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1968年,那是世界震荡的周期。看完《挪威的森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你对《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是什么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篇1)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
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篇2)
很多人大约都有过这种体验,纠结于要用社会的标准还是按照内心的意愿来生活,当我们选择用社会标准时,我们会狂叫着“这个生活不是我想要”,但当我们选择内心的意愿时,我们又在考虑社会是否接纳我们。
——这正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要讨论的主题。
木月自杀时是十七岁,当渡边过二十岁生日时,竟无比地羡慕木月可以永远地活在十七岁。可现在的我,无比地怀念我的十七岁。
十七岁的那年,因为一首《雨巷》,我喜欢在下过雨的早晨撑一把蓝色的伞走在通往十中那条落满梧桐叶的小路上。
十七岁的那年,因为一首《掌心》,我喜欢在夜里的十一点,冒着被蚊子咬出小红包的风险,在电话轻轻地听另一端一个清澈的男孩子轻轻地哼唱歌曲。
十七岁的那年,在我的生命的历程里不平静,我时常怀念起那时在学生街见到落到古厝上的阳光,直直地打落下来,红色的泥墙里淡淡地唤发处处的生机。那时,我黯然地想,我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阳光了。从那以后,不见了那束光。
今天当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日本的六十年代是多么的相像,价值观的多元化,通货膨胀在不断地上升,我们青年的一代期待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社会的巨流前感到恐惧、迷茫、无助。
于是,我们麻痹自己,迷失自己。但,终有一回,我们得面对我们的心。
我们的生活中有像永泽那样优秀的男人,活在“体内的渴望”下,坚持不懈去酒吧里喝酒,泡女孩子,去旅馆里过夜。恋人对于他,是可有可无,可以随时放弃。他放弃了内心与人真正地交流,做一个绅士(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是做应该做的事),不要同情自己,用学业与事业的卓越地描绘人生。在强大的外表下,只有一颗对自己残忍的脆弱的心。他如愿地做自己想要的工作,至于感情生活,村上春树没有说。
绿子,一个勤劳、叛逆、率真,人间烟火味浓厚的姑娘。她的出现伴随焦虑,她像一个老太婆一样絮叨着生活的不平之事。这个姑娘遇到难题,只想先把这事解决了再说。她爱着渡边,慎重于考虑和前男友分手,也慎重地让渡边考虑她的爱意。她是把渡边带入现实生活的人,与她在一起,渡边发现不寂寞和孤单,也是渡边活下去的支撑之一[绿子,不完美,甚至有点粗俗,但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篇3)
《挪威的森林》主人公总是一副与外人无交集的状态,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踪、不满,两位挚友皆以死亡告终,主人公却依旧平静生活,虽然内心难受,却以平淡对人生,在孤独与面对中体验生活。
“把过去的东西全都处理掉,也好获得新生。”过去已是过去,未来尚需憧憬。我们坐在现实的长椅上,唯有望向那时光的尽头,又怎有时间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说“不翻页,生活如何继续?”只要不被页面的灰尘迷湿了眼,我们依旧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当。”自己无需同情,无能就是无能,失败就是失败,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推脱的,自己不够格那就用努力去弥补,没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们不要做懦夫,人当顶天立地,存于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要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获得,主动去营造机会,并且要有针对性,这样的努力方能不白费,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虚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对等的”不对等的关系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暂的,只会让低微的人对处于关系优者产生厌恶。没有人能永远守护另一个人因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毕业前我们才领悟,不过至少还不算太迟,对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记住的,在记忆被冲淡以前,我们需要永铭记。”
“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
所以自行品悟,不再多言,这是一片人生森林。 望你不孤单,勇敢闯人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篇4)
合上书时,窗外正好下着绵绵细雨,好像有什么哽咽在喉,生活一如没有尽头的列车呼啸着穿过……
都说二十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青葱岁月里的惊涛骇浪,还带着些许甜蜜和感伤,我试图说的来龙去脉,却在一番挣扎后发现,当一切都过于清晰详尽,反而不知从何说起。
《挪威的森林》好像早就在我计划的读书列表中;最近偶然听别人提起,才恍然翻开这本创造日本畅销书历史记录的书籍。我想,读罢此书,以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很难理解上个世纪日本开放的社会,我也是读了第二遍才稍有体会。
那些舒雅的文字之后,涌动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伤感与抒情,正如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感动所有读者一样,村上说出那些我们一直想说的那些纯真年代的爱的物语。书里不断出现一句话“死并不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如同木月的死,直子的死;在村上平缓的文字下,总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死亡的阴霾,可能对于现在的我们很难体会到死亡的存在,可是刚好读完此书的当日,一好友来信说,其父脑溢血故去;那一刻,我豁然想起这本书,突然体会到死亡的真实存在。
十七岁,是木月离开的时间,直子近乎逃避般的不想承认十七岁的离去,可是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是,永远有人十七岁。
