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20年精选文章800字

2020-09-08 09:56:02
|钰媚

美国学者、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小姐写这本《寂静的春天》的时候,环境意识尚未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苏醒,许多发展中国家尚在解政治决独立自主、经济自力更生的民主民生问题,发达国家也多处于二战后经济复苏过程之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

2015年12月尾,我生活在南方的一个温暖城市。此时的南国之城,在几番“寒流入侵预告入冬”后又升温且暖阳如夏而“导致第几次入冬失败”的反复天气之中,也夹杂了几日灰蒙蒙、雨蒙蒙的“回南天”。对于蒙蒙如细雨笼罩在空气中的天气,天空灰白,或许,这也是现在正流行的所谓的“雾霾”, 一年中寒冷的冬天不仅仅会给许多城市带来洁白的雪,也会带来灰白的霾。

在1962年,美国学者、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小姐写这本《寂静的春天》的时候,环境意识尚未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苏醒,许多发展中国家尚在解政治决独立自主、经济自力更生的民主民生问题,发达国家也多处于二战后经济复苏过程之中。当时的世界,人类用现代科技手段,飞速地改善着自身的生产生活,而忽视着向自然挑战、征服自然后,给自身生存带来的环境隐患。春天到了,普通的美国民众,在自家后院很难听到鸟鸣,本应该是花香鸟语的春天越来越寂静。1958年,一封来自小镇的关于“小的生活环境被弄得没有了生命的痛苦过程”的信,引起了卡森的关注,此后,她一直致力于此现象的调查与研究,她反复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个段落,严谨的科研态度让书中的一切说法都有理有据。化学制剂,如滴滴涕这类农药,在人们以为喷洒在植物上对吉卜赛蛾和蚊子等害虫进行扑杀时,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物、鸟类等都会受到影响,生物链也产生了一连串反应。《寂静的春天》以其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和实证掀起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新行动主义,唤醒了越来越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卡森提出这类问题的50多年以来,书中提出的这种以长远悲剧的代价换取近期利益的浮士德式的交易,却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冬春时节东方大地上卷土反复来袭的雾霾,也有着人类这种无远虑的社会活动的推波助澜。曾几何时,“控制自然”、“人定胜天”等思想激励过人类过度挑衅自然,这一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指导着人类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否认去尊重自然。冬日的雾霾,春日的沉寂,不就是人类不尊重自然后,自然给与的反馈么?

卡森说,“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我们是与生命——活着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和衰败——打交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能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同理,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自然,我们就不应该使用多疑和专横的粗暴手段,在自然面前永葆谦卑,深怀感恩之心对待。当世界上大多数的我们懂得了对自然的尊重与对人类自身生存之间息息相关之后,,当我们的目光不再那么短浅之时,当我们真的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时,那个时候的冬天将不是雾霾的天,冬日过后,也将是春暖花开、鸟鸣宛转,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其富有异象的名字吸引。“寂静”和“春天”都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阒然是“寂静”,复苏是“春天”。单独把它们拿出来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时间区间,以致我最初把这本书当成散文或者随笔类的作品。而“寂静的春天”是确实带有一种美好,一种警世之好。

蕾切尔·卡森的作品之前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不过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她的形象就记在我脑子里了。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所有提到过的场景,不像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更像是现在的我们,很多熟悉的场景在50多年前的书中一次次出现,以至于在看这本书的阶段,我对吃的东西开始谨小慎微起来。

我可以想象到地下水世界的流动,我对农药残留的时间开始惊骇,我几乎可以感受到化学农药在我身体里的沉淀和积累,我甚至会对家人说草坪和公园的是绿植都不能碰,因为它们都是毒药的携带者。

《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在病痛中完成的一本书,从头到尾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的痛苦,那些肢解的昆虫,板结的土壤,带毒的花草,败坏的水质特别像电影“银翼杀手2049”里面的场景,就连空气就是浑浊不堪,都是带给她痛苦的根源。

本书中提到的DDT、DDD、DDE等化学农药对地下水、土壤、湖泊、河流的污染,可以说蕾切尔·卡森是以一人之力,对抗当时的农药生产商和后面社会财团。

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时对世界的震惊,大于我今天的感受。甚至是感觉农药生产商更像是军火生产商,他们共同的本质是生产一种工具用来以暴制暴。

