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八篇
作文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分数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高考语文试卷成绩的好坏,而写好作文的要求之一就是素材的积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1
当你总思考着还有更重要的事在远方等待时,你会如何处理自己已经努力做的认为重要的事?
答案往往是一片迷茫以及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唏嘘和质疑。
“更”字的频繁出现,正体现出你内心的慌乱和不坚定。
所以,很多时候不妨再想想,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真的重要吗?而那些更重要的事因何而来?
因为责任?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将其归入“重要”的事?之所以如此,其实是由于我们自身人格的缺失而造成心灵道德的不健全,从而觉得这些事是等着我们去做的更重要的事。这里的“更”字,是借口,是拖延,是缺失和推卸。
或因为贪心?这似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生活的紊乱以及对正在付出的努力的消费。人总是想着有更大成效的更重要的事,无限地缩小自己正努力做的事情的价值和重要性。于是“自己认为重要”被无情地抛弃,换来的却是一事无成。这里的“更”字,是不满足,是不专注,是盲目的期待。
再有,因为他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一种不约而同的关于成功的价值观,似乎注定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覆上他人的影子。自己认为重要的不重要,父母长辈教导的才是更重要的事。这样会让我们在不自觉中慢慢忘了自己认为重要而付出过努力的事,却在别人理想的生活道路上走向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这里的“更”字,是独立人格的逐渐缺失,是对他人观念的盲目服从。
人应该首先把握好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有取舍,有分辨,有自己内心简单的愿望。在确定之后就要倾尽全力去做,不要被自己的担心和他人的言辞所牵绊,也不要把自己本就应做的推向远方。
李安能拍出《少年派》,是因为做出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事;詹姆斯·卡梅隆能在导演的身份之外多次下潜深海,是因为他清楚什么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并为之付诸努力……
他们从不等待更重要的事出现,也从不在自己努力的时候想着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
重要与否,只关乎自己的内心。只有面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我们才会倾尽全力,而所谓更重要的事,往往不重要,甚至不应该存在。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2
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度和地域的音调。欧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陆的、日本的,等等。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出判断还不是太难的。
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缘,不仅曲调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离不开特定乐器作为载体。因此,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音乐具有历史渊缘,人们首先都适应和接受本国和本民族普遍认同的音乐形式和音调,音乐家一般都在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升和光大的问题。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以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才有资格成为世界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东西所构成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无法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
音乐也是这样。当我们阅尽琳琅满目的世界寻找归去的路,不由自主还是想起蕴藏在国乐中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这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这个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国味”才能站得住。西洋乐器固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接受度剧增,但在中国至少在魂上还有着自己的坚持。交响曲我们有《北京喜讯到边寨》、钢琴曲我们有《黄河》、小提琴我们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它们在形式上已突破了传统国乐,因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中国的呢?关键是其“体”还是我们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喜爱,这是共性。但因国家民族及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各异,音乐也就有了各自特点的多样性,这体现了个性。共性即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正是为了在音乐上促进这个世界的和谐并向着大同迈进。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3
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
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
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
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
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
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
中国味是……
……
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4
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度和地域的音调。欧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陆的、日本的,等等。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出判断还不是太难的。
