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范文

2020-09-11 15:41:24
|钰媚

《朝花夕拾》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般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范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1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所写,但字里行间都透露了对孩子童真的描写,写了许多有关少年儿童的事情,让人读起来盎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也就是鲁迅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就是早晨坠落的花下午捡起来。意味着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与情感。鲁迅先生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所以《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先生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先生的完整形象。

《朝花夕拾》回忆的都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所以从中不难看出儿童的天真无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描写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百草园的动物、植物,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把动物植物拟人化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文中不乏鲁迅先生活泼的一面,“有人说,何首乌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根像人样。”因为听说吃了长有人形根的何首乌便可以成仙,然后就不惜弄坏了泥墙来找寻何首乌,结果却从来没有见到哪一根何首乌像人形的。这样的事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做得出来。还有听了长妈妈的美女蛇的故事后年纪小小的鲁迅觉得了做人之险,在夏夜乘凉时担心在墙上出现美女的脸,在走过草丛时又害怕遇到赤练蛇或是美女蛇。让读者对这么一个天真的孩子哭笑不得。

《朝花夕拾》中不但写了许多作者童年时期的趣事,而且也透露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书塾描述体现了那时的教育制度的迂腐和乏味。《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把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比作了给隋炀帝开运河,蒸死小孩的麻叔谋。麻叔谋也就是北京人用来吓唬小孩的“马虎子”,可见麻叔谋在人们眼里绝对不是什么善人。鲁迅先生却说:“无论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子,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本来麻叔谋已经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了,鲁迅先生去说他的危害远不及那些妨害白话者带来的广大长久。可见鲁迅先生是多么憎恨那些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力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看流云是,会在我眼前一闪烁罢。”这是鲁迅先生在小引中写的。《朝花夕拾》,正如它奇特的名字一样,是一本奇特的散文集,是一本脍炙人口的散文集。清晨绽开的花朵在朝阳的映照下格外娇嫩,下午时的花朵虽然没了清晨刚绽放时的娇艳,但是在夕阳的映衬下却更显韵味。老了,累了,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心中可能没了当初的味道,却别有一番滋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2

鲁迅生于1881年,当他将自己的10篇回忆性散文编纂成集,命名为《朝花夕拾》,并写下引言时,时年46岁。以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在这样的年纪,似乎已是知天命的光景。再加上与医生周旋两年之久,父亲仍然因疾去世,也必然深知生命的幻灭无常。于是他有了对于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读书生涯,自己的留学以及志趣发生改变的经历,对于逝去亲友的怀念。并编纂成集,名为《朝花夕拾》。

近日读了海南出版社2016版《朝花夕拾》。对于近代史上文学巨匠的编著,提笔写书评难免惶恐,其中的一些关于考据类文章,政治针砭的文章,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加阅历,大抵有些是没能看懂的。大概因为身为全职母亲的缘故,自然而然的,我对于书中部分文章折射出来的育儿观点尤其入心。于是试着来总结一二,对自己育儿思路是一种拓宽和警醒。也是另一种角度看《朝花夕拾》。

其一,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养育者需小心呵护,不可以摧残磨灭。

《五娼会》里,对于自己“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企盼的心却被父亲的严厉扫了兴致。“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的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捧着书页,好心疼童年时的鲁迅。“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鲁迅对于场景的描述充满画面感,那种盼望夹杂着焦急的情绪复浮然纸上。虽然鲁迅“梦似的就背完了”,得了父亲的奖赏看会,但是“我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看会的一幕幕都已经淡去了,对于背诵这件事“如昨日事”。最后是成年后对父亲小小的愤慨“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尽管有严厉的父亲,但鲁迅的童年仍然不失乐趣。“我记得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那时曾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浮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百草园是汇集各种昆虫和植物的乐园。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蜈蚣经过、斑蝥从后窍能喷出烟雾。百草园爬满何首乌藤、木莲藤,还有味道酸甜的覆盆子。——这些对于如今在钢筋水泥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就连赤练蛇的传说也给他的童年带来无尽想象。冬天的百草园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而被家人送入最严厉的书塾里的鲁迅,感伤的大呼“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即是到了书塾,也能在后面寻到一个小园,“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没有声音。”“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沙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看到这些,那些童年里爬树摘果子,在院子里拍泥巴创作小动物,在课堂上瞒着老师玩的各种小把戏,似乎又清晰如昨了。那些被要求背诵过的课文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而曾记得的都是那些欢呼雀跃的瞬间。

