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电影《湮灭》中小学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
影片《湮灭》根据杰夫·范德米尔所著的小说《遗落的南境·湮灭》改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电影《湮灭》中小学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于电影《湮灭》中小学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一)
午休的时候偶然翻到毒舌电影推荐的《湮灭》,一直挺欣赏毒舌的选片品味,就果断买了票。
影院人不多,我习惯性地买了第四排正中间的位子,一个人占了一排,惯常来说这是相当中意的位子,因为我一直很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对我来说,和别人一起去电影院算是娱乐社交活动,一个人才是纯粹的观影。不过今晚倒是很例外,刚看了几分钟就是中尉喝水以后血渗透到干净的玻璃杯里的画面,我立马很怂地跑到前一排小情侣旁边坐下,舔着脸跟人家说我觉得有点可怕,能不能坐旁边跟他们一起看,姑娘很温柔的跟我说“别怕,这个是删减版的。”而在看完电影的现在,我才想起来,早上我手指轻轻碰了鸡蛋一下而已,它就碎了!!像我这样一个怪力乱神的汉子,怎么会被电影吓到呢?!这么不科学的观影体验,倒让我不自觉地想了几个科学问题:
一、关于存在与永生
影片大致讲了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改变并且复制地球生物基因的故事。因为最近想打HPV疫苗(作为女性纯天然的害怕自己得宫颈癌、乳腺癌之类奇怪的病,HPV只能预防宫颈癌病毒),所以特意了解了一下癌症的病理,人体内的所有细胞都有自我消亡的机制,它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辛勤劳作,完成自身使命,然后默默死去,但总有新的细胞会生成并且代替死去的细胞继续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体内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了现在这种形态的“我”。但是细胞分裂有时也会出错,分裂出变异细胞,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突变,一般情况下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及时发现这些变异细胞并且及时杀死他们。但在运气不好,或者免疫力不强的时候,这些变异细胞就会疯狂扩张,这时癌症就会在体内慢慢成气候。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求生意识特别强,会不顾一切地裂变下去,最后杀死作为“人”形式存在的肉体。更耸人听闻的是,就算作为寄主的人死了,癌细胞仍然会一直裂变下去,不会消亡。突然忍不住YY了一下,现在治疗癌症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化疗和切割,化疗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高能射线把癌细胞杀死,但辐射本身又是一级致癌物,暂且不提这个悖论。那些从人体内切下来的癌细胞组织,如果一直放在医院做标本的话,不是会一直自己长大吗,想想都要起鸡皮疙瘩了。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说癌细胞也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且癌细胞可以永生,那么那些癌症病人反而能更长久的“活”在世上,只是不以“人”的形式存在而已。其实我一直相信能量守恒定理,就算有一天,我的肉体消亡了,组成“我”的那些物质永远不会从宇宙中消失,只是换了种形态存在而已。不过作为一个积极乐观,三观世俗的美少女,我当然是希望“我”这个形式存在的久一点,毕竟世界这么美好,让人愿意一直活下去。
既然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细胞时刻都在新陈代谢,那是不是这一刻的我和上一刻不一样呢?如果说癌细胞是十恶不赦的变异分子,但生物的进化就是变异造成的啊,有研究表明,生物在面对威胁生存的环境巨变的时候,会选择增加变异次数,来增大成功进化出适应新环境身体构造的几率,但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大多数时候,变异都是不成功的……
二、关于科幻片题材
我一直都不是很欣赏得了讲地球毁灭的科幻片,这次是毒舌荐文开头写了三个“必看”才想去尝试一下。《湮灭》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夫·杰森·李的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这部小说在2014年打败了我国红透半边天的科幻小说《三体》拿下了当年的星云奖。
