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李金1163分享

历史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也需要讲方式方法。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历史重要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2022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爆发: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作用: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度,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明治维新

1868年起,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军队,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戊戌变法

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救治美国经济。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3.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但是,改革的重心仍放在军事及重工业方面。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5.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效果不佳,1988年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中考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

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

6.近代史上,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787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

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

2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单项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认真审题是关键,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辨析改错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理清题意,准确判断首先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主旨,然后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判断,找准错误之处。

◆改正错误,规范答题针对史实叙述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方面的错误,作出相应改正或用具体史实来说明错误的原因。在改正错误时,不能直接在原题上用笔勾画,应按照试题的要求规范作答。

◆检验改正,防止误辨对错误的改正要还原到试题的句子或段落中,检验修改是否正确。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解了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注意:一般来说,定位词前都会有关键的限定词,提供答题的信息。

答案来源不清: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答案表述不准: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思路答题内容不明: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表述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1、概括:(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2、分析:(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3、比较:(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说明:(原因、内容、影响、特点)

5、评析:(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6、列举:(列举、举出、哪些<史实>)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公式

三、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的表述

1、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

2、原因、条件、目的

3、内容、表现、特点

4、影响、作用、经验、教训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2022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与复习提纲2022

2023年中考历史必背考点总结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中考历史知识点

2022年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最新

    47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