然而有过如此丰富童年的鲁迅,也被父亲和私塾压抑过玩性的鲁迅,却在自己成年后对于幼年的弟弟有过一桩沉重的心事。《风筝》里,由于我的偏见——“我是想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弟弟对于风筝的爱和企盼,“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当看到弟弟在“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秘密的赶制风筝,见到我“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鲁迅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童年,那一刻的他,是武断的、残忍的。“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再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的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轮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看到这里,我只是疑心鲁迅关于这件往事的记叙是否有些夸张,因为他的文字透露出的对人性的善感和觉察,亦因为他曾有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那样自然率真的童年。

然而,鲁迅自然是继续的做着成年后的自我剖析,亦如在《一件小事》所做的那样,将自己的内心公然于众。“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的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的坠着,坠着。”当知道弟弟已经丝毫不记得、当然更无记恨时,“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甚至我一直期待有一个补过的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为了不要被这样遗憾的感觉惆怅今生,还是珍惜此时的时光,不仅不要压抑着孩子幼稚的心灵,且要多多观察他/她的兴趣,多给一点快乐给他/她罢。现在市面有的《游戏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据说是很好的亲子游戏引导书籍,听闻已久,不妨早些找来看看,我这样想着。

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鲁迅提到了一种痛心的现象,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甚至还有这样的怪事:“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原因“是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摄影师“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面貌。”鲁迅的儿子因为健康和活泼, 9.18事件后,“被同胞误以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回打”,而后来自己的孩子也形同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了。在《玩具》里,也对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有对比的白描。“公园里面,外国孩子聚沙成为园堆,横插上两条短树干,这明明是在创造铁甲炮车了,而中国孩子是青白的,瘦瘦的脸,躲在大人的背后,羞怯的额,惊异的看着,身上穿着一件斯文之极的长衫。”鲁迅提到的当时的中国和外国的教育观,警醒着我们面对孩子的顽皮和好动,一定要耐下心性,万万不能用粗暴的训斥、无时不在的提醒来调教出一个——看似令人省力,实则失去个性的乖孩子。其实放儿童与自然中去,每个少年都可以成为《故乡》中那个捕鸟、拣贝壳、捕猹护瓜、抓跳鱼等等无所不知的少年闰土,忘记他多年后的命运多舛,他至少有值得追忆的童年罢。

其二,养育者无需完美,只要心中存爱,也能给予孩子兴趣保护和激发。

但凡看过《朝花夕拾》的人,应该对长妈妈这个名字不陌生,《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对长妈妈都有提及,第二篇更是其中主人公。长妈妈是带鲁迅的保姆,生的黄胖而矮,因为顶前一位个子很高女工的缺,所以被照旧唤作“阿长”。被幼时鲁迅挚爱的宠物隐鼠,因为长妈妈一声“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从此与猫为敌。可后来得知隐鼠是被长妈妈给踏死的。而因为她的低声絮说,说长道短,对她不怎么佩服。因为她的睡相大咧,使得幼时同榻的鲁迅不能安眠,“每到夜里,我热的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胳臂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长妈妈更是有很多令人不耐烦的规矩。“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能钻进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对于鲁迅心心念念的绘图版的《山海经》,是长妈妈得来的。“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而其时的鲁迅,对长妈妈所有的敬意似乎从这刻开始。“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阵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从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踏死隐鼠的长妈妈,脾气不见得好;睡相大咧的长妈妈,做事不见得细致;各种旧规矩的长妈妈,脑子不见得新潮。然而,长妈妈却很好的激发了鲁迅对于绘图文本更多的兴趣,成为日后文学大家鲁迅心中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之一。看到这里,不禁莞尔。或许我们自身不是完美的养育者,然而这血缘之爱,母子之情,是无法替代的。或许孩子已然2岁多了,案头摆放的0-3岁的教育书始终还没有翻完,或许我们又惊慌是否错过了孩子音乐/绘画的敏感期,或许我们正为孩子某一方面落后于“别人家孩子”而苦恼……其实在育儿的路上,有些事可以放慢一时的脚步,而爱却是始终应该传达的。有了爱,就有了关注和觉察,有了觉察,即使粗如阿常,也在某些时候能顺势而为投其所好。作为养育者,学习亦然需要,然而大可放宽心来,相信爱的直觉。