说来也好笑,两年前,某同学送了我全套的《三体》,在看完第一本以后,就确认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后面两本到现在还没有拆封,虽然这部小说受到高晓松等一众文艺青年的热捧,送我书的同学也把这套书说得很奇幻,但我就是没什么情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高中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也是个文艺女青年,晚自习后的散步时间,或者逃体育课在校园里闲逛的时候,她经常会跟我讲她看过的书,有时也会把她自己写的故事读给我听。有一次,她推荐我看《苏菲的世界》,她说她在图书馆站了一上午把书看完了,出来以后觉得整个世界天昏地转,脑子里一直在想我是谁,我在哪?一般来讲,重要的人推荐的东西我都会分外关注,然而在强迫自己看了开头两章之后,我确定我对哲学真的没什么兴趣。
总的来说吧,《湮灭》在美国烂番茄指数很高,在豆瓣上评分就一般般啦,论吓人程度的话,如果不是毒舌电影在荐文里的渲染,我应该完全不会被吓到。毕竟研三的时候为了写论文,看了韩国几乎所有的灾难片。人们对变异或者寄生、克隆好像有着天然的恐惧,这三个元素也成了所有恐怖片的固定搭配,看多了套路,自然就不容易被吓到,但也不容易有惊喜的观影体验。我觉得没有什么是必看的,如果你正好是对哲学感兴趣的佛系文艺青年,那《湮灭》可能会对你的胃口。
不过像我这种俗人,只希望世界和平,地球自转的事不用我操心,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有关于电影《湮灭》中小学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二)
《湮灭》电影观后感影片根据杰夫·梵德米尔所著《遗落的南境》三部曲的首部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生物学家莉娜为调查丈夫曾经的遭遇,她自愿加。入了科学考察探险小队,去研究美国一块领土被检疫隔离的生态灾害区域的故事。
莉娜除了工作就是整天想着自己的丈夫凯恩(奥斯卡·伊萨克饰),因为凯恩在执行任务中已失踪了一年。没有想到凯恩一年后从一个高度机密的军事任务中回来后,莉娜高兴坏了,不过她很快发现,丈夫连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了,生命也出现了危险,在去医院的路上,她们被一个军事小组拦下。当莉娜醒来之后,发现和文崔斯博士在一起,文崔斯告诉她,一种神秘的能量从黑水国家公园里传出,被称为微光。三年前一次无法解释的光脉冲导致了微光,并且它正在缓慢扩散。但是关于微光起源的更广阔的真相和本质是什么,仍不得而知。莉娜志愿和其他三名专家队员——乔西、安雅、卡斯一起,跟随文崔斯博士的脚步,去往那个被限禁的区域,搞明白之前消失的队员都遭遇了什么,以及微光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看完该影片后 我的第一感受是克隆人的威胁 因为在影片的最后,由莉娜和她丈夫的相视一笑以及眼神可以知道回到现实世界的莉娜和她的丈夫并不是人类,而是克隆人,在异界里面各种射线辐射着莉娜,从莉娜进去的第四天起,她就注定会被克隆,因为克隆的因子已经进入莉娜的体内,她因为的小伤口,其实是致命伤害。在她的同事文崔斯死后,形成的巨型异化细胞快速分裂,并吸取了莉娜眼角伤口的一滴血,马上就形成了一个新型人,并模仿莉娜的一举一动,在一次接触中,完全净化为另一个莉娜。最后克隆人莉娜把灯塔以及真正的莉娜烧掉,代替她回到现实世界。
看完影片,不经让人后怕,因为影片中,莉娜同事的死并不是因为克隆人,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才导致她们关系的决裂,最终一个一个死于异界。如果她们之间能多一些信任,或许就不会落单,就可能不会是最后的结果。除此之外,也让我感受到克隆人的危险,基因变异的厉害,影片中的巨型鳄鱼,巨型熊,分分钟威胁到人类的性命,而基因变异的来源就是微光射线,在此也呼吁人们少排放危害地球的气体污染,不希望有一天地球会变成人类无法控制的地步。
有关于电影《湮灭》中小学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三)
今天看了湮灭电影,惊悚震撼压抑。
具体剧情是,女主是一个生物学家,她的丈夫是一个中尉,在进行任务时人间蒸发,当女主以为他就此消失时,他突然出现,却仿佛不是同一个人。不一会儿,他开始多器官衰竭并被隔离,女主昏迷一段时间后醒来,发现自己被带到了“南部遗境”,一个叫“闪光”的不明物体正在从海岸线的灯塔处呈放射性辐射扩散这个世界,所有被派进闪光包围的区域探索的人无一生还,除了女主的丈夫。
这里我要插话了,女主的丈夫为什么要参与这样一个自杀性的任务,这个问题女主在进入”闪光“之后问了当时负责心理诊断的文崔斯博士,文崔斯的回答实在耐人寻味。她说,这不是自杀性行动,而是自我毁灭行动——self-destraction,她说,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都有想要自我毁灭的倾向。
再后来,女主进入这个“闪光”之后,她的同伴都死了,只有她没有死。并且她把灯塔给炸了。然后她回去了,闪光消失了,男主的病也好了。完美大结局是吗?并不。男主和女主最后拥抱在一起,他们的眼睛都闪烁着“闪光”的异样。我们姑且认为,外星人找了两个人类的宿主吧。
这么下来,这部电影我也只能讲那么多了,确实作者想表达的内核我没有理解(电影是有原著的)。有机会把原著拿来读一读吧。关于自我毁灭那段实在有点魂牵梦萦。
