枝散叶。

植物自己做不到的事,往往会用计或行贿帮忙,蚂蚁是掩埋种子的最佳帮手,紫罗兰、报春花,还有分属八十多科、逾三千种植物,身上都长了脂肪瘤,称为油质可以吸引寻找食物的蚂蚁。

生态学家称充满种子的土壤为种子银行,许多种子被束缚于土壤中,受制于演化保险策略,植物让部分种子休眠,以分散完全绝种的风险,休眠的种子在时光中旅行,关闭新陈代谢,在静止状态中慢速空转,虽然活着但几乎不消耗养分,保持这个状态达好几年,好几十年,少数几种植物甚至可以达到好几个世纪。

种子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种子一旦踏上发芽之途,就不能走回头路,因为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己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如若木船上载有种子,开始发芽能把木船撑得四分五裂,谷仓内的种子发芽,也会因此而裂开,可见种子发芽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种子内竟沉睡着这样的威力!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明白了植物配合季节调整休眠期,也发现植物会分散风险。植物会依季节、温度和土壤中的温度,安排种子休眠,以及在恰当的时机剌激种子发芽;不过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如对光敏感的种子,即使温度和湿度恰当,只要在黑暗中就不会发芽。假使种子埋得太深,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在黑暗的环境下,许多种子以同样的方式利用光敏素发芽,而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

人类终于谬误中解脱出来了,先前人们认为:『妈妈不是孩子的母亲,只是照顾这个新播的种子,播种的男人才是母亲,妈妈只不过养育这个幼苗。』性决定了遗传基因交换而使生命更加完美与健康。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一棵名叫雪曼将军树,约如六架波音747—400型巨无霸喷气式客机等重,若知道雪曼将军树在两千年前,萌芽自仅仅六毫克的种子。谁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呢?

关于种子的故事叙述还在继续,但是人类解读种子进化历史总在被刷新,或许未来人类通过更多科技创造了无数新的物种,可是种子并没有结束在地球上的使命,它依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演化着未来!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3

一看作者简介,英国某某“空中大学”的生态学教授,不就是广播电视大学吗?对质量充满疑问。

看下来文笔很好,新知满满,翻译也很有雅趣,比起来,中信出版社《舌尖上的历史》弱多了。

有很多有趣的小八卦,比如,第10页讲,最早的种子植物是裸子植物,他的种子没有子房包覆,接着就开始打趣,说体操选手(gymnast)和裸子植物(gymnosperm)具有相同的希腊字根——古希腊的体操选手表演时是裸体的。还真是象形。

比如,第38页讲了达尔文最厉害的一个预言。大慧星兰原生于马达加斯加,替大慧星兰授粉的昆虫会长什么样,早在实际发现这种昆虫之前四十年,达尔文就预测到了。大慧星兰的种名(sesquipedale)在拉丁文里意思是“一英尺半”(约45厘米),达尔文在《兰花的授粉》中说,这种花的花蜜管有11.5英寸长,只有最末端1.5英寸有花蜜。此植物受精全靠这花蜜,必定有种飞蛾的嘴器能伸长到10至11英寸。有些昆虫学家还嘲笑这种想法。1903年,果然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巨大的天蛾,有长到不可思议的嘴器。直到1990年代末期,才有人实际观察到这种长喙天蛾吸食花蜜,就想达尔文在一百多年前预测的一样。

第129页讲毒素,说颠茄(atropa belladonna,全株有毒,根茎最强,若按量遵法使用可治胃肠溃疡和腹痛)在英文中之所以用belladonna(意大利文意为美女,英文意为剧毒)为名,是因为古代女人会用颠茄的汁液当做散瞳的眼药水,使自己看起来楚楚动人。真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第161页讲咖啡16世纪进入欧洲后,其有害作用受到抨击,有篇“女性反对咖啡请愿书”里说“男人从未像现在一样毫无男子气概,……从那里来的男人,除了流鼻涕的鼻子没有一处是湿的,除了关节没有一处是硬的,除了耳朵没有一处是站起来的。”这些女性“皆因极度饥渴而憔悴”。那要是换成说女人,是不是可以讲“从那里来的女人,除了流鼻涕的鼻子没有一处是湿的,除了指甲没有一处是软的,除了耳朵没有一处是有翘着的”呢。一笑。

也有简明的原理介绍,比如第90页讲动物眼睛感受色彩的原理,简单明了。暗淡光线下靠视杆细胞,产生单色影像。较亮光线下靠视锥细胞,有好几个种类,多数鸟类和爬虫类有四种,可以感受紫外、蓝、绿、红光,多数哺乳动物有两种,灵长类有三种。这是怎么演变来的,细细讲来。

