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作文话题 > 话题作文 >

2019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为我的家乡代言主题作文10篇

2022-04-07 15:18:45
|福萍2

  中国,我的家,您是我心灵深处最深切的爱,也是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的精神依靠,我由衷地感叹:中国,我的家,有家真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为我的家乡代言主题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一

  感受家乡新变化 我爱我的家乡霍城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她永不停息的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她永不磨灭的对民主富强的探寻。她延绵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时光荏苒,十几年前的记忆历历在目,记忆中家乡的路是泥泞的,坑坑洼洼的,走夜路是黑漆漆的一片;灌溉农田的水渠也是灌溉中自然冲出来的水道,需要经常组织村民清理;家里吃的水、用的水要去几百米以外的河坝里拿着扁担去挑、赶着马车去拉,天气好了是清水,天气不好了便是浑浊的水;盖一栋房子要用光家里所有的积蓄,冬天在学校上课都是架炉在烧煤炭取暖。那时候的总感觉家乡特别渺小,像一个小方块,只要十分钟就能把霍城的柏油路转完,每次去亲戚家,那凹凸不平的巷道又窄又脏十分难走,骑着自行车更是颠簸不堪,要是遇到雨天就更倒霉了,坑坑洼洼的地面到处都是积水,一不小心就会被对面来的车辆溅得浑身都是泥水,简直太无奈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垃圾都是堆在家门口的不远处,发出阵阵的臭味,大路两旁是看不见一个垃圾桶的,遍地的垃圾像是长在小城脊背上的芒刺,特别刺眼。

  很多人印象中的新 疆就是巍巍天山、荒茫大漠上,一队骆驼,一曲羌笛杨柳、几声的凄美的胡笳,和翩翩起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其实我们新 疆早已不是昔日的样子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眷顾下,我们的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霍城已经修筑了好多条宽阔的柏油路,特别干净,连一点尘土也没有,满县城都是环保垃圾箱,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再也不乱丢垃圾了;路边铺了人行道,道边矗立着伸臂式太阳能路灯;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十字街头屹立的红绿灯透射着文明的光芒,两旁全是绿化带,里面种着一棵棵风景树,树下是傲然怒放的鲜花,朵朵红、黄、紫多色鲜花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赏心悦目,曾经就像墨汁般漆黑的夜晚,如今当明亮的路灯同马路一路伸展时,夜晚就已成为一个虚设的名词,路灯、霓虹灯把县城的夜晚装扮得绚丽多彩……

  拥挤的小巷和很多低矮的房屋已经逐渐消失……当成片的高楼拔地而起时,我仿佛听到这座小城拔节的声音。近十年的光景,只见江苏医院、江苏中学、江苏幼儿园、党校、人民大会堂、广电传媒中心 、霍城县福利院、霍城县敬老院、江苏工业园区、北山坡绿化工程、薰衣草种植基地等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加上国家对咱们新 疆的惠民政策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收视难、住房难、贷款难、行路难、养老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如今家乡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型发展的轻工业、旅游业,不仅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还让老百姓鼓起了腰包,透过这些场景,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变化,一种活力,一种生机,触摸到的是一股现代化的都市气息: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靓了。是党的正确领导改变了霍城往日的陈旧,使我们的家乡迎来崭新的气象。

  不仅是县城,在农村也是一样有着翻天腹地的变化,自从十 九大召开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土地规范治理,村里开垦的山地大部分都种上了绿色植被,这样不仅避免水土的流失,也大大改善了我们村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看到家乡一天比一天美丽,看到祖国一天一天富强,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 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增强工作的动力和自觉性,要意识到我们责任的重大、使命的光荣,有担当,才能有作为,有担当,才能有成效,在工作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在本职岗位上扎实工作,实实在在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牢记职责,不辱使命。让世界所有人都惊叹。让我们的祖国展翅飞翔,祖国母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我爱我的家乡——新 疆霍城,我更爱我的祖国母亲。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二

  乡村巨变

  家乡,坐落在北方的一个农村,也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好久,没回家乡了,这一次难忘的乡情记忆,充满着收获与喜悦和一份份牵挂与祝福。看到勤劳淳朴的人们守望着幸福,看到乡村更富裕了,人更有精气神了,其巨大的发展变化与取得的辉煌成就,印刻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今天,回乡的路上,儿时的村庄淹没在记忆里,熟悉的小路、池塘,当初玩耍的地方,还有一排排温暖的泥巴草屋,如今,可喜的变化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乡村的变化,在改革中充满喜悦。记得1997年坐火车南下广州,从家乡出发乘车,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路程,才能赶上转乘的火车,很疲惫;现在亲身感受从家乡乘坐火车或飞机,可以自由行走大江南北。故乡的机场、高铁站、汽车站等,已成为家乡重要的城市名片,也将成为家乡走出中国、嫁接世界品牌的重要桥梁纽带。乡村镇互联互通,道路平坦的柏油马路改变了曾经尘土飞扬的年代,两旁一排排绿油油的绿化树,折射出家乡人民的勤劳与勇敢。

  回家乡,高楼大厦一次比一次多,商场、商店也不再是单一业态,各类品牌购物广场、高档酒店、饭店在城市间拔地而起,家乡的人们生活更丰富、更有品质。看到处处宽敞的住宅,夜晚集市热闹非凡,人们在欢乐的笑声中,享受着一天工作后带来的喜悦。

