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

李金0分享

历史学,这就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

1.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法等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5.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6.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瓜分中国

7、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8.中国近代史清朝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腐朽。

9.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0.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11.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12.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没有依靠和充分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维新派手中无实权,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13、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14.辛亥革命的目的——_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5、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16.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黑暗政治的必然结果。

17.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8.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的新一代军人。

19、黄埔军校的办学目的——创建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

20.北伐战争的目的——_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长征的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2.长征胜利的原因——以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

2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

24.东北三省沦陷的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5.西安事变的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26.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7.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的借口——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

28.中国共产党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

29.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

30.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31.中国共产党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为了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因为人民解放战争是一场顺应了抗战后和平与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民意的战争。

33.渡江战役的目标——歼灭一切_,解放全国人民

34.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___为指导。

35.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威望的日益上升。

36.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7.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8.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9.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40.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1.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目的——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42.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土地改革后,农民、手工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3.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4.1958年“左”的思想泛滥的原因——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5.文化_发动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__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

46.__发动文化_的目的——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7.“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原因——为了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48.“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出发点——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归纳

一、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臵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历史初中知识点最新梳理

一、填空题: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年约为170万年,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根据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米的国家。。

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

4、公元前21世纪禹 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又称殷商。

5、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司母戊大方鼎是当时最大的青铜器。

6、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孙子兵法》。

7、战国七雄(略)。

8、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儒—孟子、法—韩非子的思想)

9、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10、屈原的《离骚》是一篇抒情长诗,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叫“楚辞”。

11、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长城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还开凿了灵渠

1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接着,开始了刘邦、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

13、公元前202年,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西汉炼铁开始使用的新燃料煤。

14、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15、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西汉派张骞、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16、司马迁的《记史》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名言。

17、举世闻明的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8、200年,曹操击败袁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合火攻曹军,大获全胜,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

19、三国鼎立:魏国-曹操;221年,刘备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20、南北朝所凿的敦煌、云冈和龙门 石窟是我国的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世界所瞩目。

21、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2、两汉时期的生产工具——犁、耧车、水排。

23、北魏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24、在西汉早期人们已经使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5、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2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由于文字写在甲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

27、春秋战国的名医扁鹊创建“四诊断法”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东汉后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华佗创制的麻药“麻沸散”。

28、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二、问答题:

1、秦国的商鞅变法:

答:内容: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

意义: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3、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力,其进步又在哪儿?

答:好处:统一文字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统一货币,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解决了携带、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解决了交通的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进步:(1)、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3)、有利于加强军事的力量。(4)、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4、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对汉武帝的评价):

答:(1)、民族政策:北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河西屯边,西南开边,东北拓展,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六朝时期南方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原因:

答:(1)、南方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大规模的南迁,一方面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另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长期开发。

6、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交流

对经济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答: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再举例)

7、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举出我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之气的事例?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这种浩然正气?

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举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抗金。

当今社会,仍有很多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利诱,成为腐朽分子。社会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素材,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个人应加强做人准则、品行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气蔚然成风。

8、百家争鸣:

思想家

代表

代表作

主张

儒家

孔子

《诗》、《书》、《春秋》

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他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对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孟子

《孟子》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

9、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答: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步骤,虽然是千篇一律的建议,但是要真正完成,还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里要讲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另外,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进行解疑。上课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听讲时还应学会记录一些重点内容,将这些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如重复多次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用记忆来获取历史知识时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众所周知,想要把知识记在脑中,记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理解和运用,所以要学会把握记忆方法。在学习历史,可以先去理解课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然后再去背诵其接下来的人物、概念、过程和时间等。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时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整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

从初一到初三的历史知识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记住这些历史知识呢?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为了突破记忆难关,首先我们要反复记忆,持之以恒。人的记忆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学习后出现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了避免遗忘,我们要不断变换角度,进行思考性的记忆。然后学会归纳比较,总结分析,加强对所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最后提纲挈领,把握全局,即清晰地把握课本内容的连接、线索和事件范围,从宏观上把握课本内容。

为了验证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适当地进行练习,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冗长的,唯有将它作为自己的一种阅读兴趣,带着目的去阅读和记忆,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中考历史成绩该如何提升

要会看书

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善于归纳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86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