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缘,不仅曲调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离不开特定乐器作为载体。因此,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音乐具有历史渊缘,人们首先都适应和接受本国和本民族普遍认同的音乐形式和音调,音乐家一般都在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升和光大的问题。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以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才有资格成为世界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东西所构成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无法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
音乐也是这样。当我们阅尽琳琅满目的世界寻找归去的路,不由自主还是想起蕴藏在国乐中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这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这个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国味”才能站得住。西洋乐器固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接受度剧增,但在中国至少在魂上还有着自己的坚持。交响曲我们有《北京喜讯到边寨》、钢琴曲我们有《黄河》、小提琴我们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它们在形式上已突破了传统国乐,因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中国的呢?关键是其“体”还是我们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喜爱,这是共性。但因国家民族及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各异,音乐也就有了各自特点的多样性,这体现了个性。共性即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正是为了在音乐上促进这个世界的和谐并向着大同迈进。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5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心底里,偶尔会涌动起这样的歌声来,沙哑、愤怒、狂放。而我的身体却依旧拘束于繁琐日常事务中,只将“怒放”的声音化为轻言细语,与身边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几句细柔的歌词。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将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发时,我们常常轻狂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轻舞飞扬,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领略最多最美的风景;待到行至中途,几乎无可避免,要经历各种顿挫,从理想的破灭到情爱友谊的背叛,或是亲人的离别、同行者的分道,终有一日,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是置身于荒蛮无边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难以辨清哪里才是该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时已背负重重压力、种种责任,疲惫不堪,却已欲退而不能。
这样的时候,该怎么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种消极逃避。逃不掉的人们,有时会任由迷惘与焦虑的情绪蔓延侵袭,甚至不堪重负,宁愿身体的自戕换取精神的自由解脱。于是,我们的时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症与自杀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之中。”米兰·昆德拉则提醒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轻”。如此想来,每一个人原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者”。束缚我们的,或是名与利,或是理想与责任。是在枷锁中日渐僵化,还是保有灵魂的快乐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炼和选择。
我认识一位罕见病患儿的妈妈。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绝望过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脸,因为生活已化为一件件具体繁忙的事务,不幸与艰难见得多了,让她更懂得珍惜那一点一滴的收获与快乐。
人生行旅该有很多风景。如果其间有漫漫长路须在沙漠中穿行,一样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乐与放浪形骸的自在。不必汲汲追问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负担与束缚而计较生命的自由与不自由。惟其身经沙漠,才懂得与人相处,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贵;惟其受困枷锁,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6
大浪淘沙现真金
事物本身都附有其独特的价值,然而,并不是所有事物的价值都能立即显现,很多时候,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
我认为,事物历经时间沉淀的过程实际上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时间如无情的浪花,一遍又一遍地卷起沉重的泥沙,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卷浪涛中,将水底的泥沙揉搓、翻滚、洗净,而那些被裹挟在未能放出光芒的泥沙中的真金便渐渐露出了真面目,一经出世,便赞誉声一片。这并不是说难以计数的泥沙不具有价值,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经过不断地对比筛选,最有价值的物品方能被显现出来,并长久留存。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有些事物一出世便能被认识和利用。这些事物是幸运的,它们也许正好赶上了时代的浪潮,成为人们触手可及、急需要用的东西。可是,我们要认识到,时代的浪潮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岁月的巨浪翻滚、一浪高过一浪中,那些曾大放光芒的事物也许便会被卷进了泥沙,被磨灭了光芒,成为烘托他物的绿叶。因此,唯有散发着历久不变的气息,成为亘古长存的时间记忆,方能被人们认识到其高贵的价值,与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虽然时间无情,但我们有心,总会思考,如何让自己在大浪淘沙中长存?
于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中,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紧赶慢赶地试图搭上这艘急速行驶的巨轮,而是修炼内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自1987年入厂以来,几十年中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能否达到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他因此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还有获得“文物医生”美誉的“故宫男神”王津,十六岁在故宫修钟表,三十九年没换过工作,没搬过家,心无旁骛地苦练修复文物的内功,完好地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外游客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其价值之所在。因此,我们青年应如他们一样,在岗位上修炼内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大浪淘沙中,现出真金,进而在大浪淘沙中长存。