  乡村的变化,在开放中收获希望。走进乡村大街小巷,各类文化宣传、标语等都充满着时代感,激光灯闪烁着幸福的味道。网络家家通,电子商务购物迅速不断地冲击着百姓家庭。走进多功能的家乡政务中心,作为全国政务改革示范成果之一,让家乡的品牌更亮了,让人民办事更便捷了。家乡的教育依然生命力不减。记得小时候读书时,家乡的各镇乡村,每天都回响着孩子们朗朗读书声,人们希望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下一代,心中满满地装着“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伟大信念。

  在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子女,勤劳的父辈们都努力地创造条件,让子女在衣食无忧中多读书、读好书,于是在当时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早出晚归、奔波耕耘。今天,乡村教育学校改革大合并,父母们依然全身心去陪读,尽力让孩子生活无忧。新时代,家乡教育文化依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乡村的变化,在成长中浓缩力量。家乡发展变化五年一个台阶,十年一个变样,城市各类园区、民生工程、港口设施建设、国家4A级风景区开放、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飞机航班全国枢纽建设运营、上市企业集团蓬勃发展等,都给家乡带来更具有创新与活力的源泉。

  目睹乡村从网络宣传到新媒体互动,每次变迁都汇聚着新时代发展的家乡力量。今天,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追求不再是单一的吃饱与穿暖,而是在更高层面上,追求精神价值的提升与享受。

  家乡,一个时代缩影与变迁,在一代代人们努力中,见证岁月、风雨历程。看到家乡一年年变化,它凝聚于追梦深处的,是一代代人勤劳奋斗与追求。今天,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也让远离家乡的人们,心中多了一份份踏实与希望,并在遥远的牵挂与祝福中,对它充满着自信与骄傲。

  乡村巨变,记忆的变化,带着浓浓的喜悦,我们乡音不改,味道不变,时光永恒。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三

  湾里“桥”变看发展

  六岁那年,从小寄养在外婆家的我被父亲接回湾里上学堂。走了20多里的山路,到达家乡小镇已近中午。父亲说,今天咱们不用翻山越岭了,直接蹚河回家赶午饭。

  这条河叫厦铺河,源自群峰秀丽的幕阜山脉,沿巍巍太阳山顺流而下,蜿蜒逶迤,将家乡蛟滩湾与厦铺镇南北隔水相望。平时乡亲们要想出趟远门,除了父亲说的蹚水过河,但凡到了寒冷季节,唯有绕弯越过数里远的山崖泥巴路,抵达镇上东面最远的古桥,起码也得小半天的工夫。

  初春时分,河水开始解冻,父亲担心我身体受寒,没有选择赤脚蹚水,而是找了一处狭窄的浅滩,准备“汀步”过河。这“汀步”取自河中天然鹅卵石,大约半米远一个,似桥非桥,似石非石,因无架桥之形,却有渡桥之意,于是乡亲们又称之为“跳石”。

  每逢开学报到的日子,父亲一边担着柴火和书桌,一头挑着粮食和被褥,不再冒险过“汀步”,就干脆脱掉布鞋,高高卷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过河。由于水比较深,我个子又小,只好傻傻地愣在河边,等着父亲将东西送过岸后再折回来背自己。有一回无意中瞧见他那双冻得煞白的大腿,蓦地我眼中有股热流禁不住溢出。而父亲装作没事一样,只轻轻地说,过了这道河,外面就有桥了。

  当时,我无法理解父亲话中的真正含义,却知道生活的困苦艰辛。说起来在改革开放以前,父亲还是公社大队会计,多年来一直藏着一个汽车梦,总想着有那么一天开上汽车自由奔驶在全国各地,后来田地分到户,他更加忙里忙外,将所有心思全扑在家里的责任田上,再也没去碰触那个遥远的愿望。其实在他心里,或许开车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觉得有桥就有路,有路就有希望,家乡的河水对他而言,始终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天然屏障。

  那一刻,我揣着父亲的梦想,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蹚过这道河走出大山,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座“桥”。

  转眼已是立秋,河水日见冰凉,村湾的叔伯们上山砍杉木,劈成一根根厚实平整的木头,四五根拼凑成一块“大板凳”,再用两根圆木架起人字形桥桩支撑着桥面,一个个“大板凳”相继拼接起来,这样简易搭建的“板凳桥”横跨河岸南北,尽管人走在上面有些摇摇晃晃,却极大方便了两边百姓相互来往和生产耕作。每当夕阳西下,“板凳桥”看起来犹如一道倒挂天际的美丽彩虹,总能勾起人们无限的乡愁,也激发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

  家乡的河道险峻,水流湍急,每到汛期山洪暴发,肆虐的洪水夹带着上游的残枝断木奔泻而下,“板凳桥”虽有铁索相连,但还是很容易冲垮打散。这时候,如果正赶上农忙,乡亲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对岸的庄稼望河兴叹了。

