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局读后感范文五篇
吴晓波先生的《大败局》系列以案例的形式,揭示了中国改革三十年来一些经典企业的失败规律,给人诸多启示。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败局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败局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书。案例不错,深入浅出。
吴晓波在书中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失败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中国第一代草创型企业家,体内大多都潜伏和滋生着某些“失败”的基因,这些基因促使了他们成功,但同时也是这些基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失败的第一代企业家,在还没有走向成功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的企业埋下了失败的炸弹。那一代的企业家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普遍缺乏对市场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正是这些基因,使他们在那个市场还不健全的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是这些基因,使得他们在成功之后,没有使自己的企业得到维持。
因为对规律和秩序的漠视,那一代的企业家通过或打压对手、或恶性竞争、或是从灰色地带牟取暴利的方式获得了大量资本;但一段时间后,这些成长起来的企业,马上又被其他企业以相同的方式所取代。“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市场环境的现状,那就是:‘对秩序的集体破坏以及秩序对破坏者的报复。’在几乎所有的市场激战中,我们一次次地目睹到这样的现象:惨烈而无序的竞争,往往会出人意料地诞生出一位年轻而狂暴的盟主,而很快,一场接一场的‘以暴易暴’又让市场最终成为一片无法继续生存的焦土。中国的保健品市场、VCD市场、白酒市场,竟无一例外。”
一个个案例读下来,令人感慨唏嘘。以下简单摘录书中的几个案例,做一个简述:
一 亚细亚巨舰的沉没
王遂舟的亚细亚,当时被认为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商场,其“微笑服务”的理念、将百货划分出儿童和女性、化妆品专场的规划至今依然被中国各大百货沿用,但“这个旧体制最勇敢的摧毁者,却从一个僵化陈腐的极端冲决而出,不由自主地滑向了另一个华而不实的极端。”王遂舟过于沉浸在对企业软件的打造上,忘记了企业家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非荣誉、文化或者是某种先进的理念,那些东西是为利润服务的。
“……王遂舟这一代企业家是十分值得尊敬和纪念的。他们绝大多数是从旧体制的堡垒中冲杀出来的,因此他们最了解、最痛恨旧体制,他们拥有“虽百死而无悔”的不无悲壮的批判和摧毁精神,可是他们缺少职业化、系统化的训练,缺少对国际最新商业趋势的系统了解和清醒认识……他所有的经营知识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天赋感悟出来的。而那些决定他及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竟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对话以及日常的一些比喻和经验。在今天,对他们进行种种的指责和苛求都是不公平的……”
二 标王秦池
央视的首届“标王”秦池,成也造名,败也造名。
“在它君临巅峰的时候,身边站满了弹铗高歌的人们;而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哭泣的肩膀”。“企业长久处在新闻的焦点中心,最终引起了公众的反弹,一旦出现舆论反弹,其新闻波便对企业自身造成了致命的杀伤。”综观‘倒秦运动’的全过程,没有主角,没有预谋,没有策划,只是各种小道新闻和言论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一下子就把不知所措的秦池给淹没了,用一种形象的语言,秦池是给‘目杀’的。”
三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爱多VCD
爱多VCD——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崛起到覆灭的四年时间里,爱多与其说是一个企业,倒不如说是一支战斗突击队。他从南中国冲决而出,一路呼啸英豪,攻城略地,一鸣而为天下知,引得八方诸侯无不侧目噤声。然而,就在一路冲杀、对手纷纷退避的时候,爱多的青年英雄们却合戟四顾,无所适从了。”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史一再地证明着这样的一个原理:对一家新兴企业来说,在度过了市场的开拓阶段之后,阻碍其成长的,最大威胁便是对财务缺乏适当的关注和没有正有效的财务体系。一家没有稳定而有效财务保障体系的民营企业就好比一辆没有保险带和安全气囊却在高速公路上超速疾驰的汽车,企业发展的越快,其缺乏财务前瞻性的危险就越大。”
四 巨人的倒下
“史玉柱犯了一个很多年轻企业家都容易犯的错误: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的收益,并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划”。“市场停滞,而巨人大厦则像一张永远张开着的大口每天都要靠大笔的资金填下去才能继续长起来,多线开战的恶果终于显露了出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史玉柱只好走出一部下策之棋,他不断地抽调保健品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之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巨人风波的爆发中,国内有些传媒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投入和不冷静,扮演了一个很暧昧的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用巨人集团一位高级支援的话说,就是‘以落井下石的火力一夜之间彻底摧毁了被他们吹捧了几年的企业’。史玉柱在危机中曾几度企图恢复生产销售秩序,可是几度被传媒的跟踪报道打乱。”
