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
如果一片地方全都是山,连绵不断的,这种地方叫山区;如果一片地方全都海拔特别高,超过1千米或者更高,那这个地方叫高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气和温室气体
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1%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大气分层: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产生效应
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一种热辐射)的能力。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在分子中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分子也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μ来表示。
而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则拥有偶极矩的分子就是红外活性的;而Δ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的,则是非红外活性的。也就是说,温室气体是拥有偶极矩的红外活性分子,所以才拥有吸收红外线,保存红外热能的能力。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₂)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₃),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大自然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1风的形成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分子(约占21%)、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2台风风眼中没有风
台风是范围很大的一团旋转的空气,中心气压很低,四周围的空气绕着它的中心以反时针方向快速地旋转。低层空气边旋转边向低压中心流动,空气流动速度越快,风速也越大。
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通常称为台风眼。由于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得太厉害,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入到台风的中心区内,因此台风眼区就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的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
台风根据强度大小划分
1台风划分
在我国,台风根据强度大小划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划分依据标准是底层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中心相对比较大的平均风力的大小。超强台风的相对比较大的风速大于等于16级,风速数值为大于等于51米每秒。这种风力主要在海上海浪为超过14米或以上的巨浪。能见度比较低的情况。
2台风强度等级
从大到小划分: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
具体风力强度如下:
热带低压——中心附近风力可达6~7级,或阵风7级以上。
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8~9级,或阵风9级并可能持续。
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中心附近风力为12~13级,或阵风13级并可能持续。
强台风——中心附近风力为14~15级,或阵风15级并可能持续。
超强台风——中心附近风力为16级或以上,或阵风17级并可能持续。
3台风简介
台风(属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为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力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千米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近义字台风)。“台风”与“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以上就是一些台风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相关文章:
★ 天文地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