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
《山海情》以独特方言版呈现出了西海固地区人民群众在抚贫道路上的坚定不移,以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为背景下的细节展开了描述。那么你知道《山海情》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模板(精选篇1)
新年伊始,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上线就迅速走红,成为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作为扶贫剧的标杆之作,《山海情》以其细节处见生活,温情中见人心、奋斗中见斗志的鲜明特色,感动你我,温暖寒冬,更让我们那些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的“山海情”致敬点赞。
党员干部是扶贫的核心,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是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充分发挥着战斗堡垒的凝聚力、战斗力,彻底激发贫困群众的向心力、创造力,在扶贫路上克难奋进,创事干业。目前扶贫成果的取得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此时此刻坚守阵地,巩固成果尤为重要。党员干部要扛起重任、尽责履职,在大获全胜之前一丝不松懈、一刻不停顿,自觉带头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严格执行网格化挂点帮扶制度,发挥扶贫战斗员和宣传员的作用,深入联系村户开展帮扶活动,答疑解惑,解决包帮户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重点关注和解决贫困群众的收入问题,确保收入来源真实稳定;落实两不愁和三保障,确保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基本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同时建强壮大基层扶贫工作队伍,注重从年轻党员、三支一扶、公益组织、回村乡贤中吸纳优秀人才,培养成党组织班子的后备人选,充实扶贫骨干力量,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技术人才是扶贫的支撑,是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人才带来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能促使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动力更足。人才各司其职、尽其所能,在脱贫战场上提供强劲的“火力支援”,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否则脱贫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扶贫成果只是昙花一现。带领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大胆探索符合实际的扶贫项目。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世之需。专业人才带来技术和知识,关键是能把它们留下来,技术人才和党员干部要加强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训,提高扶贫工作队的能力素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扶贫路上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降低返贫的风险。贫困户只有真正学得到、做得出、赚得了,才能从根本上拔除顽固的“贫困根”,种上枝叶茂盛的“摇钱树”,避免出现队离业垮的不利局面。
贫困群众是扶贫的主体,是脱贫致富的受益人。已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彻底消除“等靠要”、容易放弃的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听取党员干部对政策宣传、方针解读,了解掌握扶贫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主动向技术人员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业务技能。已脱贫的群众要居安思危,及时反映可能造成返贫的困难和问题,真实反馈因学、因灾、因病、因残再次致贫的情况。对于党员干部和技术人才牵头的扶贫项目要勇于尝试、大胆参与,利用劳动入股、资源入股或技术入股的方式,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勇敢干,担当起脱贫“主人翁”的角色,争取早日脱离贫困队伍。收入是衡量是否脱贫的重要指标,贫困户要积极配合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要求,对于收入来源和组成要如实反映,确保工作队掌握的数据真实、完整和有效,便于有的放矢加大帮扶力度,如期实现全民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脱贫攻坚已经来到收官之年,在扶贫路上共同奋斗的“三人”,定会携手迈向全面小康的伟大胜利。
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模板(精选篇2)
漫漫扶贫路 浓浓“山海情”
近日,由孔笙导演,黄轩、张嘉益、闫妮等主演的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豆瓣评分稳定在9.4,已坐稳目前扶贫剧评分之冠的宝座。作为一名工作两年多的基层干部,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打开了这部剧,之后便被这代入感强、贴近生活、真实还原的故事深深震撼,被故事里人物的吃苦精神、服务意识深深打动,为大山那边的“宁夏”人和大海那边的“福建”人创造的奇迹深深折服。
“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1997年初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移民吊庄”工程。《山海情》的故事就是从涌泉村开展吊庄移民工作讲起的。那时他们过去面对的,是“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是一个宽广平整、没有大山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移民过去,意味着他们要自己挖土、自己找木材,自己搭建房子,自己在那片还没有人烟的土地上开辟一番新天地。但是他们选择了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相信在东西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可以走出穷山沟,走向新生活,选择了向那个鸟儿不飞、草儿不长的地方进军!
