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观后感
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南昌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观后感,仅供参阅!
感动中国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观后感【1】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南昌市青山湖区人。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的青山湖区石泉村123号,这里有一间露天厨房,10多个煤炉火烧得正旺。这是一间共享“抗癌厨房”,由南昌市新建区联圩乡的六旬夫妻——万佐成和熊庚香开办。来厨房炒菜的是省肿瘤医院的患者家属。患者家属炒一个菜收1元,煲一个汤收2元。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全国无数网友,点赞无数。
这间厨房,条件虽然简陋,提供炊具和调味品,但是,对于那些受癌症折磨的患者和家属来说,炒一个菜只收一元钱,大大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也让患者和患者家属能够吃上可口的饭菜,特别是让患者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间露天厨房,用17年来“不熄”的炉火,带给患者及其家属“生存”的希望,“抗癌厨房”也成为了他们的“生命厨房”,让患者能够吃饱饭,好好活下去,让患者家属吃饱饭,好好地照顾患病的亲人。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1元钱几乎买不到什么,但在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创办的“抗癌厨房”这里,却能够创造出家的温馨、爱的温暖;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这个厨房的收费只有0.5元,直到2016年因为水电费、蜂窝煤等费用的开支的加大,才“涨价”到1元,而为了维持这个厨房的运转,17年来,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几乎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准备炭炉。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付出,鼓励患者和患者家属,勇敢地和病魔作斗争,勇敢地活下去。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内心的大爱,是一种人性的光辉的最好体现。
南昌,一直是一个温暖的城市。2011年10月19日,在南昌市广场东路,19位农民工用19双大手抬起汽车救出受伤女孩,唤醒了人间最为温存的大爱,他们也被受邀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闭幕式;2017年3月16日,在南昌市老福山立交桥上发生交通事故汽车起火,路过此地的许诺冲向燃烧的车辆,从熊熊烈火中救出3名被困青年;今年2月23日,一名失业的湖北小伙向市公安局求助,红谷滩分局很快进行了救助;武汉市民漆晓京、冯克难夫妻二人从昆明旅游回来,由于武汉封城,自1月26日起就滞留在青云谱区,青云谱区三家店街道立即进行了帮助……这样的的故事还有很多。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感受到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文明形象不断提升。今天的南昌市,公交让座,汽车礼让行人,每天都在城市上演,尤其是疫情以来的邻里互助、相互关心,汛情发生以后的干部群众全力以赴防汛抗洪救灾,无不彰显了南昌的情怀温度,展现了南昌的文明素养,而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17年如一日地用点滴行动传递宏大的爱的力量,用给患者及其家属最直接的帮助让他们体会了南昌的温度,而这种行动、这种帮助还在继续……
是的,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帮助了人,他们也得到了帮助——当地政府已经拨款装修了厨房并补贴房租。很多患者家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这个一元厨房能一直办下去,相信他们从这个厨房看到了南昌的爱,期待这种爱带给更多的人希望,当然,也相信他们因为这个厨房而爱南昌。
我们有理由相信,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身上展现出来的爱的“炉火”一定会在南昌熊熊燃烧,永不熄灭,带给每一个人温暖,给予每一个人温度。当然,这种爱的传承,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需要更多的人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加入到志愿服务、文明服务中来。
感动中国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观后感【2】
不打烊的厨房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词。
“感觉值得。”万佐成说,一年365天,爱心厨房从不打烊。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自己和老伴就连除夕都没休息,给肿瘤医院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做了免费的水饺和红烧肉;一天24小时,夫妻俩除了睡觉没有休息的时间。从早上4点就要起床用木柴给煤炉生火,9点前得把厨房收拾好。十点多就有病人家属提着菜来做饭。一直忙到夜里8、9点以后,才能吃上晚饭。