  70多岁的廖国传老人曾经就是一位专门搭建“板凳桥”的匠人,每每念起往昔,总禁不住地感叹,年年周而复始的“搭建—冲毁—搭建”,祖辈们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在我上中学时,望江岭水电站开始建设,家乡许多村湾都变成了库区。虽然下游的河水逐渐变得平缓,但河床反而更深更宽了,于是风行几十年的“板凳桥”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过了不久,镇政府运来一艘不大不小的木船,权当两岸村民过河的“渡船”。说起“渡船”,全凭人工操作,一根长长的普通竹子,就是撑船摆渡的工具,插入水中稍一用力,左一下,右一下,不断推动着木船在水中前行。河水碧波荡漾,人坐在船舱里晃晃悠悠,恍若置身江南水乡,现在想来倒不失浪漫惬意。相比“板凳桥”,“渡船”更似一座移动的人桥,根本上用不着专门的船夫,也容不得半点心急烦躁,年年需要修补,岁岁需要打磨,用它的青春韶华印证着乡亲们的耐性和纯朴。

  十多年前,在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帮助下,全湾乡亲们有的捐钱,有的出力,终于携手兴建起一座平坦宽阔的“石拱桥”。通车仪式那天,我特地从外地赶回来采访,用相机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扬眉吐气、苦尽甘来的场景。碰巧遇见远近前来瞧热闹的乡邻,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的说,看来这回蛟滩湾可以彻底摘掉“交瘫弯”的穷帽子了。

  果不其然,这下桥通行路顺畅,湾里的绿水青山瞬间变成了“金山银山”,平时并不值钱的树木竹子也成了行销各地的“香饽饽”,许多乡亲顺势而为,纷纷网上销售土特产,争做种养殖专业户,兴办农家乐旅游,家家户户盖起了漂亮气派的小洋楼,出入都是小轿车,村庄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俨然一副生态宜人的山区新农村景象。

  前不久,母亲在电话中兴高采烈地说,自从大桥通车后,这些年家里翻新了旧房子,不仅买了车,还添置了不少像大城市那样的时髦家具和名牌电器,这回你弟弟的婚事再也不用发愁了。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至中年,但不论人在何方,家乡的桥始终盘踞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它的古今融合,它的形态万千,留下了世事沧桑和时代变迁的深深烙印。曾经的“汀步”一去不复返,却依然勾勒出人与自然的山水画卷;“板凳桥”潮起潮落,诠释了生命轮回的永恒意义;“渡船”来来往往,记载着时光流逝的岁月长河;“石拱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如今,家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蛟滩湾现已成为闻名荆楚的通山山歌文化之乡,一首首欢快嘹亮的山歌唱出了乡里乡亲的幸福日子,唱出了新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更令人欣慰的是,小小的厦铺河上陆续建起了十多座牢固美观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它们和一条条从家门前通过的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延伸到大山外面更远更广的天地。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四

  休宁古城池,山水相间,江城辉映,穿越时空,宛若神秀。

  自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时任官吏在休宁县海阳镇所在地“高筑墙”,建起了“九里三十步”城墙。至此,这里便成为古徽州中背靠松萝山、金佛山,面临横江水,四面方整开阔地带的一座古城池,它传承着龙凤呈祥之风水,吸取着日月光辉之灵气。成为全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厚重的中心,千百年来,休宁文人乡贤倍出,为国家培育出19位状元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明代开国重臣朱升等一批栋梁之材。

  我生活至今72载,亲历着这座古城池的沧桑巨变。

  明清年间,这座小城,虽然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但其实是一部西街的浓缩史。西街全长600米,宽4米的石板路,两旁粉墙黛瓦,幽深的古巷,沿街木板拼门,琳琅满目的店铺商品,川流不息的过往行人,夹溪河中船来舟往,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演绎着休宁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史。由于解放前战乱不断,休宁小城也一度萧条过。

  1949年4月28日,古老庄重的休宁小城西街城墙大门,焕发出开天辟地的勃勃生机,这一天,状元古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威武之师入城。次日,是休宁人民永远记入史册的难忘记忆,在旧县衙城楼上,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庄严宣告休宁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饱经战乱之苦的该县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休宁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休宁古城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面积由解放初期不到3平方公里,逐年扩大到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解放初期1万余人,增加到5万多人。城区“万幢高楼”平地起,南北大街、滨江路、黄山南路、齐云大道等“六纵五横”12条主干道和经济开发区规模框架已经形成,一大批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城市东区的徽匠学校、中心幼儿园、海阳二中、海阳二小、东华技工学校、外国语学校、休宁党校、图书馆、体育馆、中医院、水南板块的新教育学校以及城西凤凰山两侧的熊猫动物园和晨山学校等一大批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

  与此同时,整个城区呈现出“绿的海阳”,公园绿化、马路边绿化、小区绿化、亭院绿化、居民阳台绿化已成为时尚,一批星级新宇、学而等酒店相继建成。扩建了二水厂,供水范围扩大到万安和川湖等周边农村。由于来至铜陵、宣城双回路供电系统,大大提高了城区供电稳定指数。从**年2月21日起,相继开通了城市4条公交线路,实现了休宁与黄山中心城区和高铁北站无缝对接。

  当下,休宁县还以争创“全省文明示范县”和“园林县”为抓手,掀起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新高潮,加速泰柯公司、车田城中村等7个地块1000亩土地收储。精心谋划科技馆、旅游集散中心、市民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横江路等5条道路,新建五城路、文昌西路、贯通机场路。确保三板桥河、县前河、万全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城西文旅休闲区。围绕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实施蓝田路穿铁路工程,贯通新塘路、科技路、新安路、学子路衔接工程建设。打造休宁屯溪协调发展经济带,开工建设春江翡翠城、华邦美好家园、滨江画苑、红帆酒店竣工运营,将县城横江两岸打造成美丽宜居风景线。