书中提到,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把蕾切尔·卡森的照片和那些总统、总理们的照片一块悬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 总统先生说“她对我的影响与他们一样,甚至超过他们,超过他们的总和!”。

或许总统先生是被蕾切尔·卡森的科学性延伸所打动。书中提到“如果生命的源流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那么组成体内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就必须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这种作用是细胞的有丝分裂或核分化过程来完成。……有丝分类这样一些细胞组织的主要特征已存在五亿年之久,也许近于十亿年”。而化学农药的残留日积月累,可以摧毁和阻隔这种五亿年之久的遗传。这听起来像是一种阴谋战,而这种战争是被无知和浅薄应用在自己的国家。

“基因经过了约二十亿年的活原生质的进化和选择之后,方进入我们的身体,这种基因仅在目前暂时属于我们,以后我们必将把它传给后代”。而我们在这百年间,到底能在基因进化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实在难以估计。但是我们很明白,不能保留六氯联苯(BHC)、高丙体六六六、氯化烃和甲氧基氯,不能保留克莱恩菲尔特氏综合症和蒙古型畸形病。

而后我又看了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柴静的一篇评论又令我骇然,她提到:“DDT当年是消灭蚊虫的,减少传播致命的疟疾。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寂静的春天》,说鸟语花香在几十年后因为环境恶化不见了,罪魁祸首之一是DDT,书出版后,很多地方禁止使用DDT,但与此同时,2000万儿童死于疟疾。经济学家普利其特提到‘有人指责她杀的人比斯大林还多’。他的意思是‘很多时候,好的用心未必直接带来好的结果’ ”。

最后,世界卫生组织又开始,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防止疟疾流行。同样是生命,人类占领着地球资源的主动权,可以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杀死其它动物,“寂静的春天”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抹,从古到今都是以暴制暴。

看完这段评论之后,我在想为什么50多年之后,还有人用这本书刚出版时,那些生产DDT的财商对她的抨击的语言,在50多年来后评论她的书籍价值。现在我们面临和当年美国一样的生活环境,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无处不在,有人借用50多年前的案例来评论这本书对如今我们的价值影响。如果案例中那些死于疟疾的儿童事件,在今天还会出现的话,难道这笔账还要再算在蕾切尔·卡森的头上。

用几十年前因为疟疾死去的儿童人数,来抨击这本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像在用饿死在军火商车间工人的案例,来阻止倡导和平的教材。而这本书倡导的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环保意识,似乎已被很多人遗忘,这种偷换概念而选取的案例根本就没有可借鉴性。用挽救一群人的借口,来毁灭另一群人。

非洲的疟疾让很多人失去生命,我们就应该用毒药去挽救他们,然后让这种毒药成为他们的“救命药”?让他们放不下这种毒药,用这种方式愚弄他们,为他们建立一个错误的观念,以后的几代人,他们都将生活在这种错误观念所诱导的并发症中,癌症开始在这里蔓延,而我们又开始找另一种毒药来挽救我们…春天也将不在是“复苏”的象征。

“如果我们由于认识提高而断定我们正被要求去从事愚蠢而又吓人的冒险,那么有人叫我们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填满我们的世界,我们将永远不听这些人劝告;我们应当环顾四周,去发现还有什么别的道路可使我们通行”。最后以这段文字来警世,面对迫害我们刻不容缓,而不是“不要快,要稳”,因为谁都不愿成为沾了滴滴涕的果蝇,变成无育的雄性。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3

前十六章其实随意翻一下就行了,大家只要睁眼看看自己周围的环境,也就不需要再看书上那些数据了,我们面对的现实远比作者50多年前描述的严重,各种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单是杀虫剂除草剂的乱用。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句话小学时就听过,现在已经走上这条路了还能听到这句话,这是件比较神奇的事。因为在这里,政治因素对环境的破坏远比杀虫剂严重,就好比这本书出版前两年那场对麻雀的捕杀导致的虫灾吧。作者在第17章提出的另一条道路,其实也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引进外来物种进行生物控制,结果是另一次物种入侵的序曲。替代最初的农药的是有机磷农药,结果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在使用的各种所谓低毒高效的农药,也就是激素类农药,也只是技术上的进步。一亩长满灌木杂草的荒田,只需喷上两遍,全部死光光,然后相隔不远的田里种的草药也全部死光。原来能看到邻居的猫狗在草丛中玩耍,现在已不见踪影。加剧农药污染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稻田改种经济作物,结果,连田中小路也看不到一丝杂草的存在了。

