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
观后感是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一)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爱国画,缘于我的大姨夫,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作品多种多样,有花鸟画、山水画,尤其是写意画,栩栩如生,让我羡慕不已。于是,我央求他教我画画。
刚开始学时,大姨夫问我:“梦初,梅、兰、竹、菊四君子,是学习国画的基础,你想先学哪样?”我看他画的菊花又大又美,就选择了菊花。大姨夫说:“好啊!‘秋菊能傲霜’,就从秋菊画起。”他先教我握笔,再教我蘸墨,然后让我临摹。呀,国画的学问还真多!我兴趣十足,学着大姨夫的样子,勾、圈、染、点,练了一遍又一遍。每当我想打退堂鼓时,大姨夫就会鼓励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比菊花、竹子、兰花,我画得最好的是梅花。大姨夫教诲我说:“梅花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古人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画梅花,重要的是要体现了它的品格。”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学着大姨夫的样子,画梅骨、勾花朵、上色、点胎。他对梅花的要求特别严格,我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是哭着鼻子画完了。功夫不负苦心人,在牺牲了无数张洁白的宣纸后,大姨夫终于拿着我的作品含笑点头,我乐得心花怒放。有一张墨梅,还参加了学校的书画展,上了电视,我缠着爸爸把画拿去装裱,挂在客厅,每当听到客人的称赞时,我都会自豪地笑了。
如今,我与国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国画,也爱我的大姨夫,是他教给我欣赏国画的能力,引我进入国画的大门,让我懂得了在国画中感受生活的美,体会做人的品格。虽然他已经在一年前去了北京宋庄发展去了,但他的教诲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国画,我永远爱你!
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二)
我喜欢赏画,同样也喜欢画画!
记得那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在高明寺拜佛,幸运的是那时我们吃好中饭就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画家要在大殿作画,所以我们就凑热闹围观。
我看那位画家的手势就觉得高明,轻笔细描一两下就好了而且淡淡的墨汁衬托出竹子坚韧挺拔的毅力。大约过了十五分钟一幅画就差最后一部分了就是盖上印,我觉得一幅画印名最关键,有画无名多乏味啊!我问我舅舅他怎么那么快就画好一幅画,舅舅只说了四个字“胸有成竹”。
原来如此,他在心里已经刻画好竹子的样子才能有这般技巧,而且他这幅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觉得竹子在随着风轻轻舞动,沙沙地声响。后来我问他拿来了一张名片原来是经过闭门思过创造才能达到在书画世界的“花”,这样应验了这句话“有怎么样地努力就有怎么样地收获。”围观者都鼓起掌来,声声叫神,我一看原来画家旁边有几个字,我对书法不算了解但是知道他写的颜真卿的颜体,颜体配上竹子坚韧挺拔的毅力配得上出自大画家之笔!
我学画画已经有三年了,但是总也超越不了我舅舅,舅舅最擅长梅花。因为他说做人要像梅花不怕严寒,在寒冷的冬天能坚韧挺拔,他画的梅花让人觉得花就在你面前那样的亲切。
我擅长彩铅画,就是直接用彩色铅笔画,我刚学的时候常常把铅笔弄断,因为我觉得彩铅很神奇,不用像油画那样先打草稿再钩线,然后再上色。彩铅主要就是让人觉得若隐若现、舒服的感觉。我拿到4K的纸,拿出彩铅刚开始画菊花,菊花的花瓣是决定这朵花成不成功的关键,花瓣要紧凑,多才行,先用淡黄色钩出花型再用橘黄把花瓣再钩,一定要均匀,花方向一定要超前突出重心,再用翠绿色画茎,体现菊花的活力!
我爱画画,画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三)
本以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静止的画,可是,还没进去就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咦,怎么会有流水的声音呢?我正纳闷,发现迎面墙上的《清明上河图》竟然是活动的,流水声正是《清明上河图》的配音。图中,桥上车马来往如梭,行人熙攘;桥下渡船穿行,艄公劳作。城内商店鳞次栉比,生意兴隆;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
听,清明上河图中,“哗哗”的流水声、叫卖的吆喝声、儿童的嬉戏声、牲口的叫声,鸟儿的唱歌声……汇成了热闹、繁华的街市交响曲。看,图上的人各种各样,有老人,有青年,有小孩,他们都穿着古代的衣服。大人们有的坐在店里喝酒聊天,有的在街上做买卖,有的在自己家门口的大树下劈柴,嘴里还发出“嘿嘿”的声音,有的站在江边,欣赏江中美丽的景色,有的坐在游船上,边听音乐边欣赏沿途的风光,有的骑在马背上,神气十足地在街中心走着……看,那边有几个小孩还在追逐嬉戏呢!“真是太神奇了!”我不由得发出赞叹。
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清明上河图》渐渐地暗了下来,换成了黑夜的时段,我更加惊讶了,原来刚才我观赏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白天,夜晚的清明上河图又是另一番景象,刚才的店里已经点起了灯,人们依然在做生意,街上也有不少的行人走过,巡夜的工作人员背着大刀,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动。一队骆驼驮着货物正从街中穿过……
听老师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画,展示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是中国绘画中最著名的传世风俗画长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如今,《清明上河图》穿越了历史时空,竟然变成了活动的,现代的科学技术真了不起!
