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关于中学生看《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精选5篇2019

2019-12-20 09:10:05
|廷峰2

  《周恩来回延安》该影片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看《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中学生看《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精选5篇2019(一)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为了应付越南领导人提出的大额援助请求,总理决定陪同越南领导人一起访问延安。总理的用意是让他们看一看当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身处艰苦环境而指挥全国抗战的,从而产生自力更生的意识;同时,对心系着延安群众的总理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够重返阔别了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

  来到延安后,周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当年他们在延安住过的窑洞。电影以闪回的方式,穿插了总理对过去红军长征、建立根据地、西安事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回忆,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但最令人感触的,还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挂念。在与当年熟识的乡亲们见面、寒暄,追忆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的同时,总理体察着老乡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当看到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许多老乡还在饿肚子,他亲自布置工作,要让整个延安走向富裕。

  影片中还原了一些当年的真实情景,总理的衬衫领子已经快磨烂了,袜子打满了补丁,他收了老乡的礼物,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周总理晚年的真实形象,一个身形消瘦但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总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周总理离开延安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延安生产能够发展,人民的生活能够改善,希望能再回到延安看一看。

  伟人已逝,生者长思。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要发扬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周总理敬业爱岗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关于中学生看《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精选5篇2019(二)

  电影放映伊始,我望着周总理羸弱的身体,憔悴的面庞,为国为民匆匆忙忙劳碌的身影,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淌,感动、激动、感恩、自豪、心疼,我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任其青衫湿透。舍不得落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仿佛周总理就在我们身边,在人民群众中间。我心中充满着景仰与热爱,敬爱的周总理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永远是我前进的灯塔。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深重的历史使命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事。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见闻,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峥嵘岁月,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博大胸怀。

  电影开篇,镜头表现的是周总理接待外宾、批阅文件、处理各类事物等繁忙的工作……这真实的场景不由得使我想起何其芳先生的《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恩来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了,我至今记忆犹新。作者有这样一段抒情“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几句发自肺腑的赞叹令我终生难忘。

  飞机穿越云层,周总理透过舷窗凝望着广袤的陕北大地,神情凝重,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听说总理来了,延安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头,就是为了在车队经过的时候,能够亲眼看见亲人周恩来总理,可以想见延安老百姓对周总理的思念和爱戴。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跃然银屏。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的许多细节温馨、感人,离开延安老区已经26年了,但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能脱口而出,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十几次眼含热泪,在请延安的老乡们吃饭的时候,总理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当得知老乡们生活清苦,每天还吃不饱饭的时候,总理眼眶湿润了,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延安的小米养育了革命,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可老区的人民还处在缺吃少穿的窘地,怎能不让他心痛。总理给几位老人盛上小米饭,含着热泪递到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手中,让他们带回家去。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一定要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当年的曹大嫂,如今已变成曹奶奶,近耄耋之年,她老眼昏花,记忆力很差,已经不怎么认识人了。总理拉着她的手很久很久,并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把针纫上,亲手把随身的老花镜给大嫂戴上,当曹大嫂认出了当年的周副主席时,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想你呀!”催人泪下。总理说起了当年在大嫂家吃小米饭的情景,大嫂望着总理消瘦的面庞,非要把自己攒下的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这正是“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啊!

  总理的车陷入河边泥潭,乡亲们主动前来把车抬了出来;一个年轻人代替不能走路的老父亲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红枣,他家的老牛就是当年总理帮忙找到的;家境贫困,缺少粮食的乡亲,把不是遇到危机则不能动的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宾馆早就挤满了,院子里又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他们宁可不睡觉,也要和总理见上一面……这人间真情,只有我们的党和人民之间才可发生。

  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机长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他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他想再多看几眼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惦念着淳朴的乡亲们,舍不得这片深情的土地。

  影片细节刻画深刻,直抵人心,充分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精神。我们一定继承革命传统,心系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奋力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和“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同时,我们要以6月份开始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结合工作实际,提高质量标准、服务标准,进一步开创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开放教育新局面,努力构建津京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引进先进理念,引进超前的培训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敬爱的周总理,您放心吧!如今的延安早已脱贫致富奔小康,伟大祖国的航船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关于中学生看《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精选5篇2019(三)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影片中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仍然在废寝忘食地工作,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的事。邓颖超同志和医生为了他的病情着想,多次劝说他要多注意身体,不要过度劳累,周恩来总理却说:“我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党和人民需要我”。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周恩来总理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影片中当周总理回到延安看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依旧贫苦时,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令人动容,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而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出现了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事件,这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感人画卷。

  周总理离开延安临走时,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然而三年后,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该片的上映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周恩来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学习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

  关于中学生看《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精选5篇2019(四)

  周恩来,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令世界人民瞩目的好总理,心怀天下心系苍生,我在近几年看过的许多回忆题材的书箱或记录片中都能看到周总理当年关怀的身影和支持的握手,那些人至今回忆起来心潮澎湃泪流不已,我常常想,偌大一个中国,总理该有多少时间多大的精力做到这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已经身患重病憔悴不已的总理从踏上延安的第一步就抽时间挤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辞辛苦的关心关怀着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看到他们缺衣少食的窘迫生活状况时他几度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当看到还处在饥饿边缘的老区人民依旧坚定对党的信念时他又感到任重道远,这就是鱼水之情,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真实的阶级感情。

  观看过程中我几度哽咽,试想当下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社会不良风气却愈演愈烈,道德沦丧,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严重扭曲,而我们的许多领导干部在权力和欲望的诱惑下私心膨胀,早已把公仆意识抛之脑后。纵观当前世界,政治关系风云变幻,一面有台独分子狂妄叫嚣,一面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发展觊觎打压,落后就要挨打,历史召唤我们要携手并肩众志成城,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中学生看《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精选5篇2019(五)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后世所景仰。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情感。这部影片自5月公映以来,便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及观众的热议,让人们对周恩来总理产生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特别令人感动”“这部电影饱含浓浓深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这部电影呈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令人动容”等好评,让这部电影备受大众关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用小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在延安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周恩来总理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深情。1947年3月,敌军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在转移途中,周恩来不顾危险,帮助老百姓找回耕牛。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前往西安,骑马途经一位姓曹的老百姓家时,最难忘记的是喝小米粥的情形。在1937年的劳山遭袭事件中,警卫员为掩护周恩来而不幸牺牲,周恩来回到延安后一直念念不忘,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警卫员在清凉山上的坟墓找到……影片高度还原了这段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周恩来同志与延安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总理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了,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采取多个时空的交相呼应,展现了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魅力,刻画了延安老百姓、知青等人物群像,最后又通过新时代延安繁荣发展的影像,让现实与历史相对照,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不变初心。据了解,为了平实鲜活地再现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史料,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专家进行细致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身兼导演和演员身份的刘劲介绍说:“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将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不论历史走多远,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始终不变。与周恩来同志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周恩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周恩来在重庆》等。抚今追昔,每一次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能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969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