如果在不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话,我想说的是,或许某些人的生活过得太好了,他们活得腻烦了。就像叔本华所说人就是在无聊和痛苦的钟摆中度过。笔者看到这里专门去知乎围观了叔本华的话题讨论。遂感叹,正如一知乎er所说,哲学只是一种工具,第一,你用它去发现世界的真理,第二,你想要用哲学佐证你想要的解释方式。我想大多数对哲学狂热的患者,都是第二种。在你失意的时候,你想要用这种哲学安慰自己,看,这没什么。对此,我想说,活在当下即可。不是痛苦,不是放纵,是踏实地活在在当下,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能力范围内提高自己,节省时间去做自己所想所爱,带着镣铐舞蹈,而且尽情舞蹈,拥抱你的欲望,也要理性对待,承担选择的结果,明白你这一生中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一段,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讲得很好,我是在b站上看到她的视频的)。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是有上进心的,对此,我的态度是,不一定成功,却一定要优秀。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只是注意,当你被自己的兽性控制的时候,你也是不自由的,康德老先生说的“自由是自律”,深以为然。
笔者继承了父亲爱跟别人叨叨叨的品质,看到有痛苦和苦难都忍不住去说一番,其实我未必有资格说,这种做法太孔子而不老子了。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很高兴与你进行深度问题的交流。现在我要去处理我的世俗事务啦,首先把世俗任务解决了,咱们才能予思想以自由。已经把世俗任务解决了的人,享受你的生活吧,当你没法享受的时候,或许你该思考是不是时候将自己的爱奉献出去。
有关于电影《湮灭》中小学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四)
故事很好的在前面做了很多铺垫,这些铺垫丝毫不让人觉得是铺垫,如果不是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看,真的就会错过了,也会在后面想不通一些问题。比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提出的那些问题,再回过来看一遍发现都解释的通了;比如,女主提到的"肿瘤的自噬活性".我在电脑上看了两遍,电影上映以后我又去看了一次,加有特效的观感更为震撼。这篇算是我的观后感。以下将会涉及剧透,我还是希望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以后再看这个,这样才会更深刻理解这个电影。
面对莉娜的亲吻,凯恩的回应很迷茫甚至可以说很生疏,"丈夫"刚刚回来的喜悦使得莉娜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些。这个点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察觉,但是第二次看就知道端倪了。
莉娜再见到"丈夫"的时候,询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他都答不出来,只是说,我看到了你的脸,于是我就来了。到后来,第一个队员被熊吃掉以后,熊会发出"救我"的声音,那是她生命结束之前最后的记忆。"凯恩"说的看到的一个房间,一个人,就是凯恩在走之前给她送早餐的那个画面。
那一杯水是故事一个很好的伏笔,我一开始就猜到它是重要的,直到我都忘了它,编剧告诉我,它真的是重要的,我以为完了,又告诉我,我猜错了。它是一个印证工具,回来的莉娜是人;也是一个反证工具,莉娜又不是原来的莉娜了。
在人员筛选上,除去都是女性这个让我认为怪异的地方,其他都还是很好的,比如去之前的心理调查,人员的背景学识,还有进去的动机的了解都是很严谨的。一个医护人员、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地貌学家、一个心理学家,加上莉娜这个生物学家。
对于回忆与叙述之间的插入点是我认为很巧妙地,他就像是在给你解惑一样,你有了一个问题,它用一个回忆地片段来告诉你答案。
第一个惊险来临的时候,莉娜不顾一切的跳下水去救乔西,这在人性上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趋利避害是一种本能,她这种违反本能的行为恰恰是她作为一个退役军人的体现。莉娜的奋不顾身和文崔斯的冷眼旁观--她甚至警戒的姿态都没有,形成了对比。接下来鳄鱼的攻击下,莉娜的冷静表现更是突出。
乔西有自杀倾向或者叫做自虐倾向。这说明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强,为最后她会选择跑到森林里做了铺垫。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一直有疑问为什么这一队人都是女的没有男的。直到她们在"阿米亚堡"看到墙上人员名单的时候出现一个叫"雪莉"的名字,说明之前是有男女混合的队伍的,只是失败了。所以这一队全部是女的。
凯恩在离开莉娜去参加任务之前那一场说的"我真的……很爱你,莉娜"第一遍看这里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第二遍看的时候才知道他是真的很爱她,在得知她出轨了以后并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现,自己默默承受,然后参加自杀小队的任务。她想在离别时亲吻他,被他拒绝了,那很像是一种诀别。