  如今,休宁县以全力争创全省文明示范县的契机,状元古城名片不断彰显,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尚,市民生态宜居环境大为改观,就拿我本人来说,小儿时,住的是经租房,参加工作后搬进了职工宿舍和单位购置房,退休后又住上宽敞的连体别墅。现在市民自觉遵守禁放烟花爆竹。许多退休老人和市民经常到横江公园、体育场晨练,在图书馆阅读书籍和报刊,到文化馆、博物馆、老年大学和社区参加各种丰富的文化、科技、娱乐活动。每当夜晚,许多爱好舞蹈的群众在各个小区、街道广场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使整个状元古城呈现出“名山秀水、文化休宁”的浓厚氛围。

  我们是在县委大院坐的中巴,同行的一位老师提议我们几个在县委大院一座历史悠久的楼房前留了影。老师说在1930年中国制茶专家,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胡浩川厂长出国考察前曾在这座楼房前合影,距今有89年了,这次我们也是去探访红茶源里,算起来都是跟红茶有缘的。

  中巴车开了半个多小时到了祁门县平里镇古街,只见平里镇街道两旁均建成了古楼阁的模样,形成一排徽韵十足的红茶古街。古街上有祁红文化展示区、祁红文化休闲区、祁红文化体验区、祁红文化博物馆等,我想古徽州的人们,或许就是这样在这古街上徜徉着,讨价还价着,买卖声不绝于耳......

  慢慢走过古街,我们来到了梅南公园,据说公园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进门处一座古桥保存完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这里悠久的历史。走进梅南公园,只见公园内有许多古树群,树木繁茂,草地绿绿的,还有许多玫瑰花恣意地开着,靠近河边,有亭台可以歇息,是一个游玩的好去处。去的时候有一些老年人在练太极,一群女人在练瑜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

  顺着河边我来到了祁红古埠码头,只见几艘红船在清澈的河中央行驶着,导游告诉我,这是祁红小镇实施的祁红水街项目,高品位建设以“水主题”的乡村旅游景观带,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在古时有许多茶商正在码头卸货装货,好不热闹......

  春天最让我依恋的还是油菜花海。平里的油菜花海成片成片的,黄灿灿的,透露出泥土的气息。金灿灿的油菜花海、蓝蓝的天,几个孩童在油菜花地里奔跑着,紧握着手中的线,放着风筝……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田里的油菜花像迎接阳光一样含笑绽放着,用它独有的金黄色彩,倾倒了每一位爱好摄影的游人。我们往田间走去,田里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一簇一簇,一层层,一片片,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阵阵的花香,泥土的气息,在空中飘散、在心间弥漫。

  来到平里,自然要说到祁门红茶。祁门红茶创始人胡元龙出生在这里的贵溪村,他参与创办祁门县第一家公立小学——梅南小学,民国政府曾在这里建立中国第一家茶叶改良场。**年11月祁红故里文化博览园项目落户该镇,将平里镇党委政府定位为“红茶源里好人家”。光绪元年,胡元龙不断探索改进制茶工艺,终于创制了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1915年,“祁门香”从阊江出发,远涉重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从此,祁门红茶开始蜚声中外。伴随着祁红的声名鹊起,平里、贵溪、胡元龙、胡云霞,培桂山房、春馨茶庄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名、人名、茶庄载入了史册。

  我们来到贵溪村,沿着小巷七弯八拐,来到一幢挂着“胡元龙故居”牌子的老房子前。胡元龙故居建于1850年左右、又名“大夫第”,面积约220平米,三间两层砖木徽派建筑的楼房。房子分为前、后厅,后厅有天井,前厅简洁,后厅紊乱。屋内很阴暗,除了天井漏进一点光外,很难看到光亮。交谈得知,胡元龙故居现为胡春娟夫妇居住,她是胡元龙第四代曾孙女。胡元龙曾对子孙说:“书可读,官不可做”,并撰厅联一对曰:“做一等人忠臣孝子,为两件事读书耕田。”也许是深受胡元龙这种轻视功名、注重农耕思想的影响,秉承着先祖“忠臣孝子”的质朴本色,矜持着先祖“读书耕田”的坚守,他的后人才会没落到今天如此般的困境。**年在祁门县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胡元龙故居得到了全面的修缮。随着对祁红文化的重视,胡元龙故居现在已作为祁红文化的旅游点来打造,每天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样一个江南小镇,采茶姑娘是最为优雅俏丽的。我们一行来到平里镇生态茶园,平里的茶园成片成片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碧绿的一片,层层叠叠的茶树密密集集地像在排着队伍,又像是在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茶稞青翠欲滴,散发着清香。茶园边有几株桃树开花了,与茶园相映成一片茶园美景,身在这样的美景自然免不了留影,人在桃花中,身在茶园里,这是怎样的一种美景,我不禁艳羡起当地的村民来。

