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1000字

小龙0分享

童年,似乎是美好的代表。纯净如晴空的笑容,纯白似白纸的思想,银铃般悦耳的笑声,如一朵雏菊般美好。而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比起来,实在是大不一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童年》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童年》读后感1000字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感触颇深。

先来介绍本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

可怜的阿廖沙三岁丧父,被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贪婪;两个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极。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争夺财产、打架斗殴、毒打儿童等。在这个俄罗斯小市民家庭中,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阿廖沙喘不过气来。但仍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给了他正确的指引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人让阿廖沙有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也就在临近尾声之时,作者被外祖父残忍地赶出了家门,走向了人间……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享有盛誉的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父亲去世。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其间,母亲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他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他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后写出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幸福的。我们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的天地里,他那颗光明的心没有变,没有变得肮脏,而变得越加光明。

《童年》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不要让一时的乌云,遮住一生的月光。

《童年》读后感1000字篇2

童年是一阵春风,微风轻拂,吹来洁白的云朵;童年是一朵云,云卷云舒,化作新春的雨丝;童年是一场春雨,淅淅沥沥,滋润初生的花儿;童年是一朵花,花开花谢,伴我健康地成长。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是无忧无虑的,是精彩纷呈的。但高尔基的《童年》却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不一样的童年。

拥抱苦难,苦难不可避免

阿廖沙其实是《童年》的作者高尔基的化身,阅读这本书,似乎在阅读高尔基的童年生活。我时而充满同情,时而充满敬佩,时而充满思索。阿廖沙4岁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开了一家小染房,由于外祖父家业开始衰落,这使他更加自私残暴,常常毒打妻子和孩子。两个舅舅总是吵着分家,也为了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争吵,还折磨死了小茨岗。母亲因为丈夫的死,脾气越来越暴躁。阿廖沙一直不受外祖父待见,总是遭到外祖父的毒打。有一次,阿廖沙甚至被打得失去知觉。后来,母亲不堪忍受,再婚离开了祖父家。阿廖沙最后只好独自摸爬滚打地生活。

我深深地被阿廖沙的童年震撼了。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他的童年却与悲惨和痛苦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在人生的旅程中出现磨难,每个人都希望生活之路没有丛生的荆棘,没有坎坷,没有失败与挫折,能永远拥有幸福、安乐、成功……可是,苦难却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人生原本就充满着矛盾:幸福与痛苦,安乐与忧患,成功与失败……对于一个天才,苦难是一块垫脚石;对于一个能干的人,苦难是一笔财富;对于一个庸人,苦难却是万丈深渊。读完《童年》,让身处安逸生活之中的我深深地懂得了,我必须学会既要珍惜幸福,也要学会拥抱苦难。

拥抱苦难,苦难磨炼意志

在穷困潦倒的时候,阿廖沙的外祖父只把几个破旧的锅碗瓢盆留给了和自己生活多年的妻子,却把她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占为己有。他的极致吝啬,蛮横霸道尽显无遗。然而,这还不能使他那贪婪的欲望得到满足。每当买菜做饭甚至煮茶,他都要斤斤计较一番。任何人只要比他多得了一丁点儿好处,他就会觉得非常不公平,要是他多得了好处,就会幸灾乐祸,或是偷偷地高兴。在阿廖沙这种悲惨生活中,唯有外祖母正直善良,她细心照料着阿廖沙,陪伴着阿廖沙成长。

外祖母是个柔弱的女性,她从不计较,她还乐观地说:“面包的钱我来挣。”在这样的贫穷和苦难中,外祖母总是教育小阿廖沙要善良、坚强、正直、勤劳,当然还要乐观。在我的眼中,阿廖沙的外祖母是坚强的化身。在阿廖沙的生活中,外祖母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她总能传播给阿廖沙正能量,使他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生活。

阿廖沙的童年是不幸的,阿廖沙的童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就是有外祖母和其他善良的人,为他的成长开启了光明。也许,正因为高尔基那苦难的童年,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艰难经历,才让他更加珍惜学习,最终完成了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恰如其分地说明了逆境中可以成就人的人生哲理。

拥抱苦难,苦难铸就人生

比起阿廖沙那悲惨离奇的童年,我们的童年称得上衣食无忧了。有那么多孩子不知道被鞭子抽的滋味;有那么多孩子没有品尝过食不果腹的饥饿感;有那么多孩子不知道人性的丑恶……相反,有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些孩子成天游戏、从不学习……想到这里,我真的为生活在富裕社会的我们而自惭形秽。我们生活安逸,也不够有担当意识。现在,许多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别管家里的事,好好读书去。”许多孩子就自以为除了读书可以什么事都不干了,甚至有些孩子连读书都觉得苦。可是,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一定的苦难,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苦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的才能,使人获得生活的真谛。司马迁遭受腐刑,发愤写作,终成史家之绝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振旗鼓,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杜甫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笔下吟诵“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难并没有使他们沉沦,相反,他们却用生活的热情与命运抗争,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

没有人会喜欢苦难,但是,请不要小看了苦难,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是的,岁月使肉体成长,而苦难使心灵成长!