败局读后感2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大败局》。相比晦涩的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书,这本书无疑会更加吸引我。很早就听说了吴晓波的其他的作品,如《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却一直没有机会拿来一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拿到了《大败局》,从此变得热血沸腾。
十个典型企业的失败案例分析,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像是在听故事。因为我也不懂,没有一件是发生在我的时代,囫囵吞枣的了解个大概罢了。最为让我影像深刻的是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现在的巨人和过去的巨人截然不同了,但老板还是一个。史玉柱的传奇人生,经历了辉煌到覆灭再辉煌的传奇故事。不是人人都知道史玉柱,但对脑白金和黄金搭档,我相信谁也不陌生,称史玉柱为营销天才一点都不为过。经历了巨人集团的惨败后,能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是多么的坚韧。有梦想的人,总会站起来。在这点看来,史玉柱让人可敬。
上世纪末,是个疯狂的年代,是个热血的年代。标王,DVD,保健品,英特网,已经成为时代的烙印,很多已经消失在大家的言论中。从书中十个传奇人物看来,只要敢想敢为,即使失败了,也是无比精彩,很遗憾自己没有赶上那个时代。21世纪的到来,随着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不断的细分,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淘金浪潮了。
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寂寞平庸,总希望能够有所成就,即使不在创业,也会是在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我无比的渴望能够突破现有的生活,寻找更多的人生激情。纵使是苦累,我想年老之后回忆起过去自己至少曾经为之拼搏过,总会感觉到充实,也不会后悔一辈子碌碌无为。
信息使得社会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互联网公司遍地林立。关注过很多互联网创业,但感觉要比其他很多行业要艰辛。不仅面对着国外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还得面对许许多多的小企业。技术壁垒低,投入多,运营时间长,竞争压力大,短期收益少。很难将企业做到淘宝腾讯这样的规模,未来将是小企业的未来。个人感觉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可能是一个切入点,所谓的物联网也好,电子商务也罢。单纯的依赖互联网本身,已经很难适合初创者。互联网本身盈利模式的约束不得不让创业者选择更多的方向。随着无线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会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紧跟信息时代的列车,拥抱变化。
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在理,一家没有效益的企业,无论其他的地方是多么的出色,都称不上一家好的企业。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透过本书,看到了自己的盲点,需要更多的成长。这本书也让自己看到了本身的那点火光,为了梦想,点亮希望,就这样上路吧。因为我想做的,我都要去尝试。
败局读后感3
在读完激荡三十年后,一直想再读一下吴晓波的这本大败局,这两天终于把它看完了。按照先前的承诺,写一篇读书笔记。
首先,这本书写作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失败教训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创业者和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让这些经历或者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变局的人,领略这个多姿多彩的年代,也从失败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相信,书中很多企业失败的案例,现在活着的企业也都犯过这些错误,但是他们活了下来,有些错误先在的初创企业也会继续犯,能否跨过那到门槛就不知道了。
其次,大败局中的一些案例,跟激荡三十年有所重复,这也难怪,改革开放三十年,比较大的故事就那些,为了保证故事完整性,两遍也都有涉猎,这也是比较正常的。读完激荡三十年,会觉得太遗憾了,晚生了三十年,不能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开创一番,再读完大败局,看到那么多人起起落落,有点悲伤的感觉,有些人是时代的悲哀,受困于当时的年代,但他们无愧于时代英雄的称号。我们看到了三四年就崛起的一个个英雄,背后却是无数小人物的没落,故事动人心魄,也让人黯然神伤。
最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也仅仅只有三十年,中国缺的还是百年老店,民企、国企都缺少那种沉淀,让人未免感觉轻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上到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那种静下心来做事的气度,也许发展太快,变化太快,挣钱太容易,让人心浮躁。不禁让我想到这两天的毒疫苗事件,这是怎样一个民族?那些一直在说传播正能量的人,唱赞歌的,粉饰的,该醒醒了。连封建王朝都有言官制度,专制统治的皇帝都不怕嘲讽,何况现代中国,悠悠法网,朗朗乾坤,多一些不同的声音,更加能拷问中国人的良心。
败局读后感4
这两天,偶然拾起吴晓波的《大败局》这本书,读着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顿时被其中的人和事所吸引。
读完全书,巨人、三株、秦池等一个个曾经红遍全国的品牌在脑中回绕,在1990年~2000年这十年间,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起飞阶段,各个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每天播放的广告就是三株口服液、娃哈哈、脑白金等等,而且在农村,只要是能够涂画广告的地方,都是红桃K。后来渐渐的大家对保健品有了抵触心理,并且潜意识中觉得保健品是骗人的。读着这些企业家的故事,不禁不寒而栗,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承受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啊!
