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背景知识最新
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为饮食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湘菜背景知识最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追溯湘菜的历史
湖南古称“南蛮”,战国时期的居民主要是楚人和越人。迄今为止在湖南省
境内,已发现3000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尤其以洞庭湖平原地区和湘江河谷地带的分布最广。在出土的文物中又以饮食器皿最为多见,由此可知湖南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当时的饮食已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很多特点,一直沿袭到两汉。自成体系的湖南菜简称湘菜,从它形成以来,就以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声播海内外,成为中国烹饪中充满勃勃生气的组成部分,凝铸华夏饮食文化的精华。
从《楚辞·招魂》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湖南一带,食物的主要来源有
大米、小米、黄梁,以及野鸭、野生的大雁、天鹅和甲鱼、乌龟等,烹调技艺有烧、烤、煎、蒸、炖、煮、醋烹、卤、酱10种之多,形成酸、苦、咸、甜诸味,更以酸、苦味成为其独具的地方特色。《楚辞释》中云:“大苦,豉也”,就是指两千年来湖南民间的调味品豆豉,浏阳出产的豆豉至今仍然闻名全国。
到了汉代以后,湘菜的地方风格更加突出。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简·食单》中,对当时的饮食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其中的精美菜肴有近100种,仅“内羹”一项,就有5大类24种之多,另还有72种食物,比如鱼肤、牛腰、鹿骈、濯鸡等。而这时湘菜的烹调方法,也发展到16种之多,增加了羹、炙、熬、熘、胎、脯、腊、炮、醢等。还记录了佐料,主要有盐、酱、糖、豉、曲、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而独具特色的酸味菜也增加了很多,在《食单》中记录的酢莱和酸羹就多达10种。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稳定的成熟期,饮食文化在形式上更加刻
意求新,湘菜文化也不例外,确立了浓、香、淡的风格。形式上以完整保存原料的自然形态为风尚,还赋予各种内涵说道。比如以鸡代“凤”、以鹿寓“禄”、以羊为“祥”,龟鹤则象征着长寿。一条鱼象征着连年有“余”,若用桂花鱼,还含有“富贵”的意思。那时湘菜的菜单就已经开始按照生日、婚丧、升迁等进行不同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湖南地处亚热带,湿润多雨。自从明朝末年,辣椒由南美移植到中国后,湖商人嗜辣也渐渐出名。湖南的土壤非常适宜辣椒的生长,而且辣椒具有驱寒、祛风湿的功效,还能促进唾液分泌,增进人的食欲,所以在湖南喜食辣味食品的人逐渐增多,辣味菜也就成为湘菜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主要部分。
怀化洪江血粑鸭
原料:
仔鸭1只(约1000克),糯米100克,姜20克,鲜红椒20克,香葱20克。
调料:
色拉油150克,盐5克,味精1.5克,清汤200克,甜酱8克。
做法:
1、糯米用温水泡1小时,洗净沥干水,装入蒸碗内。
2、将鸭宰杀,把鸭血滗入糯米碗内;鸭子去毛,除去内脏后洗净 (内脏洗净后留用),斩断鸭子的头、脚,除去鸭颈和脊骨,将鸭肉剁成1.5厘米宽、4厘米长的块
3、鲜红椒切斜刀片,待用。
4、将加入鸭血的糯米拌匀,上笼大火蒸15分钟至熟,取出晾凉后切片,下入七成热油锅内小火浸炸至酥捞出,再下鸭头、脚,炸至鸭脚起泡捞出。
5、锅加底油烧至五成热,再下入鸭块、肝、胗,炒至去掉水分,再加姜片煸炒5秒,放味精,加入甜酱,炒至色泽红润时加入清汤、盐、鸭头、脚,中火焖20分钟至肉酥汁浓时,下鲜红椒、炸好的鸭血粑翻炒几下,随即加葱稍炒几下,出锅装盘即成。
常德肥肠
原料:
聪厨原味肥肠两包400克,草菇、香菇各50克,鲜笋150克,姜、葱、蒜、泡椒各少许。
调料:
盐、味精、鸡精、料酒、胡椒粉、白汤各适量。
做法:
1、草菇、香菇一分为二;鲜笋切棱形,洗净待用。
2、姜、蒜切片;葱、泡椒切成“马耳朵”形,待用。
3、肥肠洗净上笼,蒸至8成熟取出,切成4厘米大小的块,待用。
4、炒锅置火上,下油加热,放姜蒜片、葱、泡椒、肥汤炒香,掺白汤,放盐、味精、鸡精、料酒、胡椒粉烧沸,去尽浮沫,倒入容器内即可。
知识最新相关文章:
★ 百科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