“觉得值得,是觉得我们的功夫没白费,大家都很关注我们,关心我们,感觉这一切都值了。”万佐成说,“干了这么多年,我们也值得这个奖。”
“值得”的背后,是18年的炉火不息。医院是全年无休,老万夫妇的爱心厨房也是全年无休。从2003年开设爱心厨房开始,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如今已年过六旬的老万夫妇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爱心厨房的运营中。在颐养天年的年纪,夫妻俩没有时间去陪伴孙儿辈的成长,也没有时间享受退休清闲的老年生活。这次“感动中国”的颁奖原本计划在北京举行,因为疫情原因,老万夫妇去北京领奖需要隔离。怕爱心厨房无人照顾,老万夫妇放弃了去北京,转而在江西本地以录制的方式领奖。
“没逛过北京呢,本来这次票都买好了。”万佐成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虽然没能去北京逛逛看看,但心里不觉得遗憾,因为爱心厨房一天都不能关门。“我们不能走,因为病人在这里。”
一元钱的厨房
“不能走”的老万夫妇,已经为爱心厨房驻守了18年。
2003年,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开设一个早点摊。一天早上刚收了摊子,一对夫妇带着患病的孩子,想要炉灶给孩子做顿饭。老万夫妻俩就告诉这对夫妻,“别说一顿,天天过来都行。”
没过多久,肿瘤医院附近有个地方可以炒菜的事情传开了。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常去做饭的病人家属不好意思,找到老万夫妇说要付钱,哪怕是一点煤炭、调料费,因为就算是自己在家做饭,也是需要花钱的。爱心厨房提供炉具、水和各种调料,肿瘤医院患者的家属自己带着菜来炒,万佐成就定了炒一个菜收5角钱,这个价格一直到了2016年。直到后来因为煤球等价格上涨,炒一道素菜价格变为1元钱,一道荤菜2元钱。
“炉子、锅碗瓢盆我们都提供,买的这些调料都是大品牌的,可以随便用,但是得自己带着油和菜。因为一桶油就要一百多,这个费用我们负担不起。”万佐成估计,每年有1万多人到这里做饭。现在每天都要用掉100多个蜂窝煤,水费也要20多元。为了节省开支,目前只能使用蜂窝煤,还用不起天然气。因为炒菜的油烟气多少也会影响到周围,但为了最小程度影响周边住户,老万夫妇把三层的靠厨房的房间都租了下来,一楼供病人及家属炒菜,二楼自己做炸油条生意,三楼供困难病人免费居住。
从2003年至今,这里几乎每天都有200人左右过来做饭。由于肿瘤医院接收的大多数都是癌症中晚期患者,老万打理的一元厨房也被称作“抗癌厨房”。对于抗癌的患者来说,一份来自家人掌勺的熟悉味道,也许就是一份对抗病魔的力量源泉。
新的一年,一切照旧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爱心厨房来说,除了爱心,钱是能够维持的最重要因素。
“光靠我们肯定不行,撑不下去的,现在有不少爱心人士也过来帮我们。”万佐成说,现在爱心厨房出名了,尤其是夫妻俩得了“感动中国”的人物奖后,政府解决了一部分的房租,很多爱心企业也送来油盐酱醋等物资,如今,爱心厨房基本能够做到收支平衡。
“挣钱是不太可能,现在物价都在涨。”虽然运营不易,但在爱心厨房,老万夫妇却总忍不住心软免费。因为春节期间医院附近的餐馆基本上都会关闭,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八,爱心炒菜炖汤全免费,而且24小时不打烊。不仅如此,遇到一些家庭情况困难的患者和家属,夫妻俩不仅不收费,还总会在粥饭上帮衬,“有些家庭差的人过来,不舍得炒菜,来了就炒一个素菜,把钱都省下来看病救命了。我们能问他要钱吗?”万佐成说,“我们就把好心人给的一些物资,给他们用。”
好在,长年累月的付出,如今有了效果,也见了回报。这份回报不仅仅是指荣誉,更是指社会对于抗癌群体的关注。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除了老万夫妻的爱心厨房外,还多了好几个爱心厨房。炒菜价格虽然比老万夫妻的厨房贵,但毕竟给患者家属多了一些做饭的选择,减轻了排队等待的压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投入到帮助的队伍里。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一起帮忙才能渡过难关。”万佐成说,新的一年,他们没有任何的新计划,“就一切照旧,只要我们干得动,爱心厨房就一直开着。现在这么多年大家已经处出感情了,我们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我们。”
感动中国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观后感【3】
在南昌,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有一条两米多宽的小巷,每天一到饭点,这里就热闹起来,巷子的露天厨房里,挤满了炒菜煲汤的病人家属。一日三餐,炉火熊熊,旧的人走,新的人来,这间专门为癌症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一年四季,烟火不息。
“吃饭也是大事”
年过六旬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是“抗癌厨房”的经营者。1993年,夫妻俩在肿瘤医院附近开饭馆,后来因为道路扩建,馆子被拆,他们就搬到巷子里,摆早点摊卖油条。勤劳人家,小本生意,夫妻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两人的生活轨迹。
2003年的一天上午,一位母亲找到了万佐成的油条摊,想借炉灶给患骨癌的孩子做顿饭。“孩子还小,已经截肢了,就想吃妈妈做的菜。我当时听了好心酸。”万佐成把炉灶让了出来,他还告诉这位母亲,以后可以天天来炒菜,并以“是多余的火”而拒绝收钱。
没过多久,一传十,十传百,小巷里这炉“多余的火”,在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越传越开。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炉子不够用了,六个炉子排队,到吃饭的时候要排到好晚,我就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