内容:论点显豁,论证充分。起笔即契合材料,引出本文所确立的中心论点,三言两语,直奔主题,切中肯綮,避免了兜圈子的情况发生。这样的写法,是阅卷人最希望看到的体例之一—有利于短时间里准确知晓文章的观点之所在。同时,本文采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与获得“文物医生”美誉的“故宫男神”王津的事例,素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增强了说服力。
表达;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考生在论述事物通过时间沉淀人们才能认识其价值之后,以“当然”引出有些事物不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而具有即时性呈现价值的特点,又用问句领起后文如何在大浪淘沙中长存的内容论证,行文层次井然,上下贯通。
特征;布局合理,说理清晰。全文结构严谨,开篇先总说,亮明观点,继之,主体部分进行具体论证,思维缜密,阐释的道理深入浅出,水到渠成。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7
君子之德,其道中庸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修行,那么大致能分为三个阶段:需要,被需要,最后是两者的平衡——即中庸之道。
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向父母、向身边的人、向整个世界索取。人之初始,生命十分稚嫩,性本善,如一片洁净无墨的白纸,要发育、要成长,我们需要向父母索取衣服、食物;需要身边的人给我们友情、陪伴、关心爱护;需要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修行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但只要一直走,就能越走越光明,越走越敞亮。
在成长中我们渐渐有了意识,有了思想,我们有了要付出的欲望。有人说:“在那个年龄,你的心里身体里都是爱,爱浑身满心乱窜。”我们想要付出、渴望被需要的情感仿佛已经快要溢出来了,但这些付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盲目的。我们不去考虑,或者说因为年轻根本来不及考虑对方到底是否需要这些无谓的付出,一门心思只想把自己觉得最好的送出去。如同一只宠物猫,在家里抓住一只鸡雏,满心欢喜地叼着半死不活的小鸡去主人那里邀功。看似只是宠物的荒唐行径,但其实也影射着我们新新人类的一些行为。我们将自己不合适的行为,贴上“被需要”的标签,实则只为了满足个人自私的情感。
真正做到智慧地“被需要”,是平衡好自身满足感与他人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德——中庸。一味索取,是自私;一味付出,或许也是自私:不顾别人需求只满足了自己。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实在很微妙。“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真正把被需要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身的满足和优质的付出相统一。所以这种付出应当是无半点私心杂念的、利他利公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就如同碰上一个极度口渴的人,视而不见是过错,花重金请他吃一桌大鱼大肉也是不妥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送上一杯清凉的白开水。
我所说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讨论的只是我们在不谙世事时,向世界索取和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东西到底是好是坏。有趣的是这两个理论都肯定了“需要”与“被需要”这个概念,可见将其定义为人性本质不过分。而无论是一开始的需要,到盲目地渴望被需要,到后来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平衡,脱掉这几层外壳,本质上来说我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浅层或深层的满足感。与此同时,我们也正是从需要与被需要中,懂得了平衡,也慢慢学会了向无私高尚的人生顶峰靠近。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8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大海拥有涓涓细流的汇聚才显得汹涌澎湃,梅花经历霜雪的苦寒才能香气扑鼻,千里马得到伯乐赏识才能物尽其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不管结局怎样,都应遵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原则,这样方能浅笑安然。
被需要的心态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刚毅。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而未得展露锋芒。便纵有千种谋略,万般才情,更与何人说?他一直渴望被他人所需要,终在公元前257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一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从此声威大震。因为渴望“被需要”,他敢于自荐,从而才有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毛遂因为渴望“被需要”的心态成就了自己,在历史的洪流中奔腾、翻滚着。
被需要的心态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眼明心清。身为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头戴峨冠,身佩长剑,一身浩然正气。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道下,没有被当时的楚国所需要,他这股清流荡涤不了朝中的腐朽之气。君主不贤,小人当道,屡遭流放排挤,乃赋《离骚》。他渴望被君王所需要,为国家和人民呕心沥血,纵然九死,也在所不辞。可是这些始终都如梦如幻,只能是他心中美好的理想与远帆,一切都是那么遥不可及。万念俱灰的他漂泊无依地来到汨罗江边,选择了以死明志,心之所向,九死不悔!宁愿长睡江底,也不愿自己高尚的品格被玷污。
被需要的心态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潇洒从容。奉旨填词的柳七,曾渴望被君王需要,渴望榜上有名,渴望高中状元。可是世道如此不公,满腹才情终究化为一纸空谈,他没有被君王需要,但这并没有使他颓废不振,他依然从容面对,奉旨填词,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青楼巷陌,花间月影,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放开自己,去接受容纳已有的一切,享受现在,又何须自寻烦恼,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此,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的词被歌妓们吟唱着,千载之后,读不尽的仍是他满满的才情和飞扬的文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对情人的需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贤才的需要。无论我们能不能被他人所需要,都应从容面对,以旷达的心胸去容纳一切,不因被不被需要而或喜或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