  上山了,只见山上十几个采茶姑娘穿着清新显眼的采茶衣,蓝天白云之下,采茶姑娘站在层层叠叠的茶海里采着茶叶,初春的茶叶才刚刚冒出一点嫩芽,一枝一牙,采在手里乐在心里,既是劳动也是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样的情景让我们的心也变得神驰起来。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一代伟人邓小平在黄山视察时曾说“你们祁红世界有名”!作为一名祁门人,我为我家乡拥有这样绚丽多彩的祁红文化而感到自豪,更对平里镇成为祁红文化名镇充满信心......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五

  家乡那座图书馆

  我出生于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处于世纪之交的我深刻地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家附近有一座图书馆,从我记事起这座图书馆就一直处在那里,面积不大,两层小楼中存放着百余本书,布满灰尘的窗户上长着稀稀疏疏的几株爬山虎。那个时候,《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是我经常借阅的书籍,这些都为我成为一名中国文学的爱好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祖国在我的心中便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文明古国的样子,它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有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多样文明,有着许许多多给人以启迪的文学作品,我以一个孩子的目光仰视着我的祖国。

  到了我上初中的年纪,图书馆也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窗外的爬山虎已经长满了外墙,春夏秋冬走过它依旧郁郁葱葱。馆内增加了各种各类的书籍,我最喜欢图书馆新进的一套“哈利·波特”。这套书就像是一扇窗,为我打开了外国文学作品与风情文化的世界。其实,那不仅是我通过书籍了解世界的几年,更是中外交流快速发展的几年。在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时刻,祖国既能够抓住机遇更能经受住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蓬勃的生机。我以一个学生的目光敬佩着我的祖国。

  而现在,过去的两层楼图书馆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图书馆,集文化、教育、宣传、培训于一体,藏书量也是之前的数百数千倍之多,电子图书的普及更让图书阅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一座小小图书馆的巨变不得不让我感谢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我国近几年在科技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速铁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教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更是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科学、高效。现在的我,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正以一个未来建设者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我的祖国。

  图书馆外车水马龙,图书馆内灯火通明,无数知识与名人的光辉正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我的祖国啊,我定会不断学习,努力奋进,为建设好伟大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六

  回乡偶书

  去年中秋,我回了一趟老家。当返乡的车子与市区擦肩而过,拐进通往老家的乡村公路,不由得就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两旁,新栽了一棵棵黄山栾树。而此时正是栾树最美的季节,只见那一串串红色黄色的蒴果伸出树梢挂在枝头,在跳跃的叶片间随风轻轻摇动,隔窗望去反而倒像开得正艳的花朵。车辆一路向前,就像行驶在美丽的画廊之中。

  到家后不久,一场时断时续的秋雨终于停了。陪母亲和孩子吃过饭后,我起身走出了家门。我沿着村后那条湿漉漉的水泥路,尽量放慢了脚步睁大了眼睛。因为自从外出打工这二十多年来,我几乎没有在这个时节回过家,在那一刻,我竟有了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亲切感和陌生感。所以我既想在这一草一木中,捡拾起过去那丝丝缕缕熟悉的记忆,也想在这一山一水间,欣赏着如今这点点滴滴不一样的风景。

  此时的故乡秋意正浓,各种花草树木早已悄无声息地褪下了翠绿的盛装。只有一丛丛淡黄色的野菊花虽然平平常常得就像父辈们普普通通的身影,却依然在庄前屋后那么热情洋溢而又执着地绽放着,美丽着。几棵高大的白杨树像一位位时光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般守护着这小小的村庄。地里的庄稼早已打包归仓,只留下一些将枯未枯的秸秆,好像在告诉一缕缕秋风,它们曾经都有过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在四季常青的竹林掩映之间,挺立是一座座新式的二层楼房。多年前那些低矮破旧的茅草屋,像一张张褪了色的黑白老照片,随着历史的车轮,早已遥远成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岁月痕迹。

  楼顶上紫红色密如鱼鳞般的瓦片,因为雨水的清洗亮闪闪地发着光。外墙上的瓷砖,排列成一行行一列列精致的图案。那气派而又豪华的不锈钢大门,为了迎接漂泊在他乡的亲人,为了家人们期待许久的重逢,今天都乐乐呵呵地完全敞开了,平时空荡荡的房屋内,传出了一阵阵久违的欢笑声。

  没走多久,就遇到了几个儿时的伙伴,我们一起来到邻居家用水泥浇筑的打谷场上,开心地攀谈起来。几个脸上添了皱纹头上增了白发的中年人,就这么站在这略带凉意的秋风中,从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到长大外出打工的酸甜苦辣,很自然的就说到了老家这么多年来所发生的新鲜事。我们说到了家里才装没几天的自来水,年前就连接到家门口的移动网络;我们说到了村部前新建的休闲广场,小学校园门口前那崭新的篮球场和简易的运动设施;我们说到了村里的光伏发电工程,以及重点路口晚上那亮晃晃的路灯……

  在我们前面不远的路上,时不时有一个个熟悉的身影,驾驶着一辆辆小汽车向我们按着喇叭打着招呼缓缓而过。原来大家都一样,不论是在城里买了房还是在外打工挣了钱,哪怕路上再堵哪怕行程太远,在这个既平常又不平常的节日,我们都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因为这里有我们这一生也放不下的乡愁,这里有我们这一世也割不断的牵挂啊!

