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片《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000字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 历史影片《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影片《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000字
前一阵子,看了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有《拉贝日记》《南京1937》、《南京!南京!》。观看完之后,我的心情沉痛无比,简直难以表达,甚至不想写什么。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自己有必要去体会感受当时的环境,以及写叙一点东西。南京,这个被历史永恒地记住的城市在1937年是如何残留下来的。25万,25万人被拉贝和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救下来的人,他们如今还 有多少子孙?25万这个数字不是杜撰的,它不仅见于国际安全区的文件,也见于当时日本官方的文件。
记忆似乎停留在1937年,《拉贝日记》这部片子显得短暂而漫长。短暂,是因为我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浓缩成了一百二十四分钟的剧片;漫长,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永远地记住这一刻。这一刻的呼喊,这一刻的拯救,这一刻的屠杀,似乎都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痛根。银幕上,一张张幼稚、年轻、苍老的充满渴望的眼睛,划过我们的眼前。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旁边做一名历史的见证者和旁观者。今天南京能够骄傲屹立在中国,我更想对拉贝,威尔逊,魏特琳,罗森以及为拯救南京人民的人真诚地说声谢谢……不管他们是以何等的身份、何等的目的出现在中国,事实上他们拯救了南京人民,更拯救了整个中国人民的心。尽管拉贝的纳粹身份是让我百般厌恶,但他做了很多的善事。为了感激我会暂时遗忘这个厌恶,但是我忘不了被有组织屠杀的犹太人的尸骨,忘不了奥斯维辛冰冷的烟囱。我想,如果当时拉贝在德国,可能也会去救那些犹太人的,这点我坚信不疑。因为他的人格和良知一直都深深地植根在心中,他明白南京屠杀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也知道轻言放弃,扼杀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心灵,将会把整个世界沉入黑暗之中。我想,稍微有些良知的人都不会袖手旁观。但是,大日本帝国纳猝者却疯狂的侵占和侵略中国,毫无人性可言。
《拉贝日记》中,之前总认为电影中的拉贝这个角色似乎特别侧重,感觉有点英雄人物的传记,纪录着南京当年的拉贝以及国际安全区的英雄事迹。但是,今天我觉得作为一名纳猝者不顾自己的安危的英雄人物拯救了25万南京人民,我是非常感动的,并感到以这种突出的表现方式去描写一个英雄毫不突兀。在故事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好莱坞式常用的表现方式。它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位伫立在中国的英雄人物,他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目睹夫人在逃离南京时,船只被炸毁;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当然,也有不同意的,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等等……一幕幕欢快、诙谐的场景,不断地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当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的前幕,拉贝带领同伴们临危不惧站在日军的炮弹前,保护活下来的南京人民。这无畏的紧张的刻从此坚定不移地树立了拉贝的英雄地位。
《拉贝日记》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它只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纪念在南京被屠杀的人民。但是,我认为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的中国人民的醒悟,以及世界人民“以和为贵”是你我的生存之道的道理;同时,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他们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现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竭力否认事实;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它真真实实地存在我们的历史记载中。不管今天他们是否承认与否,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1937年,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在危难时期拯救过我们的人。
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从(1937.9-- -1938.2)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拉贝是南京安全区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委员会主席职务。他是得过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并利用这一身份发挥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拉贝当时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安全区内,因此《拉贝日记》不可能对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做出完整的描述。拉贝日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素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劳拉奖”前些日子在柏林举行,这个今年举行到第59届的德国电影大奖,将荣誉给予了一部中、德、法合拍片,《拉贝日记》一口气夺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装设计及最佳美术共4个奖项。
德国人有喜欢《拉贝日记》的充足理由,用最朴素的观点看,它塑造的是一个在战争期间救下20多万中国人的英雄,在和平年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为拥有这样一位有良知的公民而自豪。拉贝的故事出现在银幕上,有助于提升德国人的形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拉贝日记》借一个被遗忘的人物,带出了一段被湮灭的历史惨剧。
它给不知南京大屠杀的国外观众带去的是震撼,我也希望中国能排除优秀的影片来反映南京大屠杀,并使国外的观众也了解这段历史,犹太人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影片带给中国观众的除了刺痛之外,还 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命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突然被推到面前的拉贝。影结束后曾自问,抗战胜利后政府或民间是否给他回报。幸而中国战后的南京市长曾组织市民募捐,将几万美金送往德国帮助拉贝――这种帮助与拉贝曾保护20多万中国生命相比即微不足道,又具有深沉的分量。在此,也对那些国际友人表示感谢。
网上的很多评论都批评拉贝日记,认为拉贝日记没能很好的反应南京大屠杀事实。影片把日军的暴行和拉贝的善举是穿插柔和在一起的,剧中张静初的戏份还 是比较生硬的。拉贝日记这部电影的确有很多不太合适的或者不太合理的地方,但对一部一片也不能苛求,拉贝日记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载体,不可能很全面的反应史实。个人认为,《拉贝日记》要比《南京南京》好一些。
拉贝日记观后感500字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光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我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透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原罪――观《拉贝日记》有感
战争,是霸权者的欲望与贪婪;战争,是野心者的冷酷与残忍;战争,是弄权者的自私与无情。膨胀的野心将和平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
死亡?仇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史和人们终将铭记那段血雨腥风的悲苦时期。不论是战火纷飞的昨天还是看似风平浪静的今天,战争都依然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有人说战争是为了让未来更加统一,可是有谁真正的看清过战争背后的代价呢?杀戮,无休止的杀戮,用鲜血洗涤鲜血,用罪恶掩饰更大的罪恶。和平成了最大的笑话,人性被抹杀的干干净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躯,那一双双渴望安宁的眼睛,那一声声绝望的呐喊却被冰冷的炮火炸得粉碎。从二战到日本侵华战争,从伊朗战争到最近的叙利亚战争,哪一次不是伴随着哭泣和鲜血呢?人们渴望的和平被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撕毁,道德和人性被膨胀的欲望鞭笞得体无完肤。
宽恕,是战争中最大的良知。
每一次战争因为野心而开始,冰冷的炮火,哀伤的哭号,没有良知的征服带来的将会是更多的仇恨。近百年前的战争蔓延至今,没有了烽烟可是依然着针锋相对,笑脸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一颗不够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们对过去罪恶的沉迷。
战争留下的阴影是人们心底一场永远的噩梦,无法遗忘,时时刻刻用罪恶折磨着自己。沉迷于悲伤和仇恨中不可自拔,直到有一天内心的防线轰然崩塌。
悲悯,是对每一个美好生命的尊重。
和平是每一颗心怀悲悯之心的人构建的伊甸园,鲜花和笑语会冲淡所有的罪恶和野心,原罪得到了原谅和宽恕,有爱的心成为了人们的良知,也希望遥远的明天永远像今天一样和平安宁。
观《拉贝日记》有感1000字作文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