“走咧,走咧!走远咧!越走越远咧”。随着情节的发展,对口扶贫工作的开展,麦苗去福建电子厂打工,得宝留在村里拜林教授为师学习种蘑菇,看上去就像歌里唱的,穷苦的日子“走咧,走咧!走远咧”!而实际上,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村民有认知局限,这些难题,并不会因为有了新的工作机会而改变。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来“双孢菇”需要迈过科技关,村民出资建棚需要迈过风险关,蘑菇滞销时候,得福不惜搭上“仕途”也要现场戳穿谎言,请求领导支援。所有这些难过的关,会让人知道,路途虽遥远,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弃,就是有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事情做成了。
“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扶贫干部的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福建对口帮扶干部、专家、企业家的无私奉献,是西海固人民把根扎在更辽阔地方的勇气,更是国家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平整土地、保墒增收等政策的加持,让闵宁镇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当初追着撵着逼村民走出大山的张树成书记因公殉职;凌教授在教会村民种蘑菇后离开,所有人捧着自己晒的枣、抓的鸡赶来送行;任职期满要返回福建的陈金山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对着闵宁这片土地望了又望。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国的脱贫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代人来来走走,几代人凭借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实现的!
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模板(精选篇3)
《山海情》是一部脱贫攻坚剧,围绕西海固人民群众移民搬迁,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展开。故事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像极了我们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障碍,也正是因为这部剧的剧情贴近实际而引发了大批在基层一线脱贫干部的有感而发。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树立“一往无前”的坚定恒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一直向前,丝毫不停顿,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干部此刻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要怀着坚定的恒心、必胜的信心、乘势而上、一举攻克最后的堡垒。要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责任人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始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发扬“吃苦耐劳”的斗争精神。蒙古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却可以在风霜雨雪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靠的就是吃苦耐劳、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彻底胜利的征途同样不是平坦的,还有着许多坎要迈,许多关要闯,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更应该弘扬吃苦耐劳精神,深入到基层,带头谋发展、促发展、助脱贫。同时,吃苦耐劳并不是下到艰苦的基层就行,而是需要撸起袖子真抓实干,要坚持探索、坚持实干,努力为贫困村、贫困户找准路子,树立独特的标识,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保持“不断奋斗”的拼搏意志。元朝时期蒙古马曾随蒙古骑兵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到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参加大小战斗656次,歼敌2.2万多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战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干部要保持蒙古马不断奋斗的拼搏意志。一方面要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要深化贫困户扶贫扶志工作,要保持扶贫政策稳定性,扶上马再送一程;另一方面,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解决“人走戏散”之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养老之忧,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陋俗困扰之忧。
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模板(精选篇4)
观《山海情》 走乡村振兴路
近日,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这部激起全民讨论的电视剧也落下帷幕。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该剧以丰富感人的剧情、技艺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大饱眼福,也生动再现了扶贫攻坚路上的一个剖面,触动着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同时,让基层干部坚定信念,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奋力构筑基层堡垒,凝聚乡村“战斗魂”。农村党组织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有关经济任务,所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穿针引线作用。只有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保持政治坚定和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基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务实作风和联系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力,始终做到与党中央同心共向,与时代要求同步共进,与人民群众同拍共鸣,凝聚人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同时,更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引擎”,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积极招纳技术人才,提升乡村“兴旺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要不遗余力招贤纳士,要吸引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向基层回流,这就要提升基层人才的待遇问题,以利益激励为后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读书等琐事,彰显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情意,如此他们才能安心创造价值。其次,还要积极培育乡村建设接班人,让走出家乡的有志青年反哺家乡建设,将自己在外界所学知识带回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同时与村民互助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再次,以真心实意的情感关怀,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最后,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把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的重要方式,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弘扬发展大国之风,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绘制发展蓝图,指明乡村“发展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具体谋划和长远布局,就匆匆上马各种项目,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要以准确判断的前瞻性谋划工作细则,不仅要把握各项任务的时间点,确保按时完成;更要留出巩固提升时间,确保工作实效。乡村的发展蓝图就好似乡村振兴宏伟画卷上的一个个“像素”,要以深思熟虑布局发展蓝图。因此,在规划发展蓝图时必须积极考虑发展远景,深挖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旧艰巨,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着各类意料之外的风险困难,唯有先一步发现解决难题,方能赢得发展先机。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更要借鉴以往的优秀经验,确保行动到位、措施有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模板(精选篇5)
