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作文话题 > 话题作文 >

舌尖上的美食话题作文600字精选七篇

2019-09-06 17:40:21
|莹莹

  对美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受,是穷尽一生也体验不完的。吃,其实是没有定法的,它是一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学问,是我们舌尖上的美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舌尖上的美食话题作文600字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舌尖上的美食——酱煨蛋

  过年时节,每家每户请客都会上一道酱煨蛋,以寄托团团圆圆之意。我们家请客也不例外。

  一大早,我就参与到煮酱煨蛋的任务中。我自告奋勇地去拿蛋,看着那一个个椭圆的浅褐的蛋,它们是那样的柔弱,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碎掉。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缓缓地移动着,轻轻地放在高压锅里,鸡蛋安全“着陆”,没有发出一点儿被碰撞的声音。我松了口气,继续转移着蛋,仅仅移动三十个蛋,我却花费了整整五分钟。

  爸爸端起锅子,小心地放在水槽里,拧开水龙头,“哗哗哗!”只见水洒在蛋上,整个锅子蒙上了一层轻盈的面纱,每一个蛋都无比灵动,每一个蛋都闪闪发光,每一个蛋都光滑漂亮。水没了上来,淹没了蛋。爸爸把锅子放到灶台上,盖上盖子,开始煮蛋了。“嗡嗡嗡!”锅子发出低鸣声,五分钟后,响声变得刺耳起来。爸爸拔掉安全阀,“呲呲呲呲呲!”蒸汽如同火箭一般冲了出来,竟有一米多高,蒸汽源源不断地冲出来,发出猛虎般震耳欲聋的声音。我捂着耳朵,向后退了几大步才停下来。渐渐的,蒸汽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喷出的高度也越来越低,直到过了五分钟,蒸汽才完全消失。爸爸把蛋放到一个盛着冷水的盆子里。

  该轮到我出场了,我卷起袖子,叫上妈妈和奶奶一起剥蛋。因为鸡蛋放在冷水里,是不用担心烫的。我拿起两个蛋,用其中一个蛋的“头”去撞另一个蛋的“腰”,“啪!”“腰”被撞出了一个窟窿。我把碎蛋壳剥开,把蛋里面的那层卵壳膜剥掉,一切就变得简单得多了,我顺着卵壳膜,在表面一滑,大半个蛋壳就被剥了下来,接下来只要把剩下了的“漏网之鱼”解决就行了。似乎是因为好胜心,我和奶奶妈妈开始比赛谁剥得快。妈妈使用的是“粉身碎骨法”,她把整个蛋壳揉碎,轻轻一剥,就大功告成,只是要把整个蛋壳揉碎花费的时间要久一点,而且“漏网之鱼”比较多;奶奶使用的是“大摇大摆”法,她把七八个蛋放在一个漏空的篮子里,然后用力地摇来摇去,让鸡蛋“自相残杀”,这样虽然效率高一点,但会“伤筋动骨”,这不,有几个鸡蛋的蛋白也破掉了。

  凭着经验,妈妈和奶奶遥遥领先,眼看我和她们的距离越来越大,我化身“捡漏王”,剥蛋只挑那些已经破碎的蛋。最终我获得胜利,虽然作弊,但也满足了我的好胜心;虽然遭到妈妈的抱怨,但我自我安慰道:这也符合蛋的意义嘛,团团圆圆,和家人们一起,开心就好。

  轮到爸爸出场了。爸爸把铁锅里的水烧开,放入剥好的蛋,再放入生抽和老抽。“生抽是为了使蛋变得更加鲜美,老抽是为了调颜色。”爸爸边解说边放入糖、盐和香料,说这样能够色香味俱全。“至少要焖两个小时。”爸爸盖上锅盖,开启小火,推了推我说,“到一旁等着去吧。”

  两个小时到了,盖子被掀起来了,一股浓稠的香味扑鼻而来,每一个酱煨蛋都闪着油亮的红光,静静地躺在锅子里。我飞也似的用勺子舀起一个,不顾烫,也不顾被噎着,就那么送入口中,几口就直接吞下去。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好吃。

  舌尖上的美食——酱煨蛋

  我喜欢吃蛋,今天家里要做酱喂蛋,我便急忙去帮忙。

  第一步,煮蛋。用一口大锅放水和蛋,用熊熊燃烧的烈火将蛋煮熟。其中要放入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言――盐。第二步,剥蛋。将煮熟的蛋,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会儿。我十分不解:放在冷水中有什么用?只是为了让蛋冷却一下吗?如果这样,只需要将蛋放在冷风不就会变冷了吗?妈妈告诉我:“如果把蛋放在冷水里,它就不会粘壳了。”