从中可以见到人类对其他生物的残忍。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说为了保护鹿群而捕杀食肉动物,结果造在鹿群数量大增最后饿死的比被吃掉的还多。而支撑现有人口数量的,也正是农药的大量使用,说不定哪天农药突然失效了,结果不言而喻。很多科幻小说中都说到,未来的人类就像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不是自然繁殖,而是胚胎工厂里出来的,自然生殖的则被当成劣等人。如果考虑到农药残留导致的杀精少精、胚胎发育异常等问题,那就能理解小说中的现象了。以前人类都是生得多死得多,留下来的都是经过优胜劣汰的,而现在提倡优生优育,大家认为哪种模式更适合自然规律?基因修改、基因修饰,不管是叫什么,虽然说得好听,好像是“上等人”的特权,其实都是人类为破坏自然付出的代价而已,最后买单的就是吃不了“特供”的普通人。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4

有幸在这万籁复苏的春季与这位海洋学家蕾切尔·卡森相遇,也与《寂静的春天》相遇。这个春天在我走过的生命里异常的美丽和神奇。因为以前可能都没有机会,时间和耐心去好好品尝从冬到春的喜悦,得益于这个小小的太湖广场,从一点点嗅到了春的气息,到树木开始抽枝发芽,鸟儿的鸣叫越见活泼,再到从29楼向下望去,满眼的绿色在毫不掩饰地透露出春的魅力,这样的魔法,你看见了吗?2017年,单车的大爆发,又给我和鱼鱼增加了新的乐趣,乍暖还寒的那几天,我们骑着单车去了尚贤河湿地和金匮公园,去看了樱花,荡了秋千,坐了跷跷板,但是人远比樱花多。对于我来说,还好,这个春天不是很寂静。不然真可悲。

真应该庆幸在这广袤的人群中,总有这样的人在关注着我们不屑关注的事情。我们都在为经济发展做着巨大的努力,我们都在为娱乐发展推波助澜。她却从化学杀虫剂着手,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关于农业,森林,河流,昆虫的景象。

人类惯于使用让自己暂时摆脱困扰,看似一劳永逸的方法,化学杀虫剂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神奇到可以创造出大自然本来没有的化学试剂,真的不好说这到底是造福于我们还是将我们毁灭。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对于害虫,比如老鼠,蟑螂,抽水马桶里的细菌,我们的确只能使用喷洒式的杀虫剂或者八四。我们在购买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去仔细研究成分表,也看不懂吧。也不会去深究将消毒剂倒入马桶,它们流去了哪里,它们有没有被成功的稀释,而不是还是有害的进入我们的体内。

当然,作者探究的还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而不是我们一小个家庭,除了杀虫剂,我能想到的就是自然控制中的引入天敌。其实,还可以有,放射性使部分昆虫的雄性不育,利用昆虫本身的生活特征,昆虫自身的疾病(细菌杀虫剂)......,所以我还是对自然知道的太少了。自然圈是个圆,我们现在试图在抠出其中对我们不利的因素,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圆是个保护层。

当时,在看的时候,在讲述杀虫剂引起害虫抗药性的时候,我也错误地认为我们也会产生抗药性啊,但是她很好的告诉了我,我们繁殖能力的缓慢性和虫类是不能比的,所以,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大自然只是在看着我们玩耍,我们就像任性的小孩,但是可幸的是,我们也会长大,因为我们逐渐在明白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我们对待她的态度。

我们还有个弱点,就是似乎对什么都是后知后觉的,只有当成片的鸭子死去,鸟儿不再来到我们身边,或者是河流不在有回流产卵的鱼,我们才开始考虑是不是因为有装有农药的飞机从这驶过,而且不止一次,那那些这个局那个局,这个研究所那个研究所的人都在干什么,擦屁股吗?