这个电影的情节里有我看过的一本小说的影子,小说里面主角们要闯过一个热带雨林,里面有很多蛊,各种毒物相互吞食,吞掉一个生物就会拥有这个生物的基因本性,比如里面有个人差点被蛇捕了,于是他把蛇杀了,饥饿的他为了生存把蛇吃了,然后就不会走路只能爬行。所有的动物都往一个方向走,等到了森林边缘只有一个可以存活,就会成为蛊王。这个电影里,熊吃了小谢,于是拥有她最后的语言功能,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基因整合。这也算是解释了为什么"凯恩"会说话这个设定吧。
对于攻击的动物选择上,我觉得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小型动物攻击力比较弱,甚至造成人死亡的可能性很小,矛盾冲突出不来;大型动物攻击力太强,可能会全员覆灭,而熊,攻击力够强,但是它本身又有弱点,熊是丛林动物,视力弱,听力和嗅觉敏锐,这也是为什么她们三个被绑着没有被攻击而距离远的被攻击了。
心理学家的存在感其实挺弱的。对于她的不冷静,我是没有想到的,我以为在遭到攻击后离开的是乔西或者是莉娜都有可能,没有想到是她,反而是莉娜来劝解。
灯塔前的骷髅是谁摆放的?这个重不重要我不知道,因为我看来好几遍都没有看出端倪,如果有小伙伴看出来了可以在评论里留言告诉我。
在凯恩拍摄最后一段视频时,曾经照了一下灯塔里面那个洞,有一个人影一闪而过,应该是在洞的底部,形态和莉娜逃出洞时候的追她的东西时一样的。在凯恩死之前录制视频的时候有个人回答他"我会的",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其实那时候"凯恩"就已经会说话了,而凯恩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来,他应该也是和"凯恩"进行过交流的。
电影最后我没有看懂为什么心理学家什么都知道,为什么她体内会爆,莉娜的眼角为什么会出血,子弹为什么绕着走,是因为折射?莉娜被关起来以后没有被检测身体吗?在最后,他们的拥抱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其实最不能让人理解的大概就是,她们在进入一个未知区域的时候竟然没有防护用品,不说防护服什么的,手套最少是必备的吧,然而并没有。太多的问题了,也许这些会在下一部电影里面告诉我们答案。
有关于电影《湮灭》中小学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五)
电影《湮灭》不能说不好看,只能说前面铺垫比较长,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倒是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再深追究下去,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遗落的南境》这部小说改编的,据说小说写得更精彩,这是同时看过小说与电影的人说的,毕竟自己没有看过,无从判断,不过从电影的精彩程度来看,小说按理会更加精彩。
《湮灭》的剧情倒是很简单,外星来物击中了灯塔,通过灯塔的反射让这一地区的生物DNA进行了无限的映射和组合,生物的多样性产生了,树长成了人的模样,而人却变成了树人,有的人更是解体,最终按电影来说,两个复制人代替了男女主人公,这是新一代的DNA组合者,至于目的是什么,开放性的结局无法了解,只是看过更是深刻为地球人担心了。
自从人类从仰望星空到探索星空时,虽然地球上有无数的人类,却总会感觉到孤单,这个宇宙如此之大,为什么仅仅只有人类存活着,刚刚升入天堂的霍金说,我们应该不是孤单的一员,宇宙如此之大,一定会有外星人,至于在哪?目前以我们的水平看不到或是离得太远,外星人的科技水平也许比我们高,也许还不发地球发达呢,那更是无缘得见。
因为想到为什么地球生存着生命,科技解决不了的问题,艺术也会不断的探索,从《异形》开始仅仅是恐怖片的存在,慢慢到了《普罗米修斯》开始探索人类生存的意义,更是去追问我们到底是从地球自然诞生,还是从外星空来的生命体。
异形系列还没有结束,在这个系列中,《异形:契约》又往前进了一步,我们已经不甘于被创造,开始要创造生化人,结果创造的生化人消灭了外星种族,而人类的命运到底如何却是未知,人类在追求生命意义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貌似又犯下了外星人犯下的错,但是人是一种生命,生化人是不是也是另一种生命,而这两种生命体到底那个更能适应下去呢,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是不是还要继续下去?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言之凿凿说地球只是人类流放的监狱,因为种种现象表现我们人类与地球的生态貌似格格不入,当然正如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一样,虽然也有理论证明大爆炸或是生物链的发展,说明我们应该是土生土长的,但是历史实在太遥远,遥远到只能是实证加上猜想。
生命的生存是目的,还是以完全进化为目的,生命的意义到底存在于哪里呢?《湮灭》好像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不断的有人进去,不断的有人出来,但是这些人都被这个梦幻的世界抛弃了,男女主人公貌似是被命运选择的复制器,进去一个出来,虽然是复制体却保持着昏迷状态,只等着女主进去一控究竟,结果证明女主的DNA进化是符合这个生物体的完全进化体系。
有人说出来的女主还是原来的那个,男主已经不是原来的凯恩了,但是莉娜呢?两人眼中同样的光芒只能说明,即使这个莉娜还是原来的人类,却也是被改造过的。当两人拥抱在一起的时候,突然想到这是不是另一个亚当和夏娃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