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四)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属于国宝级文物。
展开清明上河图,一下子密密麻麻的人群就映入眼帘。感觉想要找一个人,简直就是海底捞针。城内热闹的集市上,人流如织,各种情景数不胜数。
集市的这头,一个年轻的小伙儿,扛着一大筐苹果边走边吆喝:“卖苹果喽!一斤两钱喽!不甜不要钱喽!”一个老头儿,戴着官府的帽子,嘴上叼着烟斗,翘着脚,坐在马车上,悠闲地逛来逛去。一个小孩儿,光着屁股淘气地在路上跑着,后面跟着一个老大娘追着,张牙舞爪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正痴痴地盯着路边的一个小吃摊儿,馋得忍不住把手指放到嘴边。
集市的那边,一群学徒,一手举着一本书,另一手背在身后,头抬得高高的,边走边读着,样子有点像高傲的大公鸡。还有一位先生模样的人,站在桌子上,激情地演说着什么,围观的人群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应和着。
集市的一段路上,有两个抬轿子的,那轿子的木架都已经被压弯了。可想而知,轿子里头坐的肯定是一位肥胖的重量级人物。那两个轿夫,气喘吁吁的,汗水早已把薄薄的衣衫给浸湿了。还有五六匹马并排拉着一大车货物,马夫正在挥动着手中的马鞭,好像急着把货物赶紧送到商铺。
我的眼光突然被一座大拱桥吸引了。只见桥上宽大厚实的石板路,桥两边满是各种各样的小地摊儿。在我看来,地摊上摆着的那些都是精致的小古玩,有三十六计的竹简,有精美图案的扇子,有雕刻精致的手镯,还有雅致的青铜小香炉,真让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这些情景只是长长画卷上的九牛一毛,但我仅仅看这一小段集市上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各色人物、各种建筑、各种情景,我就已经感觉仿佛置身于当年繁华的街头,仿佛看见了北宋都城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繁荣景象。
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五)
我们在陈列着世界最长的一幅画像的博物馆前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能亲睹它的风采。
它在电脑上出现过,在书本上出现过,可我即将,即将要用自己血肉组成的双眼去看它,去赏析它,去慢慢揣摩它。我迈开一步,又一步,一点一点接近它。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终于看到了它。
那幅画比我想象的还长,整幅画里占满了景物,好像已容不下笔再多画一座山,一条河甚至一朵云。它,就是诞生于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里的人特别多,有:小孩、商人、妇女?其中一位妇女,肩跨菜篮,穿着十分朴素,身旁正站着一位约摸五六岁的小男孩,眼睛正直勾勾地瞅着卖鱼大伯手里两条大肥鱼。
往右看,有一位卖菜的大妈,她正有说有笑向客人推荐她的菜,好像在说“不好不要钱呢!”拱形石桥上站着一位老婆婆,她的手里还抱着一个小孙孙,眼神正眺望远方,可能是在怀念身处异乡的子女吧!
桥下有一只船,船头坐着两个娃娃,他们正把两只肉嘟嘟的小脚丫伸进水里,溅起一阵阵水花。船尾有一位船夫,他的手紧握船浆,口却张得大大的,嘴里好像在唱着什么。
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位少女身上,她倚在一株杨柳上,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手中正捧着一本书,嘴角微微上翘,好像是被书里的情节逗笑了。
一伙儿人围在一块儿,我奇怪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艺人在表演马戏。一个人站在滚筒上,头顶一口陶瓷碗,我暗暗赞叹不已。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人民心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我在它面前只停留了一会儿,它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它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六)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轻轻打开此图,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骆驼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
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悠哉游哉的反刍着,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码头上货主正在清点要发某地的货物,码头工人正在把运来的货物堆码起来,准备根据运货地点远近,适时安排装卸,正所谓是先上船后起坡。另一条船也正在卸货。
再过去几家店铺就是主干道汴梁大道了,主干道两边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都围着货码头与货运栈了。码头上还有不少人向客船上招呼,他们是迎接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的,有的还上了桥,以便早点见到亲人。
再过去,画面已是城外繁华的街市商业区,这儿是汴河码头与城门的中间地带。从内城方向走来一队人马,是一个武官,后面还有人替他拿着一把关刀。
观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有感(七)
我爱国画三年级时,我在语文书上看见了一幅国画,当时我只知道那是一幅国画,却不知“国画”是什么意思。到了如今,我才猛然的想起我要调查“国画”的含义。
国画,顾名思义是中国画,它表现了中国人的一些独特的审美思想,无论是大家常见的那种灵动的写意画,还是工整华丽的工笔画,都讲究一个“意”字,尤其是写意画,大家对它的误会很深,写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工整细致,
敷色层宣染,细节明彻入微,用及其细腻笔触描绘物象。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擅发作者的感情。它有高度概括能力,以少胜多的蓄意,落笔准确,运笔熟练,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式进行综合的运用。
在众多的国画里,我最喜欢这幅:这棵牡丹丛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绿叶,它们好似被风吹过,松松软软。叶子中,两朵粉白色的大牡丹亭亭玉立地舒展开来,花蕊是黄色的,一条一条地站在花朵中间。叶子旁有几条枝,枝上有些还未开花的花苞,有一条枝上站着两只小巧玲珑的紫羽鹦鹉,有一只正在探头探脑的张望牡丹呢!哟~还有三只黄黑黄黑的小蜜蜂在飞向牡丹花呢,多可爱呀!
我们的国画美丽、含义高、可以使人静心,是多么有价值的东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