其三,适龄的图书是儿童最好的启蒙老师。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一反他的周到细密,用简单粗暴的话语来诅咒:“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甚至同样的咒语还发出两次。“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主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由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纵然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对这本孝子教科书其中的迂腐傻气给予了耻笑,譬如“陆绩怀桔”说明做孝子也是太容易,只要“阔人”请吃饭偷藏些桔子并大言不惭是送给母亲;“卧冰求鲤”唯恐儿童效仿,引发性命之虞;“老莱娱亲”让老祖父和婴儿同拿“摇咕咚”以娱乐,画风又未免可笑。“郭巨埋儿”让与祖辈争食的幼儿差一点被活埋,直到“掘出黄金一釜”——这让鲁迅“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憾,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反观中国今日之儿童,是何等的幸福。除了当今文字演进之红利——那些枯燥的文言文仅仅只是偶尔出现在高年级的课本中。不是生在台湾也不需学习生僻的繁体字,大可以只认得和书写简化字。各国原版书籍、卡通片、电影的引进,给予儿童哪怕是低幼的孩子更加广阔的阅读和欣赏来源。还有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可以观摩。单单只是那些适合0-3岁的中外儿童绘本,那些富有想象的故事,飘逸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即使连我这个成年人也暗暗心动,佩服的不行,好像满足了我那未泯的童心。

正如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文章中所说,“就是所谓‘教科书’,在近三十年中,真不知变化了多少。”而被鲁迅诟病的《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甚而至于《弟子规》,其实也正在成为当今不少幼童正在诵习的句子。这难道是教育的“回归”?孰好孰坏暂不论之。

《朝花夕拾》还探讨了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的教育。在《寡妇主义》中,鲁迅提到“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浪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的萎缩,她们却以为不安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成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拜领一张纸,以证明自己在这里被多年陶冶之余,已经失了青春的本来面目,成为精神上的‘未字先寡’的人物,自此又要到社会上传布此道去了。”鲁迅处于一个奴化女子教育盛行的半是满清,半是民国的时代,抨击教育领域对于学生以泯灭人性的教育。将学生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抹杀人与人之间个性差别,可以说是剪断青年的羽翼,对于这个民族来说,不可谓不悲哀。

犹记得当今的教育界强调对女童的教育,因为现在的女童就是将来的母亲;现在重视对女童的教育,就是在培养合格的母亲,培养孩子们的第一任合格的教师,说重要性在于提高民族素质而不为过。

鲁迅亦关注孩子的玩具。在《玩具》一文中,说他“时常看看造给儿童的玩具”。讽刺即使是“儿童年”,仍然缺乏有创意的玩具,一切是照样抄。赞扬江北人制作了他唯一看的上的创意玩具——机关枪。“他们用两个长短不同的竹筒,染成红绿,连作一排,筒内藏一个弹簧,旁边有一个把手,摇起来就格格的响。这就是机关枪!也是我所见的唯一的创作。”“以坚强的自信和质朴的才能与文明的玩具争”。“我在租界边上买了一个,和孩子摇着在路上走,即使文明的西洋人和胜利的日本人看见了,大抵投给我们一个鄙夷或悲悯的苦笑。”

因为自己有孩子的缘故,看《朝花夕拾》不觉得是钻“故纸堆”,而有了这些感受。还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家长对孩子志趣的影响。鲁迅在《死》一文中,因为经年的病痛,经济上的压力,想起了写遗嘱,并在第五条言:“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联想到自己因为父母的影响读了经济类专业,又时而想象如果当初坚持读文学系,或许是另一番光景——又或读了文学系,此时在惋惜没有遵从家人劝诫也未必。在八卦精神的驱使下,不由翻看了鲁迅独子周海婴的生平:“周海婴,周树人(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果然是走上纯理工道路,父辈的影响不知几何。鲁迅的长孙周令飞现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的主任,近十五年来主要从事鲁迅传播与普及的文化公益工作。周令飞大女儿周景欣(周璟馨)是唯一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鲁迅的曾孙辈。对于如何做鲁迅的后人,周令飞对成长在台湾的女儿说:“做你自己!”“在父母的这种宽容下,周景欣毫无负担地走在与先辈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她坦言自己对文学没有兴趣,平时只会读些‘资讯类的书’。对鲁迅的文章读的不多,觉得深奥和不太理解。”不得不佩服自身从事鲁迅文化传播工作的周令飞对于女儿成长的态度。