  冷却了一会儿后,终于可以开始拨了。我卷起袖子,捞起两个蛋相互一撞,其中一个仍旧完好,另一个蛋身上有了一处凹陷。我就把这个蛋“打成遍体鳞伤”,轻轻一剥,就把壳剥下了,一层白的透亮的蛋白,闪了我一眼。我不由自主地挖下一小块,“真好吃。”

  我又捞出一个鸡蛋,与刚才完好的鸡蛋相互撞击,破裂者,继续挨剥。这真像“打擂台”,如果这样下去,就可以决出“蛋王”啦,不过,最后“蛋王”也难逃“魔爪”的,被我轻轻一敲就“死”了,我得意洋洋地边剥边想着。

  我把剥好的蛋,交给爷爷。爷爷将蛋放入大锅,放入水,又放入酱油,这样,水的颜色慢慢变深了。爷爷盖上锅盖,点火再煮。当锅盖打开时,我看到蛋已经和水变成了同一种颜色——一种诱人的酱油色,浓郁的酱香也扑鼻而来。捞起一个,一口咬下去,全是酱香,再看蛋白蛋黄,也微微变色,十分诱人。

  这就是家乡美食——酱煨蛋。妈妈说,酱煨蛋不仅好吃,还不容易变质,放个十天半月也没关系,而且会越放越香,越放越好吃。

  舌尖上的美食——印寿桃

  今年是我奶奶六十大寿,她老人家要印一种叫寿桃的食品分给亲朋好友们吃,说这是老底子传下来的规矩。奶奶需要一个帮手,于是我就去给奶奶当帮手了。

  奶奶说,印寿桃第一步是揉生粉。奶奶在一个大盆里放上大半盆白花花的生粉,然后在中间挖出一个大坑。奶奶说,挖的时候,是不能把生粉挖通的,坑底还要留一层生粉。奶奶向生粉坑里倒温水,温水一跟生粉“见面”,便一溜烟地钻进生粉里,不见踪影。奶奶继续倒温水,直到温水不再乱跑,开始愿意乖乖地呆在生粉坑里,就用一双筷子,顺时针方向搅拌水和面粉。奶奶说,这叫“打浆头”。“浆头”打好,就正式开始揉生粉了。奶奶把这些“浆头”集合在自己手下,开始用双手去按压它们,边按压,边用暗力滚动它们。不一会,奶奶手下便出现了一个椭圆形的,光溜溜的大面团。奶奶继续边按压边滚动着面团,将一些散落的生粉收集在这个面团上,真神奇。我说我也来试试看。奶奶就将这个面团交给我,我学着奶奶的样揉了起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奶奶手下柔软乖巧的面团,到了我手里却成了倔妹子,每一次,我都得把整个人的力量都压下去,它才懒懒地翻个身,不情不愿地去接收散落的生粉。

  现在要开始蒸粉了。奶奶说,这蒸粉要特别讲究火候,火候不到,蒸不熟透,过了火候,要“过水”。奶奶边说,边动作麻利地在锅子里倒水,放上蒸架,在蒸架上摊一块纱布,然后把那一大团生面团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均匀地放在纱布上。

  蒸了一会儿,奶奶侧耳在锅子边听听,说,熟了,就打开锅盖,搬起蒸架,将熟的面团倒在刚才的大盆里。奶奶说,现在还要再揉一次熟的面团。我马上伸向这些熟面团,可我的手碰到这些熟面粉就缩了回来,一看,发现整只手都被烫得通红了。奇怪的是奶奶却像没有事一样揉起了这些滚烫的面团,真是铁掌啊!不一会,这些一块一块的熟面团,又神奇地在奶奶的手下组合了起来,成了椭圆形的大面团。

  奶奶拿出桃形的模具,模具由“底”和“面”两块长方形木板组成。模具的“底”上镌刻着代表喜庆吉祥的图案,模具的“面”上漏空了一个桃形。奶奶将模具的“底”和“面”合在一起,拿起一个团子,放入模具里,用手掌心压了几下,保证每个角落的面团都“到位”了,才打开模具,轻轻一掀,一个“寿桃”就印好了。

  我看着奶奶印,觉得很简单,就跟着奶奶做了起来。可是印出来的寿桃,有的花纹模糊,有的边角不到位,有的很厚,有的很薄,不像奶奶那样印得厚薄均匀,花纹清晰,起棱起角。我有些沮丧。奶奶说,熟能生巧,做熟就好了。果然,我后面印的寿桃,比起先的要好看多了。

  等到所有的寿桃都印好了后,我在寿桃尖头上点一点红,寿桃更加喜庆了。

  舌尖上的美食——糖炒年糕

  老妈今天又准备“施工”做早餐了,这十几天中,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菜肴,然而没有一样成功的。一次次的“试吃”,让我对老妈的早餐彻底死心了!