第13节讲毒素,提到oliver sacks研究关岛的查莫罗人感染肌肉萎缩症的原因,后来的研究找到存在于来自于蓝菌中的BMAA毒素作为病因,并把通过生物放大效应得病的机制说得清清楚楚,也是我首次看到有关肌肉萎缩症起因的扎实清晰的分析。

延伸阅读推荐的书也不错。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4

这是英国生态学家乔纳森西尔弗顿通过对种子的描述来说明自然生物蓬勃发展的起源和演化。

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是生物能在种群内不断进行着世代相传‘圆’的运转,即生死轮回的生殖和繁衍;而非生物,包括空气、土壤、矿物、岩石和水等,则完全不能。

生物进化的核心是不同生物类群之间在繁育方式和繁育结构等方面的不断演化,演化涵盖着生物类群性状的歧化、异化和分化,以及生产或者绝灭等;而性和繁育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源泉。

演化使旧的部位不停发展出新的用途,解决生命遭遇到的一个个挑战,并无特定的方向。

所有的陆生植物都属于有胚植物。在陆地上,成功繁殖的关键就是亲代必须照顾胚胎。亲族的基因若能传递,个体的牺牲或许就有了回报。个体间交换DNA是演化的重要突破,很早就出现在生命发展史上,当时雄性与雌性的角色甚至还没演化出来(直到18世纪,学界才确认植物有性别一事)。

一个物种之所以数量稀少,很可能是因为它们在有性生殖方面并不成功。换句话说,濒危植物之所以依赖无性生殖,并非由于擅长无性生殖,而是因为做不好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彼此的遗传型不同,而由无性复制产生的个体彼此基因则完全相同(学界为了探索门德尔定律,间接促使遗传学建立)。科学家设想了许多理论,企图解释何以‘性’在生命的轮盘赌赛中,克服了显而易见的缺陷。但各方对解答仍无共识。

一般认为,有性生殖之所以较无性生殖具有优势,是因为有性生殖的后代继承了对生存有利的基因,这些基因从祖先系谱代代累积下来;反之,无性生殖所获得的不过是母方的基因。不过,有些族群的有害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可能会使族群失去了有性生殖的能力(转变成无性生殖)。

事实上,生死并非总由天择掌控,有时也由机遇造成的事件决定。种子中的油脂总是由很多不同的三酸甘油酯混合,有些是饱和,有些是不饱和。这其实是和地理位置有明显的关系。在植物界由于其授粉方式的发现(王兰与王兰飞蛾互利共生),显示远亲繁殖能产生适应(当然,每段共同演化关系都有可能遭受破坏)。灵长类虽因有三种视锥细胞而发展出了目前的视觉系统,但却少了原始动物的紫外光(低等动物都有四种色彩视觉)。

种子演化,遵循的是适用多数个体的定律,而非由一般种子的命运决定。种子散播研究显示,种子数量多,才有成功的机会。一些水果(苹果、樱桃、梨子、桃子)请动物散播种子,种子保藏在果实里。

植物会依季节、温度和土壤中的湿度,安排种子休眠,以及在恰当的时机刺激种子发芽;不过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休眠的种子在时光中旅行:关闭新陈代谢,在静止状态中慢速空转,虽然活着但几乎不消耗养分,保持这个状态达好几年、好几十年,少数几种植物甚至可以达到好几世纪。

种子有毒,是为了保护尚未成熟的后代不要被动物吃掉。无论面临什么逆境,总是有演化希望的种子,从挫败的坟土中,缓缓探头发芽。

书中还介绍了咖啡文化兴起:咖啡生物演化和文化演化上交织的关系有个奇特的转折。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5

根据《种子的故事》这本书,发现了一些写诗的人,他们诗歌里的植物是那么的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比如雪莱,比如萧伯纳,下一步,我想读他们的诗,或者文学作品。

书的最后,介绍了两款风靡世界的饮料:咖啡和啤酒。除了赞扬咖啡豆和大麦的种子对于人类饮料的贡献外,也叙述了这两种饮料的发展历史,比如一开始的咖啡并不是用咖啡豆做的,而是咖啡叶,使得味道十分不好。

一、生命从海洋到陆地

陆生植物起源于海洋植物,比如海藻、蕨类或苔藓,它们本没有种子,直到它们必须选择陆地生存。

种子帮助植物适应陆地的生活。

最早的种子植物始于裸子植物,距今约3亿6千万年,银杏、铁树、针叶树就是活化石。

银杏来自一支古老的裸子植物家族,虽然今天这个家族只有它们还在活着。银杏的爱情完全依赖那个叫做风的媒婆,家随风动,求偶就一场十足的赛跑。

铁树和针叶树学乖了不少,他们学会了在授粉之后关闭翅瓣。

二、胚乳的奉献

被子植物又称显花植物,它们的母体接受两个精子:一个进入卵子,生成胚胎;另一个进入漂浮的胚珠,生成胚乳。

胚胎是DNA的生殖与遗传,那么,胚乳呢?