这本写在半个世纪前的关于化学农药对我们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的警示书籍,并没有淹没在书群中,因为这位女士勤恳的在像我们展示案例的同时,透露出了她的焦虑,也提出和展示了很多可行的替代性方法。不管什么时候,无论是我,还是人类这个大家庭,适当的做出些牺牲,而不是自己利益最大化,都是可行和值得的。

真的很感谢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为了我们共同的蔚蓝星球作出努力的科学家。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5

这个春天,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借由网络传播,迅速发酵为“现象级”话题,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认为,从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而言,该片的作用堪比半个世纪前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在今天已经被标签化为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因为环保思想自此萌芽,公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各国政府开始将环境问题纳入治理范畴。在该书出版十年后的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促成了首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宣言。

《寂静的春天》何以在半个世纪前产生如此大的能量?种种迹象表明,这应该是偶然中的必然,其中的证据就包括作者写作此书的缘由,一封关于滴滴涕致死鸟类的信件。当时环境问题已经摆在人们面前,不过一般民众只能止于孤立的若隐若现的表象,而作为海洋生物学家的蕾切尔•卡森以她的良心和专业素养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梳理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她向我们描绘了环境遭到破坏前后的两种图景,矛头直指二战后开始大规模研发使用的杀虫剂。她不厌其烦地引用各种报告、当事人的讲述和真实案例,说明以滴滴涕为代表的杀虫剂的滥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并在部分地区摧毁了生物群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排放到环境中的毒物处于失控状态,人类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极为严重的毒害。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杀虫剂对付的目标——“害虫”,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害虫”因为代际更替时间更短,很容易进化出抗药性基因,“害虫”的天敌们却被误杀。人们为了应对“害虫”的反扑又开始研发新的杀虫剂,然后进入下一轮恶性循环。对此,作者指引了“另一条道路”,比如运用生物控制技术、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等,其实就是把生物学的问题交还给生物学来解决,以结束那场无望的斗争。

企业为了利益而宣传杀虫剂对人畜无害,大部分受雇于企业的专家们积极为此背书。本书的出版,动摇了他们积极营造的谎言,因此遭到了利益相关者的强烈抵制。他们运用宣传机器,对作者发动了全方位的攻击,包括恶毒的人身诋毁。关于这种攻击,我们只消刷一下今天《穹顶之下》播出后部分朋友圈上转发的文章就能窥见一斑。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尚且如此,还没有“环境保护”这种说法的五十年前又该是何种光景。作者在本书出版的两年后死于癌症。可悲的是,直到今天,对她的攻击还在持续,有人甚至将其比作纳粹,把世界上因疟疾死亡的人数算到她的名下——只因为受本书的推动,世界上禁止使用滴滴涕来杀灭蚊子,这究竟是什么逻辑?而更意味深长的是,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重启滴滴涕灭蚊计划。

如果仅仅探讨杀虫剂危机,本书可能只会沦为一般的科学报告。让它跻身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书籍之列的,应该是科学理性精神背后的人文情怀,她描绘出了自然界美妙的平衡,与“控制自然”的主流思想抗争,道出了人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之心。她深情地写道,自然的平衡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我们中间的许多人生活在世界上,却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觉察不到它的美丽”。

柴静2004年在博客中曾谈及本书,《穹顶之下》中也可以看到不少致敬的影子。本书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理念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人知,但是环保行动似乎依然步履维艰。环境常常在与经济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而打败它的最大幕后主使正是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的我们每一个人。解决之道并不一定非要在回归蒙昧时代和走向末日之间选择,或许应该采纳蕾切尔•卡森在五十年前提出的“寻找另一条道路”,用更巧妙的办法,让人和自然达成一个平衡。而这种平衡的达成,依旧任重道远。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20年精选文章800字相关文章: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 5068儿童网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范文2篇 - 5068儿童网

《寂静的春天》500字读后感2019精选范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365夜童话故事读后感2020精选文章8篇350字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飘读后感10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庄子》读后感1200字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青鸟读后感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呐喊》读后感5篇 - 5068儿童网

巴金《秋》读后感2020最新600字5篇精选文章 - 5068儿童网

2020年最新文章蛙读后感10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214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