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看完百年孤独,你知道怎么写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
面对这样的作品,当你没有能力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就像高中的我,因为好奇买下来它,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为了所谓的一点点虚荣心去阅读这部作品,很认真地读,它却让我恐惧。翻了两章,便不敢再拿起来看。
和很多人的经历相同,我把它放在书架的最顶层,记忆里告诉自己,我读过它,然而不过如此,因为我没有看下去。
几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
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
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精选篇2)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精选篇3)
这已是我第二遍读完《百年孤独》了,读的.时候废寝忘食,深深沉浸与作者的文字之中。可是读完之后心中却充满了荒凉的悲寂感。我惊叹于马尔克斯的叙述能力,在他的小说里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有生动可信的现实,不仅展现一个家族的起源、兴盛和慢慢走向毁灭的历史更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有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有纯洁如天使的雷梅黛丝......但是其中最让我感到唏嘘和难忘的却是那个不服输,勇敢地对抗过命运但又最终失败的丽贝卡。
丽贝卡11岁时带着父母的骸骨来到了布恩迪亚家里,她刚来的时候的样子仿佛活生生的的出现在我的眼前——青绿色的皮肤,圆滚紧绷如一面鼓的肚子......这是长期体弱多病,忍饥挨饿才会出现的状况。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儿童们,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师经常教导我的话语“成功永远是在历尽艰险之后方能获取,不要迷茫,不要纠结。现在有多么艰苦,恰恰就代表着将来会有多么的幸福。”在她儿童时期已经经历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厄运——父母去世,跟着皮早商人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马孔多;以泥土和石灰墙皮为食;失眠症的折磨......可是幸好,生命中的苦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浴火重生。当她脱去孝服的那一刻,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白皙明净的面容,冷静果敢的内心。此时此刻,我的心慢慢展露出一丝笑颜,我为这朵盛开在困难之中的花由衷的感到欣慰。
当她和皮埃特罗互相相爱时,我以为作者终于散发了他的慈悲之心,让这个没有布恩迪亚家族血统的女子能够摆脱宿命,获得幸福。但是我错了,因为她的宿命也是归于孤独,然而她的孤独与布恩迪亚家的孤独,特别是上校和阿玛兰妲这样的孤独有本质的区别,上校和阿玛兰妲最终一个选择彻底失去回忆以消除个人独特性来结束孤独,一个选择抱着高傲的羞怯和处女之身下葬,他们都没有超脱孤独得到真正的平静。而丽贝卡的孤独是个人选择而不是宿命,她虽然因为阿玛兰妲的种种阻拦和意外难以成婚,可是她突然间又爱上了回家的浪子第一代何塞并闪婚。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孤独短暂的消失了,但是无情的意外残忍的剥夺了丽贝卡的爱情,她于是投降认输终于回到孤独的本性,开始孤僻的吃土。
乌尔苏拉曾在内心中对丽贝卡有过独白。其实这独白也是作者所真正想要展示给读者——“拥有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欲的丽贝卡,才拥有无限的勇气。”从克雷斯皮到阿尔卡蒂奥,丽贝卡的判断更多出于本能,这也是乌尔苏拉所认为的布恩迪亚们缺少的最重要的品质,他们不像丽贝卡如此敢于表达自己,甚至具有一种永不回头的桀骜。丽贝卡的存在本身指出了关于孤独的一种不同可能性,或者说是存在形式。
但是无论是丽贝卡,布恩迪亚家族甚至是整个马孔多小镇,都是命运悲剧的实践品。经过对其的挣扎、反抗后最终还是屈服了命运的安排。在后来的人生中丽贝卡依旧有可以走出那件小房子的机会。可是她却一直把自己紧紧地锁在房里。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传达给读者的吧:她的命运就是这个家族和小镇的浓缩。孤独充斥着她的内心,对孤独的反抗是徒劳的,反而会使自我更加封闭。直至一场飓风将其抹去,至此命运悲剧终结。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精选篇4)
这是第一本让我读完后依依不舍的书。
当年,有人评价它为“睡前读物、拿过来看一会儿就能睡着”。于是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没意思。
再加上网友们说人物关系复杂,我更是怀着畏惧心理打开了这本书并一直画人物关系图。
《百年孤独》本应是我读完的第一本书,但是因为疫情缘故,它成了第三本。
刚开始读时,对书中的细节我不断较真:老何在栗子树下绑着,子孙也不管?家里的东西像被精灵乱动一样消失一会又在别处出现?暴雨一下就是几年?如此种种。不禁感叹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很高。
直到读完全本,仿佛从一场荒诞的梦中醒来,心里也不知从何时起竟然与书中家族产生联系,一阵不舍涌出。
书里的“发展”线与当今主旋律的“发展”二字背道而驰——往昔逐渐衰败、趋近灭亡而不会灭亡。
人类当真是不会反思、不吸取教训的物种,和动物一无二致。重复前人的错误而不自知,不论世界如何变迁,错误只是换了头面找上门来,人就照单全收。
是啊,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经历情爱总都是第一遭。也无外乎相同的爱恨戏码在书里书外重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精选篇5)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第一次听说是在高三的时候,那时候我有个同学说他想看这本书。我当时也挺搞笑的,毕竟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一个只知道读书和看小说的读书少的糙汉子理科女,所以很是疑惑,被人家鄙视了一通才知道原来是本著作。从此对这本书印象很深,但是太厚了,我一点想去读的欲望都没有。
大三那年我舍友刚好带了这本书,出于好奇,然后我就跟他借了书,看了大概一个多月,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隐居的家庭变成家族,后来又灭亡的故事。这个家族由于后来渴望外面的世界,做出的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所有的故事发展遵照着书中一位预言家的预言,最终这个家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宣告失败,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个生命都没有存活下来。——这是我看完一年之后的记忆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简介: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读后感·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然后我觉得非常抱歉,我完全没有读出来这里面的各种暗含的东西。
然后讲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片段吧:
1、恩,这个应该不是片段,而是整本书。就是这本书吧,它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名字的重复率已经达到了一种我十分头疼的程度,可能是我记外国人的名字的能力比较差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关系图辅助阅读。
2、就是书上有一位最漂亮的女孩子蕾梅黛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喜欢用手指抠墙上的灰土下来吃,,我一度不能理解。后来好像有个女孩子出生了也叫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她。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就是第一个叫何塞的人),他因为沉迷炼金最后精神失常被绑到树上,但是一直过了几十年才去世。作为一名爱干净的读者,我对此非常不能苟同。
4、还有就是最后一幕,描述这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预言命中,最后沦落为蚂蚁的食物,这个家族的历史结束在那一刻。这一幕我印象深刻。
看了快一年了,也都记不清了。恩,综上所述,我是一位非常不合格的读者哈哈哈。
不过我有个朋友和我说,《百年孤独》这本书,在一个人不同的年纪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悟。或许,22岁的我读出来的是无法理解的文化和各种诡异以及混乱的场面,未来32岁的我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吧。
然后我刚才网卡的时候搜索了一下别人写的书评,深感自己丢人不学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