“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已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这是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中的期望。这固然是功在千秋的事情。然而毕竟遥远。想必以个体的经验,记录下自己如何养育儿童的,共享他/她所涉猎的书单,曾经走过的路,与自己的总结思考,与子女的回顾感受,与他人的共享提高,都是行之有益的。作为一位母亲,我已从他人受益良多,此篇小文借助鲁迅的“大家之言”,个人感受到对儿童教育的观念,惶恐的作为小小的回馈。

《朝花夕拾》读后感3

一直以来,对鲁迅先生的认识都是零散的,课本上所选先生的文章虽多,但是每篇风格差异极大,时间间隔也稍远,虽然先生的“固执”的一字胡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傲然形象常浮现眼底,但脑海里总是画不出一个完整的先生的模样。如今,读完全书,倒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多样的您,可敬又可爱的先生。

心中燃起对您小小的尊崇的火焰便是从您弃医从文、化笔为戈开始的。那时语文老师讲述《藤野先生》一文时,说到了您弃医从文。是啊,行医只能治疗身体的病痛并且救人是有限的。在国人大多麻木,不敢言语时,您化笔为戈,痛斥一切弊端,针砭时弊,唤醒中国沉睡的灵魂。泱泱大国岂能甘受外国鞭挞?

先生将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化作千万般文字。您在《无常》一文中,歌颂阴间“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的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爱憎分明,敢怒敢言者在那时想必不多,您是其中一个。

先生尤其使我敬爱的一点便在您尊重女性、爱护儿童,是一个三观极正的大丈夫。许多篇章都都对少年儿童,对国之根本有极大的爱护。先生曾说:大人的玩具倒是极多:姨太太、鸦片枪、麻雀牌等,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又暗含讽刺,而对于儿童的爱太少了。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将男女放于平等地位,以人性的最根本出发,人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无关性别,这篇思想前卫,好文!或许在那个时代,不识时务、不遵礼教,不分尊卑才是面对现实的种种,精神禁锢与困境,是真正觉醒者的姿态。

不说以前,中国如今, 网络各种“ 别人的家事”占据了各大网页,媒体的头条。尤其以某人离婚、某人结婚、各种炒作、各种社会乱象,各种猎奇为主 。而在这些评论中随处可见三观不正的言论,媒体若不猎奇、若不怎样便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关注。(这段只说给懂得人听,若不同意,就当我是个不识时务的人)

《朝花夕拾》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回忆性散文集。博采众长,风格多样,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抒情议论体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朝花夕拾》读后感4

1927年,鲁迅离开中山大学,在广州有了一段“纷扰中寻出的一点闲静”,于是将发表过的十篇回忆儿时情形的文章编在一起,改《旧事重提》为《朝花夕拾》,于是,鲁迅先生这本散文集就诞生了。

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代文豪,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他是中国的“民族魂”。但是,笔者手中捧着这本《朝花夕拾》(海南出版社 2016年7月),却少了许多“战斗的气息”,而多了些许童年的欢乐、生活的无奈。

现在书店里有不少版本的《朝花夕拾》,甚至还有不少专门面对学生出版的“精选版”,但这本书与其他版本相比,还是很有特色:除了裸背线装加上米黄的封面,给人古朴淡雅之味外,里面更收录了鲁迅先生诸如《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三闲集》《准风月谈》《野草》等集子中的有着作者真情流露的名篇。全书一共收录62篇散文作品,读者可以很好地与大文豪“对话”,享受纯粹文字与情感之美。或许,还可以认识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外的好玩、丰富、温柔、鲜活的鲁迅先生。

其实,对《朝花夕拾》中的很多篇目,读者都不陌生。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几篇,还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而笔者阅读整本《朝花夕拾》的感受就是,如果只读了初中语文课本上那几篇,那就认为可以“管中窥豹”,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无疑,书中的诸多篇目,记录着鲁迅先生儿时的菱角、罗汉豆、香瓜,狗猫鼠、麻雀、猹,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儿时的温馨与快乐,他与小伙伴的友谊。但是,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怎能全是美好?