我的父亲也是生长在这个年代,一个属于勇者的年代,每每听到父亲讲述自己那段血泪史时,无不让自己钦佩不已,看到书中讲述的人物,他们有着比父亲更加疯狂的想法和行动,甚至可以说是不要命的行动。在那样一个满是机会的年代,比拼的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而是胆量,走入民营企业家这条路,有些人因家庭生活所迫,有些人则纯粹是赌徒心理,不管属于哪一种,他们都引领了一个时代。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属于我们的时代来到了,历史无不在告诉我们,应该勇敢往前冲,毫不畏惧。但是每一个走过那条路的人,又无不是低头叹息,其中辛酸泪,也许只有走过的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
败局读后感5
「 关于这本书」
这是一本分析型著作,提及了10家企业。有我听过的秦池、巨人、三株等;还有我不知道的玫瑰园、爱多、飞龙等。这本书在尽量带它的读者弄清楚这些企业“危机是如何发生、如何蔓延的,受难者是如何陷入危机的”,并试图找出那个年代中国企业共同的“失败基因”,以此作为后来者的养料。
「 想说的废话 」
其实这本来是一本可以一下午看完的书,而我零零散散地看了一周。
一下午可以看完是因为这本会给人一种枯燥错觉的书其实一点都不无聊。一是吴晓波老师的纪实文笔让这些案例分析多了200%的可读性;二是对于每一个败局的审慎思考和现实忧思足以启发一些思考。
零散地看了一周是因为不想把这本书过电影一样地看过去,我试图跟着这本书的思路去理清这本书里十家企业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走到君临巅峰,又是如何走下神坛,失败落幕的。
「读书的痕迹 」
那是一个激荡的年代,这十家企业的创始者几乎身无分文,他们的崛起也几乎是靠带着偶然色彩的一个创意或是一个神话。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标王,豪赌天性、一个行业的领跑者,高超的广告策划,这些在他们成功里至关重要的因素把他们推上了一时无两、试问天下英雄谁可比肩的巅峰时刻,却也是这些因素在他们的巅峰时刻悄悄张开了灰暗森然的翅膀……
这些当时的明星企业或败于经营决策上的困顿,或败于巨额投资的失误,或败于市场信誉危机爆发,或败于脆弱的财务模式。诚然以今天的视角去看这些企业的崛起和败局,会觉得有点可笑,太过戏剧,太过非理性。可那个激荡的岁月似乎就是属于这些冒险家的,他们创造了历史又最终被历史淘汰,这种磅礴的悲凉感构成了《大败局》的底色。
「 一些看法 」
该怎么去看待这些创造了历史又为历史所淘汰的人呢?或许用张树新的一段话可以回答:“中国的民营企业肯定是由原罪的,无论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商、今天所谓炒二级市场的证券银行家,还是当年去南方炒地皮、今天又跑回北京炒房地产的资本持有者,无一例外。其实,他们所利用的还是一些在中国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只是利用这种体制上的落差和短暂的商业机会,这里面有恶劣的权力寻租,但需要明确的是,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中国式‘新经济’的形成。”
对于我这个经济白痴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不是预见,但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所有前人的失误或许不会完全重演,但是所有即将发生的悲剧中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前人失误的痕迹”。也在于在这些大气又悲凉的败局里,看到了一些失败的英雄,看到了不知该褒还是该贬的——人类博大而盲目的同情心和英雄的崇拜情结,或许在成王败寇的习性里,也该给失败一点掌声。
最后,没有五音,骨灰级音痴的我推荐一首不知道哪看来的,很适合看这本书的时候听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