  告别他们,我沿着连接村庄与村庄的石子路,不知不觉中又来到了一大片曾留下过我汗水和欢笑的水田边。水田里的水稻有的还没有收割,颗粒饱满的稻穗上挂着亮晶晶的雨水,无声地匍匐成金黄色的一片。有的已经收割过了,在整齐划一的稻茬间,是收割机风风火火走过后留下的一行行车轮印迹。

  时光荏苒,那一个个横吹短笛的牧童已经长大并走向了四面八方,那一头头步履缓慢的老牛消失不见却不知去了哪里。现在,村里大多只剩下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不过犁地插秧收稻这些繁重的体力活,都一年年逐渐地换成了机器作业。田地间的田埂路也已加宽,运输稻谷麦子都用上了电动三轮车。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或许已永远的离我们远去了。

  我在稻田附近的水塘边,遇到了腿脚有些残疾的李大伯。他指着水面上那一两百只扑腾着翅膀,“嗄嗄”地一声接一声欢叫着的鸭子,自豪而又风趣地告诉我,那都是他喂的那都是他带的兵。他说因为他是贫困户,村里为鼓励他们搞养殖,他养的鸡和鸭,每只还会补贴几十块钱。而且村里还给了他两万块钱危房改造款,帮他翻盖了新房。他还告诉我,他那识字不多的儿子——我曾经的小学同学,在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后,回来承包了村里的几口鱼塘,每年也能挣不少钱呢。他一边滔滔不绝地诉说着村里对他的扶持和帮助,一边邀请我晚上去他家吃鱼喝酒,那张满是皱纹饱经风霜的脸上,再也不见了往日的愁苦和困惑,我从他那双充满自信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满满的感激和欣喜。

  在返回的路上,不知什么时候,一缕金色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斜斜地照射下来,和几缕冉冉升起的炊烟一起,把错落有致的村庄笼罩在一片如梦似幻般的光晕里。

  我抬起头看到家门口前那几株高高低低的柿子树上,在几片没有完全凋谢的叶子间,那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柿子,像一盏盏挂在枝间的小灯笼,那么暖意融融的让人生出一种感动,那么红红火火地点燃着一份希望……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七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依山而钟灵毓秀,傍水而人杰地灵。小团山脚下,挠力河犹如一条绿色丝带在千鸟湖湿地千回百转、蜿蜒流淌;七星河畔风拂水面,泛绿芦苇摇荡;在七星河与挠力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昔日的荒原如今已建设成了富饶的“三江鱼米之乡”。一座时尚新城跃然而起。这就是我的故乡———大兴农场。

  七月大兴,绿满大地,黑土地上,处处昂扬着勃勃生机……,走进大兴农场,街道宏阔、整齐划一;楼房高耸林立,街道两旁杨柳摇风,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无垠的田野上,茁壮的秧苗,已吐出浓浓的绿意。

  身处高寒塞北之地,稻米飘香千里之外。大兴农场现有水田65.2万亩,绿色有机水稻实现全域种植,获得 “黑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称号,无公害水稻产地认证面积68 万亩,其中58万亩水稻基地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陇上好风景,悠然在乡村。今夏来大兴欣赏壮观的农业风光,体验别样的乡居生活。大兴植物园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品种丰富的植物、碧波荡漾的观光湖、风格别致的休闲岛;景中有景、功能各异、浑然一体。绿色果蔬基地集采摘、观赏、娱乐于一体。让久居都市的您,得以全身心的放松,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充分吮吸来自大自然的芳香,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按照“藏粮于技”的总体要求,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发展数字农业、信息农业、智慧农业,实施控氮、增磷钾,增施有机肥,提升品质。发挥航天育种基地优势,种植航天优质水稻品种,打造航天农业品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今天的大兴,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未来的大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兴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为推进大兴振兴发展描绘着“践行新思想,实现新跨越”的历史画卷。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八

  我的家乡在于都河畔,与县城隔江相望。连接两岸的渡口,便成了我心中永远的情结。

  小时候的我,对县城的热闹繁华充满着向往。母亲进城办事,我总喜欢跟在后面,坐上小木船,渡过于都河,来到县城凑热闹。在城里,母亲会变得慷慨许多,总会买几颗水果糖或一根白糖冰棒,表达爱子之意。小心愿得到满足之后,我便会说上一声“在渡口等”,跑去与小伙伴们汇合。嬉戏打闹,爬树掏鸟窝,或到河边挑选几颗圆润的小石子,玩打弹子的游戏。玩累了,老榕树那凸出地面的根,就是我们的休闲躺椅,躺在上面,数江面船只,看匆匆行人……只有母亲办完事返回了,才无奈地离开我们的娱乐场,跟着上船回家。

  懂事了,才知道这平凡的渡口有着不平凡的故事。85年前,8万6千红军分别从8个渡口跨过于都河,离开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渡口见证了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倾力支援红军的动人场景:

  为响应大规模“扩红”运动,在红军长征前夕,1.6万名于都儿女参加了长征。同时,还组织上万民工随军出征,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

  为筹措红军给养,家家打草鞋捐粮食。在红军长征前夕,筹措粮食8万担、草鞋8400双、钱款62500元。

  在渡河的四天时间里,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于都人民出动上万劳力和800余条船只,协助红军每天下午4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7点前将浮桥拆除,不留痕迹。如此反复,拆搭浮桥共计15次之多。