我是永远都无法理解直子的,这个精致却病态的女孩,或许她因木月的死而沉浸在一个幻灭世界无法自拔,渡边的爱却浸满她的一颦一笑,然而就在渡边彷徨时,直子自杀。这样混乱的局面被村上用一个又一个画面组合起来。。。我偏爱绿子,偏爱她的乐观阳光,偏爱她的快乐,偏爱她的敢爱敢恨。如果说直子是雨中安静的百合,那么绿子就是阳光下的葵花,宛如红与黑,经典的搭配却又对比鲜明。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手将他的挚爱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生活好似戏剧,到底如花美眷,终不过似水流年。
就这样,《挪威的森林》带着对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从我的生命中来来去去,仔细想来,木月死前最后见到的人是渡边,他把直子交给渡边,而直子死前最后见到的人是玲子,她把渡边交给玲子……死于生,完美的交接与契合。
有人说《挪威的森林》是不敢让人看第二遍的书,它会给人们带来触痛感,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一般,带着对前面未知处的迷茫,正如直子叮嘱渡边“我希望你永远记得我,记得我这个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篇5)
这些日子一来都在看村上春树,慢慢的看准确的说是超慢的一字一句的看他的经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时实在高一,那时候完全没有看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仅仅朦胧的感觉这是在写一段关于青春关于人生更关于爱情的小说!第二次阅读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看了此书后发现作者所讲述的寻找心中百分百女孩。人人都说大学是块净土,是一个诞生无数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爱情的摇篮。那时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室友们都在拼命追寻心中百分百女孩。这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我看的是一种宿命论,一种追寻心中完美世界的宿命论!
一直很喜欢伍佰那首经典老歌《挪威森林》,我总会哼着: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不知道是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喜欢上了这首歌呢还是因为这首歌而喜欢上了几乎通明的小说!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都共同阐述了一个观点或者说是在追寻着一中理想的生活的世界:哪里才是自己的停靠站——心灵的停靠站!
我们一直都是在追寻着所谓的归宿,如同希腊悲剧人物不断逆着山路向上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般乐此不彼周而复始!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篇6)
《挪威的森林》虽然是写日本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现状,对于中国当今的青少年的现状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单从时代来看,当今的中国与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 其实故事很简单,书的内容是讲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日本少年的大学生活。具体一点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边。 他考进了东京的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岁自杀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们很奇怪的在东京街头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跟着。后来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才知道她去了一个静养院。他之后在学校上戏剧课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同学——绿子。这也是个很奇怪的人,能在邻居失火的时候在阳台上弹吉他,不过她真的很好。书中还写到他认识了宿舍院里另一个有点放荡同学——永泽。 剧情很简洁,就是这个人一直困扰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并且一直努力让直子走出阴影中。在直子疗养的时间里,他一直给直子写信,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他和绿子也谈上了,关系也很好,但是他总是有点不太在意绿子。同时,他还不是和永泽出去“鬼混”。 好了,随着剧情的慢慢发展,他认识了很多朋友身边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泽的女朋友。他和绿子绿子的交往也越来越深,同时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发展,不料,直子却在即将病愈出院的时候自杀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个月。略去细节,最后他去追寻一直对他一往情深的绿子了。
故事真的很简单,读起来也很流畅,也很感人,特别是直子死后,咱们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头垢面,写得太有诚意了。还有之后,主角一直在叽叽咕咕:“人不该这么死的,葬礼太荒凉了。”这让我想起了《碧奴》里最后那点,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经死在长城下的时候,就哭啊,从山上哭到山下,从古代哭向未来,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泪下。 其实这本书写得有些漫不经心,但是这漫不经心大有玄机。在这漫不经心中,作者将那笔触伸进你内心深处,让你为文中每个人物设身处地,唏嘘不已;在这漫不经心中,你看到了文外的我们也已将自己的命运和青春托付其中,反思我们自己的短暂人生;在这漫不经心中,我们身边那些恼人的事都已经化作尘埃,消失在了东京的雨或风中。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这是一本带有私人性质的小说。”这是在暗示作者也有主角般的经历吧。书中作者借渡边之口,谈了些对其他文学作品的看法,很独到,很有趣。 这男主角——渡边,很有魅力,让无数女读者心向往之,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树对人心理的把握能力。 书的旁支内容里还提到了许多东西,其实读后感,是没法完全展现原著的魅力的。就写这么多了。 哎,我有多久没看书了,有多久没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