在万佐成看来,生死是大事,吃饭也是。“来肿瘤医院的人,基本都是外地人,他们天天在这治病,需要改善一日三餐。我没有大钱,别的忙帮不上,但吃饭问题,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如今的巷子里,30多个小煤炉排在两边,多的时候,几十个人同时洗菜做饭。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做的菜五花八门,但每一道,都是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
“能帮助别人就很快乐”
2月17日,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但因为担心厨房无人看管,影响病人吃饭,夫妻俩并未出席颁奖盛典。“厨房有火和高压锅,不能出安全问题。而且这些火在哪里全在我脑袋里,一天都不能关。”万佐成说。
十几年来,夫妻俩一直全年无休地守着这方天地。每天早上4点,万佐成准时起床,用木柴给煤炉生火,厨房准备就绪时已近上午9点。短暂休息后,病人家属便会陆续提着菜来做饭。
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28岁的宜春小伙刘健辞掉了在杭州的工作,回到南昌。“外面的饭不仅贵而且比较油腻,我爸吃不惯。”因为吃饭的问题,刘健一度十分为难。“之前控制不好火候,现在好多了,其他家属和万大伯也会帮我。”刘健说,在来到“抗癌厨房”之前,他从未给父亲做过饭。“我爸现在心态很好,他还夸我做的饭好吃。”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明白病人家属的难处,病人家属也理解他们。刚开始,大家来炒菜是免费的,“后来家属们提起‘老板这样搞,我们也不好意思,是不是可以收点费’。”万佐成说,为维持基本的水煤开支,也为了让病人家属安心,他们开始收取较少费用。炒菜一块钱、炖汤两块五、米饭一盒一块钱。“我们不图赚钱,能帮到人家,人家也很感谢我们,就很快乐。”熊庚香说。
“做到做不动为止”
老两口记不全所有人的名字,但每一个来过“抗癌厨房”的人都记住了他们。“有个病人四五十岁,病情到了晚期的时候要回家去,他在回去之前一定要来我们这里坐一下,谢谢我给他的帮助关心。当时我们都哭了,后来才知道,他回到家里就走了。”这个患者让夫妻俩印象深刻,也更坚定了他们要一直做下去的决心。
为了让病人按时吃上饭,老两口每天都是等做饭的家属全部离开后,才顾得上自己吃饭。大多时候,下午3点多才能吃上中午饭,晚饭则更晚,9点多钟是常态。“我们两人没什么开支,老头不喝酒不抽烟,每天简简单单吃个饭,一天二三十块钱就够了。”熊庚香说现在的日子很充实,他们愿意和大家聚在一起。谈起丈夫,她满脸骄傲:“炉子他自己会搞,好会做事的,很聪明。”对于妻子,万佐成充满了愧疚:“我没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她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跟着我在这里干这个事,很辛苦。”
2019年下半年,老两口关掉了经营十几年的油条摊,但没有关掉“抗癌厨房”,也没有回到子女身边颐养天年。“改善伙食也好,聊天倾诉也罢,只要能让大家生活好一点,我觉得就值了。”万佐成说,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做到做不动为止。
如今,政府已经拨款为他们装修了厨房并补贴房租,平时也有义工会过来帮忙。很多病人家属离开时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到家里做客。被油烟熏得发黄的一面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匆匆来去,有的人走了没再回来,有的人隔一段时间还会相见。小巷的烟火里,五味人生仍在继续。
感动中国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观后感【4】
《感动中国》对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是:“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万佐成和熊庚香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十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两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
即便是春节期间,这里也不打烊。今年大年三十,这条小巷和平时一样挤满了癌症患者和家属,这个已经开了18年的爱心厨房,今年还为患者和家属准备了免费的年夜饭。
万佐成夫妇的初心十分简单:“能让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
感动中国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观后感【5】
颁奖词: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事迹: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对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妇。他们年过六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从2003年起,这里也是一间共享“抗癌厨房”。
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二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每年过年期间,厨房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