  时任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当时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开国上将杨成武,在他的回忆录《忆长征》中深情地写道:“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场面”。

  因为这次远征,这个平凡的渡口,便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长征第一渡。其实,在那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人们对这个渡口似乎并不太关注,渡河的船只还是几十年前使用的小木船,上岸的坡道还是跟几十年前一样的土巴坡道。不同的是,每当我走过渡口时,多了一份严肃和庄重。

  改革开放了,我也考上大学,在外地读书。毕业后,直接分配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少了,但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对渡口的变化,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于都人民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力更生,团结奋进,使于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渡口也紧跟改革开放步伐,由原来只能乘坐几人至十几个人的小木船,更新为用柴油机为动力的大机动船。既增加了承载能力,又提高了安全性。在启用新机动船的头几天,我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没事也上船乘坐几个来回,享受变化带来的喜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百公里长的于都河面上,先后建造了8座跨江大桥,连通着两岸近3000平方公里土地,彻底消除了两岸民众“隔河千里远”的苦楚。渡口,从而失去了“摆渡过河”的功能。

  昔日繁华的渡口,就这么淡出人们的视线吗?没有!伟大的长征精神早已烙印在这块红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于都人民,依托革命旧址,全力打造“长征”品牌。把坐落在县城原南门渡口、西门渡口、东门渡口的跨江大桥分别命名为“红军大桥”“长征大桥”“渡江大桥”。1996年,在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征的东门渡口,兴建了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并于2009年改造扩建为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园,不仅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更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个古老的渡口,以另一种崭新的姿态,继续融入于都百姓的生活。每次回到家乡,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漫步在滨江休闲长廊,找寻渡口的乡情记忆,总会情不自禁地伫立在纪念碑下,感悟渡口的沧桑巨变。

  今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来到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园。他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在这个渡口,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吹响了新时代新长征的号角,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号令。这个古老的渡口,85年前见证了灾难深重的祖国走向新生的那次出发。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她仍将见证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再出发。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九

  故乡的小路

  好几年未回寿县老家了,这次借在合肥开会的机会,终于可以回老家看看了。下了飞机便迫不及待地搭上了新桥机场直达寿县的班车。

  只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家乡的镇上,刚下车只见等在路边的堂弟大步上前,紧紧地握住我的双手,顿时兄弟的深情厚谊像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上车吧”,堂弟指了下停在路边的小轿车。

  “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

  “等一下,我买双雨鞋”。

  “买雨鞋干什么,现在都是水泥路了,保证你不会湿鞋”。

  “前几年回来砂石路不才通到村部吗,离家还有二里多土路呀”。

  “那是老皇历了,现在大小村庄都通水泥路了”。

  “那好,我们走路吧,老弟混的不错呀,当上了村长还有了小车子”。

  “小车子算个什么呐,现在本地的年轻人差不多都有”。

  说实在的,看天气予报家乡下了好几天的连阴雨,我有心理准备来家和稀泥的,听堂弟的一席话心中宽松了许多。

  车子下了省道平稳地行驶在村干道上。只见路上各型电动车穿梭来住,一派繁华景象。

  村公路修的确实漂亮,不仅是水泥路面,而且比原来的砂石路面加宽了许多。十来分钟后车子转向一条窄一些的水泥路支线,又行了两分钟停在一排整齐的楼房前。这些楼房造的非常好看,顶层设计还带有欧陆风情,毫不逊色于城市。

  “这是哪呀”?

  “嗨!到家啦”。堂弟高兴地大喊。

  “远志呀,可回来啦”。

  二大爷第一个迎上前来。紧接着家里的人和邻居们呼啦一声围上来问长问短,那个亲热劲感动的我嗓子发哽眼圈发湿。是啊这纯朴的乡风民俗,厚道的邻里之谊,在城市里是永远享受不到的。

  自从我把父母亲接到北京生活,已有好几年未回老家了,未想到家乡变化如此巨大。我问二大爷:“我家的房子呢“?“在后边呀,我替你保管的好好的,你爸来电话说不许拆,好做个念想啊”。

  “都进屋坐吧”!两个堂弟媳热情地招呼大家。我随二大爷进了屋,好家伙!两张大桌拼在一起,菜都上了桌了。二大爷说:“冬天日短,一会天就黑了,叫他们快来吧”。人陆续到来了,本郢子的人沾亲带故的每家都有人来。大家见到这么丰盛的菜肴都啧啧称赞,二大爷说“这顿饭她妯娌俩忙乎了一整天了,今个大家好好热闹热闹。

  这顿接风宴真是气氛热烈,大家觥筹交错笑语喧天。平时不大沾酒的我也频频举杯开怀暢饮。

  席间有位表弟媳说:“秀才大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给我们说说国外的新人鲜事好不好?“好”!大家齐声赞同。“现在国外也没有什么新鮮事,他们有的我们全有。不过有件事很新鲜,就是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现在国外只要你说是中国人,他们都会竖起大姆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一一牛B“,你们说开心不”?