《童年》读后感1000字篇3

“一种无法抗拒的苦闷令我窒息,好像全身注满了沉重的东西,好像长久的火活在黑暗的深坑里,失去了视觉、听觉和一切感觉,像一个瞎子和半死不活的人……”这就是阿廖沙,也就是高尔基在童年时的处境。

《童年》的作者——高尔基,是俄国物产阶级作家,他出身贫寒,从小就没有过多的体验父爱,靠自学成才。《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记叙了高尔基四岁到十岁建发生的故事:阿廖沙四岁失去父亲之后便寄居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卡西林家境败落,是个吝啬、贪婪、暴躁、喜怒无常的人,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经常挨打,在黑暗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可就算在外祖父家,阿廖沙也感受到了另一帮人给予的温暖,他的外祖母,小茨冈,老长工格里高利这些人都教他什么是真正的对错,教他用乐观和勇敢去面对生活。

在《童年》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无数罪恶:外祖父无故谩骂甚至毒打亲人和幼小的孩子,有一次他疯狂殴打外祖母的脑袋使她头发上的发针深深扎进她的头皮里。两个舅舅为了外祖父的钱经常大打出手,他们由于嫉妒把阿廖沙的父亲骗到野外进行毒打甚至把他推进冰窟窿里。在大街小巷中,市民自以为高贵凌辱可怜的乞丐和残疾人,把他们打的血肉模糊,遍体鳞伤……我读着,看着,想着,感觉这些人这些事都发生在我眼前。丑陋、污秽、残忍,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正在慢慢腐蚀和摧残阿廖沙的心。可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些黑暗的丑事所毁灭,他反而从中受益,锻炼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

在那个时代,做一个人,有多不容易。集体无意识有多恐怖。支撑着他不倒下的,是以外祖母为首的代表善良,正义的人。在书中,高尔基对外祖母的评价是这样的:“外祖母的话好像是特别用心唱出来的,她的词句像鲜花那么温柔、鲜艳和富于表现力,很容易牢牢留在我的记忆里。当她微笑的时候,她那乌黑的向樱桃一样的眼珠子睁的很大,闪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透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放射出的是永不熄灭的、欢快而温暖的光。”他说:“在她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而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了光明的地方。”外祖母把阿廖沙和周围的一切连载了一条永远不断的线上,编织成了一个五颜六色的花边。她用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抵抗那困难的生活。

外祖母的存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明明阿廖沙实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却因他受到外祖母的感化坚守他的善良,变成了一个勇敢的好人。

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光明。罪恶不可能完全消失,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有对光明,对和谐的向往,我们就能永远不被恶势力打倒。爱是那一束纵然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黑暗无比,却永远在阴影另一边屹立不倒的光。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就更应该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邪,永远不胜正!

《童年》读后感1000字篇4

假期里,和儿子一起读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部书真实地再现了十八世纪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童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廖莎孩时的磨难。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外公的粗暴、自私,两个舅舅的愚蠢、恶毒,甚至他们的儿女也不善良,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丑陋面目:既贪婪,又残忍,为了个人的利益吵闹、打架,勾心斗角,甚至不惜伤害别人的性命。

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也有善良、正义的存在。外祖母给了阿廖莎正义的力量,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她经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故事,在无形中教会他做人的道理,使阿廖莎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染上陋习,并且不畏艰难,坚强的和邪恶做斗争。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四周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和阿廖沙相比,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他(她)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多彩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很多的.孩子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们看来,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谁也没有走进“人间”,当然,大街的乞丐不必说,那是极少数的。现在,如果让一个11岁的孩子独自在社会上闯荡,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阿廖莎那种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

《童年》,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学会感恩,感恩我们和谐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在美好的生活中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多为别人着想,关心身边的弱者;尊重、关爱我们的长辈,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应该为一些小事情而耿耿于怀,要有一颗纯洁、宽容的心,美好的走完这一条人生的道路!

《童年》读后感1000字篇5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这个寒假里,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外祖父的鞭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像还没开的花蕾用花瓣护着花蕊一样。在外祖父家,他熟悉了很多性格各异的亲戚,可能让阿廖沙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而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时候,每次都用胳膊挡着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尽管每次都会被抽得又红又肿,像红薯一样,但他还是重复地做着这个举动。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地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既贪婪,又残忍,还很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动手……

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在无形中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四周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熟悉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希奇”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没有烦恼的,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很多的孩子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们看来,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地把某个无辜的人无故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而我所要说的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难免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请你相信,黑暗过去之后,太阳总会出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就是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就是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

    63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