  我跑进厨房,妈妈正切着一块大年糕。她先切成条,再切成块。但是每一块都切得歪七扭八的,一点也不好看。我嫌弃地撅着嘴问妈妈:“今天要做什么啊!”妈妈偷乐着,说:“佳佳,这是糖炒年糕,妈妈小时候吃的,但就因为太费油了,所以很少吃……”哦——糖炒年糕,说起来,我还真没吃过哩!

  我满怀着好奇心看着妈妈。她一连舀了好几勺子的油,这用的油可比平时烧一个小菜费多了。趁着烧油的时候,妈妈倒了一些糖在另一个碗里,用滚水冲泡,然后把它递给了我,我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妈妈笑着说:“帮我搅拌好,这个是糖炒年糕的精髓呀!这虽然是以后才要用的,但是一定要提前准备,这才来得及!”

  油熟了,妈妈小心翼翼地倒进年糕,锅子里马上“炸开了锅”了,为了防止“殃及池鱼”,她的身体离锅子很近,头却已经下腰似的躲得远远的,直到油停止舞蹈的时候才复原。她用铲子炒着小年糕们,引得它们“哈哈大笑”。炒了一会儿,年糕宝宝的本色暴露了,它渐渐变成了奶白色,一个一个粘在了一起。我一看可急了,这可怎么办?用铲子也铲不开……没想到,一旁的妈妈却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势,只见她慢慢悠悠地拿起一双筷子,轻轻往两个顽皮的小年糕中间一掐,两个年糕就乖乖听令,马上分开,就这样一掐一双,一掐一双……

  最后就倒入闪闪发光的糖水,年糕滋啦滋啦地作响,仿佛是在为欢迎糖水姑娘的到来而欢呼雀跃着。妈妈再为年糕穿上它们黑白色的晚礼服——芝麻!这一糖炒年糕就大功告成了。

  我以美食家的口气对妈妈说:“嗯,这回的面相甚是不错,乃不知味道如何?”我用筷子夹起一块年糕,立马塞进嘴里,甜滋滋的味道在唇齿之间弥漫着,年糕酥酥的味道在在心中流淌……

  妈妈看着我,欣喜若狂,嘚瑟道:“嘿!我终于成功了!”

  舌尖上的美食——毛芋艿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开始种植芋艿,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开始吃毛芋艿,更不知道是哪位祖先,为我们人类增添了一份美食,我只知道自己无理由地喜欢吃毛芋艿。

  今天,奶奶又为我做了美味的毛芋艿。今天的我可不同往年,只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等待这美食。我要走进厨房,看看奶奶是怎么烧毛芋艿的。可我看了半天,也只看到一个热气腾腾的锅子,其他什么都没看到,只好问奶奶。奶奶边比划边说:“芋艿要放在麻袋上晒上好几天,要拔毛,烧的时候要放水,放点腌菜汁,要烧长远点。”奶奶说了好一会儿,我才听懂个大概,但关键的地方还是不明白。我将奶奶的话进行了整理,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一问奶奶:

  “奶奶,是先拔毛还是先晒呢?“

  “奶奶,为什么要放在麻袋上晒呢?“

  “奶奶,烧毛芋艿时,水大概要放多少呢?“

  “奶奶,腌菜汁大概要放多少呢?“

  “奶奶,到底要烧多长时间啊?大火烧还是焖?“

  几个回合下来,我终于明白了毛芋艿是怎样制作的。

  芋艿的香开始直往我的鼻子里扑,迫不及待的我早已站不住了,不停地问奶奶“好了吗?好了吗?”奶奶的耳朵都被我吵得都要生茧了。终于,新鲜美味的毛芋艿出锅了。我随手拿了一个:“好烫!“奶奶拿了两张餐巾纸,让我包住它,慢慢剥来吃。这软软的口感,还带着微微的幽香,真美味。