《二十四孝图》里,年少的作者已经对古时代的孝子郭巨颇有微词了:假若有一天自己的父亲也像郭巨那般,为了孝母而把自己给埋了咋办?作者担心若真如此,恐怕掘不出一釜黄金来;《无常》中,鲁迅先生又似乎觉得,作为鬼的无常,却有点人气;而作为人的无常,却“脸上鬼气反而多”,这着实令人迷惑;《父亲的病》中,面对变着花样换稀奇古怪的药引,而实际上却并无疗效的名医,鲁迅先生在淡淡的叙述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欲哭无奈之感,进而对那等庸医产生发自心底的愤恨——名为“起死回生”,实际上却只会伸手拿钱!

本书的其他篇目,也自有精彩,如《关于妇女解放》,鲁迅先生传递出对女性独立的认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则饱含着鲁迅先生对某些批评家的真切批判;《人生识字胡涂始》则谈到了他对当时的白话文的真实看法;《风筝》里,则有对自己戕害弟弟天性的深深自责……可以说,62篇经典文章,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无比真实的鲁迅。

记得龚玥演唱过一首《中华民谣》,歌词写道:“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岁月又上心头,但朝来夕往中,笔者在书中感受到的,却是岁月这杯酒,更多的是时代的忧愁。至于鲁迅先生儿时的快乐,早已随着浙江之潮水,溜走得只剩下美好的回忆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5

小时候就读过《朝花夕拾》,薄薄的一册散文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好像是初中的课本内容,高中课本中也有整整一个单元是鲁迅专题,选了几篇小说和杂文。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距离读的时间太久,记忆模糊,这次又有机会重读一番(海南出版社2016-8新版),因此能重新寻找一个抒情而非严峻的鲁迅。

散文中是48岁鲁迅记忆的浮现,在《狗•猫•鼠》中,追忆小时候对隐鼠的喜爱,对猫的厌恶,以猫来隐射讽刺“正人君子”;《二十四孝图》批判传统孝道的虚伪;《阿长与<山海经>》回忆长妈妈,虽然迷信但是非常善良;《五猖会》写对迎神赛会的向往,父亲却硬要“我”背《鉴略》,以致迎神赛会的情景全部忘记,只记得背书的那段记忆;《无常》写作者对可怖而可爱的无常的喜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者由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童年到进入私塾的生活转变;《父亲的病》写作者父亲生病后,被中医耽误,最终去世的回忆;《琐记》写作者离开绍兴到江南水师学堂、矿物铁路学堂再去日本的经过;《藤野先生》追忆作者与在日本仙台医学院求学时的授课老师藤野先生的友谊,其中提到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范爱农》则是追忆不满革命的范爱农的人生悲剧。

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以上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童年鲁迅长成青年鲁迅的过程。如果说鲁迅写作以上作品是因为批判现实的需要,如批判正人君子、批判儿童读物、批判中医、批判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批判革命的失败等等,从而召唤了符合的记忆,那么如何解释鲁迅的这一系列按照时间排列的散文会与他的成长轨迹相一致呢?我认为,鲁迅在下笔时,已经是有意识地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在记忆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当然,这些如孤岛一般的记忆的浮现,与现实社会状况的响应有紧密的联系。

鲁迅曾鼓励青年不要读中国书,而要读外国书。鲁迅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浸淫很深:无论是小时候对无常的喜爱、对迎神赛会的向往,还是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在北京绍兴县馆缢死过女人的院子里抄古碑。虽然儿时仍然留存有一些温馨的记忆,然而这个世界却是如铁屋一般让人窒息,必须要寻找、走入别一类的人们,才会寻到希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范文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优秀精选作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体会

小学生朝花夕拾2019读后感1000字五篇精选

《朝花夕拾》读后感中学生范文10篇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范文精选 

朝花夕拾优秀读书笔记1200字左右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219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