从《山海情》里看扶贫干部的变与不变
最近的热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贫困地区,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一个个优秀的扶贫干部、技术专家攻坚克难,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从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奋战在一线的无数个扶贫干部的身影,看到他们的“变”与“不变”。
变化:从经济发达的福建,到荒凉贫瘠的西海固,挂职海吉县副县长的陈金山和全国知名农业专家凌教授,不远万里助农扶农,在他们扶贫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变化:穿着更接地气了,副县长刚开始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说着一口文绉绉的福建话,到后面则是运动服、中山装,轻装从简适合下村行走;说话更加通俗了,扶贫干部从一开始的书面语到后来群众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从别人都听不懂的福建话到会说点当地方言;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了,从物资帮扶到后面的集体移民、技术教导、劳务输出扶贫政策的变化,也反映着扶贫干部工作方式的创新灵活。
不变:脱贫致富的道路千山万水,前赴后继的基层干部千千万万、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他们千变万化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执着与坚守。
咬定青山不放松,扶贫初心坚定如磐。“使命扛在肩,初心坚如磐”,扶贫干部和专家们面对无数的困难,从未想过退缩,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们前进的精神之钙,是他们前进路上不竭地原动力。从吊庄村的代理村支书马德福到后来的马镇长,身份地位一直在发生变化,但初心、使命一直未变。“静坐常思己过”,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扶贫干部只有经常叩问初心、审视工作,才能从“回头看”中坚定方向,调整工作方法,才能对得起支持自己工作的“父老乡亲”。
直挂云帆济沧海,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干部要“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做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条件艰难的西海固正是历练广大扶贫干部的基层舞台。整村移民、整村通电、种植双孢菇,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乡村干部马德福的坚持下,都迎来转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广大青年干部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留取丹心照汗青,关心百姓始终如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凌教授心系百姓,在双孢菇种植期间住在菇棚里忍受酷暑,为的就是让村民掌握自力更生的技能,后来他又去了新疆,造福新疆当地的百姓。心怀百姓,胸怀天下,不因外在条件退缩,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广大基层干部应该像榜样和时代楷模学习,真正“俯首甘为孺子牛”,经常入户走访,了解百姓困难,解决他们生活的难题,亲近百姓,百姓自然也会信任干部、感恩基层干部的付出。
一部《山海情》里有无数基层干部群像,“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基层干部像山一样意志坚定、像海一样涵养当地风土人情、心怀对百姓的挂念,定能走山闯海,获得百姓认可!
山海情第二集观后感模板(精选篇6)
扶贫干部要当“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献礼,近期,一部部庆祝建党__周年为主题的电视剧相继播出,《山海情》自然也被追捧、热议,该剧重现了闽宁扶贫协作中感人的故事。20多年来,一批批扶贫干部以“愚公移山”之志,用真心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贫困群众搬迁、发展、致富想办法和谋思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海原群众要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作为扶贫干部的马得福,一心想帮助整个涌泉村吊庄移民到玉泉营,虽然出生于涌泉村,有着父亲代理村长的支持,但在搬迁过程中,也要面对老一辈人各种撒泼打滚不愿意搬的境地。无奈、心酸、扎心,一时间充斥了整个剧情,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很戏剧化,但像马得福一样的扶贫干部他们知道“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从事扶贫工作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刮骨疗伤的气魄,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扑下身子,铆足干劲,攻坚克难,在扶贫路上永不停息,在艰苦条件和百般困难中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最终,50户涌泉村吊庄移民成为了玉泉营的第一批移民。
贫困群众要发展,观念转变要先行。贫困群众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而如何写好搬迁群众“后半篇文章”,这就要面临搬迁群众的发展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来到玉泉营,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多年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以陈金山为代表的援宁扶贫干部与马得福为代表的本地基层干部同心同力动员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发展蘑菇种植,面对搬迁群众“不配合”“质疑”“观望”等心理,从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抓起,以率先尝试、示范带动、典型效应等方式,让能人赚取“第一桶金”,以能人的榜样力量提升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信心、勇气和决心,从根源上改变搬迁群众对新型产业和创业就业方式上的认知,推动形成正向激励,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贫困群众要致富,产业链要可持续。扶贫干部情牵百姓、心系民生,随着蘑菇棚的大量搭建,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玉泉营的蘑菇滞销,扶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自然也是扶贫干部重点关注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凌教授动员群众建起临时冷冻库和扩大销售范围及发展其他种植产业,进一步延伸了扶贫产业链,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当然,扶贫干部在搞扶贫工作时,要坚决避免“一刀切”,针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和致贫原因,以“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方式,为其量身定做、精准施策。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在群众的勤劳勇敢下,产业帮扶、劳务输出、闽商创业等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让原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成功地映射出了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