胚乳是放弃生殖能力的胚胎,它们化身为工蜂工蚁,供给胚胎养分。

达尔文发现了这个问题:亲族的基因若能遗传,个体的牺牲就有了回报。虽然达尔文没能在有生之年加以证明。

三、花儿们:从浪漫到科学

时间来到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美丽的花儿,从浪漫进入科学。

1676年,医生兼植物学家纳西米•葛罗(Nehemiah Grew)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关于花的解剖构造的演讲,并于1863年发表论文,指出“真正的种子是植物的胚胎”。

1694年,德国植物学家鲁道夫•卡梅拉尼斯(Rudolf Jakob Camerarius)发表论文《植物的性》,验证花朵和植物性别的关系。

而相关的量化验证实验则要归功于詹姆士•罗根(James Logan)。罗根是当时北美洲的首席大法官以及宾州总督。

1735年,罗根从费城给英国皇家学院寄来了一封记录他的实验的信,这封信后来以“植物种子受孕的相关实验”为题发表。

同是在1735年,卡尔•奈林(Carl Linnaeus)首次出版他的著作《自然系统》,其中花朵作为植物生殖器官的“相同与相异”成为奈林植物分类的依据。该书第一版仅14页,30年后的第12版已经扩充为3册,共2300页。

后来,伊拉斯谟斯用诗意对奈林的著作进行诠释,以《植物的爱情》为书名,于1789年出版,销路非常好。

奈林的重要贡献,在于将生物分类变成一门精确的科学,采用双命名法,命名了数不清的物种。而他“以植物性器官为依据”的分类法,后来被证实并不准确,因此没有被流传下来。

四、约翰•希尔爵士与《植物系统》

约翰•希尔爵士(Sir John Hill)是18世纪的一位奇人,他博学多才,身兼草药学家、医生、报纸撰稿人、科学文章翻译、剧本作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显微镜学家、植物学家、演员等身份。

《植物系统》是希尔一生所著的76本著作中的一本。该书共26册,包括1600幅铜版画,表达了他的“花粉论”观点,认为胚胎来自花粉,而种子只是胚胎的容器。

虽然这个观点后来被证实并不对,但这本著作却启发了后来无数的关于植物繁殖的研究。

1876年,达尔文出版著作《植物王国异花授粉与自花授粉的作用》,书中阐述了“花朵是为了产生种子和繁衍物种而演化出来的”。此外,达尔文也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家一起,例如英国生物学家罗伯特•布朗、美国昆虫学家查尔斯•莱利,致力于植物授粉方式的研究。

1913年,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大学发表演讲,探讨植物演化,以及有性繁殖相比无性繁殖的优越性。

五、小豌豆与遗传学的诞生

格里哥•门德尔神父(Gregor Mendel)是摩拉维亚(Moravia)的一名修道士,正是他造就了小小的豌豆在遗传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门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寻找遗传因子的证据。1866年,门德尔将他的实验以德文形式发表在《布鲁诺自然科学会学报》上。

遗憾的是,门德尔的研究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未获得应有的关注,直到他的实验发表40年后,也是他去世16年后,才获得突如其来的认同。

1900年,德国人卡尔•科伦斯(Carl Correns),荷兰人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以及奥地利人艾瑞克•冯•切尔玛克(Erich von Tschermak)分别重新验证了门德尔的实验。这些实验既创造了科学史非常著名的巧合,也让门德尔的论文在深埋多年之后重见天日。

从此,为了探究门德尔实验所显示及延伸的问题,一门新的学科被创立,这就是遗传学。

一百多年后,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因发现有些玉米基因不遵守门德尔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

六、海椰子与兰花:最大与最小

海椰子也叫双椰子,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一种椰子,其果实圆滚,是已知的最大种子,成熟时可达23公斤重。

海椰子虽然看上去是双椰子,其实只有一个种子,只是分成了浑圆的两瓣,酷似女性的臀部。

海椰子并不擅长漂流和远航,因此它选择原生栖地繁殖。海椰子之所以大,是为了确保种子发芽有足够的养分。

尽管海椰子早就赫赫有名,但直到2002年,才有人初探它的演化历程。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彼得•爱德华(Peter Edwards)和他的两位同事从事这项研究。