  舌尖上的美食——糖蛋

  吃糖蛋是桐乡当地习俗之一,妈妈生了小宝宝,要吃糖蛋补身体,女婿到丈母娘家做客,丈母娘会烧一碗糖蛋给女婿吃。以前生活艰苦,吃糖蛋是一件奢侈的事;现在大家生活好了,工作之余嘴馋了,煮一碗糖蛋吃吃也是常事。

  糖蛋十分好吃,又香又甜,营养丰富。

  糖蛋的制做方法十分简单。但把水倒入锅中加热到沸腾,拿鸡蛋在锅的边缘轻轻一磕,一定要磕出一道裂缝才行,然后两个大拇指顺着裂缝把鸡蛋打开,让蛋清和蛋黄落入滚烫的开水中。这一步十分重要,一不小心蛋黄就有可能破碎,里面的汁液就会与水融为一体,会影响糖蛋的外观和口感。去壳的鸡蛋在开水里煮,直到蛋清发白,蛋黄表面变成固体的淡黄色,就可以捞出放入碗中了,这时的蛋只是普通的水煮蛋,还不是糖蛋。要把它变成糖蛋还要在起锅前,预先准备好一只碗,碗里放好桐乡。起锅时,将煮读的蛋连同汤水一起盛入碗中,镬糍、红糖和白糖与蛋完美融合,香气扑鼻。这样,一碗正宗的糖蛋才算完成。

  糖蛋的制做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就会闹笑话,出洋相。传说有个性急丈母娘,女婿来了,手忙脚乱,一边烧火一边磕蛋,准备给女婿烧糖蛋。谁知因为性急,磕得重了些,蛋清蛋黄一股脑儿地漏到了风箱边。还有个呆头阿木(媳妇)烧糖蛋,她在冷水里打入鸡蛋,然后拼命烧,结果鸡蛋全部散开了。民间流传的关于烧糖蛋的笑话还有很多,大概是因为糖蛋不仅仅是一样吃食,更具有丰富传统意蕴的缘故吧。

  舌尖上的美食——搭米酒

  星期天,听说外公要搭米酒了,我满怀着好奇心向外公家走去。

  外公正聚精会神地为锅子围围巾——在锅沿围一圈抹布。外公围得很用心:用热水把抹布打湿,细细围在锅沿,又用手掌密密地拍。外公说,这样就不会漏气了。又拍了一阵,外公才喊道:“小佳,帮我拿一下餐桌上那个大蒸笼!”

  外公把蒸笼端端正正地放在大锅上,又在蒸笼上面摊上一块薄布。等大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冒热气的时候,外公就把在水中浸了整整一夜的糯米倒在蒸笼里,用大火蒸。

  一会儿,锅子又“咕噜咕噜”地响了起来。“外公,是不是糯米已经蒸熟了?”“早着呢!蒸糯米啊,一定要滚了之后再闷十分钟,这样才香。”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外公找来一个大盆子,在上面搭了一个田字型的大架子,当锅子里的香味越来越浓时,外公掀开盖子,端起蒸笼放在田字架上,舀起几大碗冷水,浇了下去。冷水透过蒸熟的糯米饭,漏入了下面的水盆。外公又将水盆里的水,重新舀起,再浇到糯米饭上……反反复复,直至滚烫的糯米饭变凉。

  外公交给我几个酒药丸,叫我把它们磨碎,说这是搭米酒的重中之重。我受宠若惊,一丝不苟地把五六个酒药丸子磨成了粉末,放在一个大碗中,让外公“验收”。外公伸手抄了抄酒药粉末,满意地笑了。望着这“巨大的成就”,我得意极了:“嘿!这酒搭出来,我的功劳可有一半呢!”

  外公又带着我,将酒药粉末均匀地拌在糯米饭里。外公在一口大缸里铺一层糯米饭,就让我撒一层酒药粉。当糯米饭铺完时,酒药粉也正好撒完。外公开始在饭上揉来揉去,我也学着他在饭上揉来揉去。糯米饭的表面越来越光滑了,外公就在糯米饭中间挖大坑,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帮忙挖坑。

  外公用一个比缸还大的塑料膜把大锅紧紧地捂起来,再用粗绳子扣住,盖上稻草,说:“第一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过几天,还要在缸里下水。”

  “下水?下多少水啊?”

  “一般是‘斤下斤’,就是有多少斤米,就放多少斤水。”

  “外公,这叫1:1的比例。”我得意地说。

  又一个星期天了,我惦记着米酒,又去了外公家。老远,就闻到了米酒的香味,我似乎看到了亮晶晶的米酒,看到了外公眯着眼品米酒的情景了。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5
c
id
956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