  “开心!太开心了”。大家齐声赞叹。

  接风宴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客人们陆续散去。我告知二大爷要去外面走走。

  出了家门信步踏上熟悉又陌生令我魂牵梦绕的乡间小路。这条路太熟悉了,特别是中学的六年都是在镇上读的,每天七、八里路全是步行。一到阴雨天,路上稀泥滑烂,家乡的土质忒粘,稀泥陷的多深,待走到学校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到了天睛太阳一晒,那被拖拉机碾压的乱七八糟的路面如坚硬的乱石,狼牙交错怪峰突兀,令人行走艰难。有位同学打趣说“我们的上学路好像红军长征,先走烂泥地后过狼牙山”。

  后来上了大学很少走这段路了,听堂弟说直到十来年前才修了通往村部的砂石路。而目前的水泥路全是由上级出资陆续修筑的。

  今夜的月亮因接近月半,又是雨后初晴,月光分外皎洁明亮。路旁碧绿的麦苗,青翠的油菜像是被镀上了一层水银,显得蒼翠欲滴分外妖绕。

  因为工作关系走遍了全国各地,是何原因使我对家乡的小路情有独钟?是不是在外面看的多了司空见惯而不足为奇?这全然不是,这是我对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举措感到敬佩而发自内心的感叹!

  一路信步徜徉,不觉己到了村部。哦,我已走了二里多路了。忽然一道雪亮的灯柱从后面射来,一辆电动三轮车在身后嘎然而止。

  “远志呀,天不早了,马上要上冻了,回家吧“。原来是二大爷接我来了。“好咧”,我应答一声,打开车门上了二大爷的车。这车挺漂亮的,有三个座位,位子软和和的。四面都是玻璃窗视野开阔。“二大爷,你的车不孬似小轿车呀”。“现在的车越造越好了,还有四轮四座的,差不多每家都二张,另一张是带斗的拉东西的,还有蓬斗两用的,主要是因为路好啊,没有路车再好也是白板”。“二大爷,你把车子开慢些,让我好好看看故乡的路”。“嗬,你这是效仿古人秉烛夜游呀”。二大爷上过初中,教过小学,当过大队干部,说话文诌诌有板有眼的。“哈哈哈哈”叔侄俩开心地放声大笑。二大爷声若洪钟,震得车窗微微作响。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范文十

  家乡厕所的变迁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老家随县柳林古城乡下,很少有人说“厕所”一词。上学读书后才知道,厕所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茅司”。

  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老家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土砌瓦盖的屋子,离每家屋后两三丈远的荒地上或“阳沟”里(农村房屋后面的排水沟),都会埋上一个较大的陶缸,有的用树棍、草坯、草绳在茅缸后侧搭个棚子,这样,前面是房,后面是棚,没人“看见”,便成“茅司”了;有的干脆就是一个露天“茅司”,缸口敞开,无任何遮挡,一年四季,臭气熏天,偶尔遇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有掉进“茅司”里“泡澡”的经历。

  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煞费苦心,在对房屋翻盖时,把“茅司”前移到与猪圈并排的外侧,借着猪圈的一面墙,再用土坯砌上两面墙,形成三面墙,然后用山上的松木把相对的两面墙连接在一起,上面用稻草铺顶,对没有砌墙的一面特地挂上母亲熬夜编好的一条稻草帘子,这样一间安全可靠、温暖舒适的土厕所就建好了。由于方便时比原来舒服多了,我常常会幸福地带上一本小人书“占着‘茅司’不拉屎”,害得大人要经常喊几遍才肯出来。印象中,母亲常低声念叨:“茅司”又满了。于是,母亲就用“浇瓢”把粪便舀到粪桶里,再挑到田间或菜地里浇庄稼。

  初中毕业那年,一次回家,我忽然发现一个“奇迹”:隔壁幺叔家的“茅司”突然大变样,居然是用红砖砌的墙,黑瓦盖顶!母亲说,你幺叔真有“本事”,把“茅司”的“缸”换成了“坑”,全都是水泥、砂子与砖头砌的,这要花多少钱啊!

  我好奇地跑去看,但见幺叔家的茅坑大大的、深深的,容量比我家的茅缸要大两三倍呢!还有,中间用木板隔开,分男女入厕,厕帘则用雪白的双层蛇皮袋缝制,结结实实,清清爽爽。我们像看“稀奇”一样地欣赏着幺叔家的“茅司”。幺婶笑着对我说,你喜欢就过来“上”吧。可母亲听见了,低声提示说:“肥”给了人家,自家菜园子还要上粪呢!

  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的家乡也在急剧地变化着。一幢幢别墅连在一起,让人认不出来这里究竟是村庄还是集镇。跟着变化的便是室外厕所,砖墙瓦顶、瓷砖贴面,标有“男、女”字样的木门告诉人们对号入厕,已完全与城市的公共厕所一样。

  今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发现村民家里也建起了室内卫生间,瓷砖贴的墙面,带盖的蹲便式抽水马桶,用时翻盖,用罢冲净盖好,清洁卫生,一尘不染。听老乡们说,这些都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和“厕所革命”带来的新气象。他们还向我打听,哪儿有卖那种会自动亮灯的智能马桶,坐上去后,不仅会对屁股进行自动按摩,还有优美音乐播放,你离开的时候,会自动冲水,自动为你冲洗屁股,连卫生纸也给省了哟!

  所见所闻家乡的这些变化,真让人感叹时代的进步与变迁。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5
c
id
960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