世界上最小的种子是兰花的种子。达尔文一生尤其痴迷于美丽而奇特的兰花,因为这种有各种极端性状和特殊大小的花儿,他们的种子却小到几乎看不见,有些仅重千万分之一克,大约是海椰子的两百亿分之一。

兰花如此微小的种子要想存活,幼苗要先寄生在真菌上。

七、美味果子送给你

橡果子是大自然对松鼠的恩赐,也是几千年来,直到19世纪末,北美原住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康州新英格兰区的乡间被栎树密密地包围,虽然这些栎树年代并不长。栎树种子丰年时会招来大量的鸟类,而饥年时鸟儿们又会倾巢离开。

栎树和各种树木之所以有种子的丰年和饥年,是它们与那些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生的动物们博弈的策略,称为“捕食者饱食效应”。而啮齿类动物由此演化出“储藏粮食”以及“迁徙觅食”的本领,又能帮助植物播散种子。只不过,采用“饱食效应”的植物,它们的种子必须要好吃才行。

当然,有的植物为了保护种子,会让种子变得有毒。

而腰果却有个怪癖,它的果实对很多动物来说美味多汁,但它种子悬挂在果实的底部,却有一层有毒的内膜。所以,动物们品尝果实可以,种子不能咽下去哦。

八、五彩斑斓的水果与我们的色彩视觉

为什么要有水果?答案是:为了散播种子。

鲜妍的果实诱使动物们流连忘返,并将种子带到它们的所到之处。

1977年,演化生物学家比尔•汉密尔顿(Bill Hamilton)和鲍勃•麦伊(Bob May)用数学模型探讨散播后代的过程。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世界和两种有机体,进行一场“谁能为繁衍争取到更多空间”的博弈,并论述了散播对所有生物都有好处。

果实的演化改变了动物世界,甚至人类的诞生也深受其影响。

古生代晚期,爬虫类受到果实的吸引。到了中生代,恐龙等爬行动物成为外覆果肉的种子的主要摄食者。这些动物练就了很棒的色彩视觉,这一点也能从恐龙的子孙—鸟类身上找到证据。

色彩不是本身就存在于大脑的,它是大脑基于感官信息建构出来的判断。多数鸟类、爬虫类都有四种视锥细胞,具有四种颜色的色彩视觉,而多数哺乳类动物,却只有两种视锥细胞。

哺乳类动物起源于中生代,那时候还是爬虫类的天下。

当时的哺乳类只是小小的夜行食虫动物,失去两种视锥细胞不但不要紧,甚至可能是优势。比如有研究表明,红绿色盲受试者在辨认以色彩掩饰图形方面比正常人出色。

中生代晚期,随着恐龙的灭绝,哺乳类开始崛起,寻找食物的技能进入新的演化。

灵长类看不到紫外光,但获得了对绿光敏感的视锥细胞。有三种色彩视觉的哺乳类,可以从额外的色彩辨识中得到不少好处。

而人类,则是从旧世界灵长类祖先那里继承了三种色彩视觉。

九、天赋异禀

除了通过动物散播,有些植物的种子更是自己会飞。

种子中最擅长飞行的,大概要属藤蔓植物翅葫芦了。

翅葫芦产于东南亚热带雨林,瓜科植物,果实成熟后开裂,果肉风干后,种子借助轻薄透明的翅膀,乘风滑翔,一般可以滑出数百公尺,顺风的时候还能飘到海上,落到船的甲板上。

白蜡树和枫树的种子是单侧翅膀飞行。蒲公英、柳兰、棉花看起来也适合飞行,但飞不太远,所以风媒就变得非常重要。

对于背井离乡的种子来说,散播充满未知与危险,而土壤是它们的避难所。

有芒植物,比如麦子,它们会像飞镖一样刺进土壤。紫罗兰和报春花会用自己的油质体吸引蚂蚁来搬运种子。豆科植物的种子更是超能,它们会休眠以应对极端环境。

十、我们的营养与灵感

种子不仅为人类提供营养,还启发了人类的灵感。

向日葵、啤酒、咖啡、燕麦、玉米,以及各种坚果等等,它们于我们,或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或是既爱又恨的瘾品,或是救死扶伤的药物,或是世界格局的工具,或是人类演化的向导,或是我们心中的期待......

威尔士谚语说:“苹果的种子内,有一座看不见的果园。”

毫无疑问,我相信那颗种子。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6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000字相关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范文

最想要的礼物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242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