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药心理误区有哪些

金凤1871分享

有些老人在用药的时候会有一些固定的思维或者是错误的心理误区,那么老年人对治疗用药存在哪些心理误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人用药心理误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人用药心理误区有哪些

老人用药心理误区

点名要药

当前,各种药品广告很多,不少广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讲药物治病的效果,不谈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老年人,过分相信广告宣传,认为这些药对自己的身体有益,于是便点名要药,或自己到药店买药自服。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剂量不易把握不说,有时还可能用反了药,比如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用错了药,结果会适得其反。

不按医嘱服药

有些老年人是老病号,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病情比较了解,于是就经常不按医嘱用药或病情稍好就停药。例如:有些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刚达到正常后就减药或停药,而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则应终身服药,随意停药易引起病情恶化或加快病情进展。临床上很多药物是不能随便减量或突然停服的。再如,有些人咳嗽较重,便把一瓶咳嗽糖浆一天服完,这样做轻则会引起不良反应,重则可致突然死亡;有些患感染性疾病的老人用了抗生素后病情刚刚缓解,就把药停了,结果不是造成病情复发就是产生耐药性。

不按时服药

要想使机体对药物能较快而完全地吸收,并达到适当的血药浓度及最佳治疗效果,应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恒定剂量,即强调服药的时间性。实际上,进餐前后服药对药物的吸收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降压药一般应在晨间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品应在饭后或饭中服用,降血脂药宜在睡前服用。而有些老年人不遵守这些用药规律,随意性较大,这样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仿效用药

有些老年患者一听到别人说哪种药好,自己就要用。殊不知,症状相似的病的种类很多,比如同是偏瘫患者,有的是由脑出血引起的,也有的是由脑缺血(血栓或栓塞)引起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有一个轻重缓急及病程长短的问题。再说,人与人还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是不尽一致的,某种药在别人身上效果好,在自己身上却不一定管用。例如,同是冠心病患者,有的用通心络好,有的用丹参滴丸好,而有的则用地奥心血康好,要因人而异。

老人不良用药习惯的危害

1、四五种药一起吃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服药的种类也不少。但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大。因此,开药时一定要问清医生,容易“打架”的药最好在服用时间上尽量间隔开。

2、偏听偏信

许多老年人患病初期,都抱有希望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内达不到预期疗效,便更换医院、更换药品,或者偏听偏信,根据别人用药经验进行治疗,甚至听信小广告的虚假宣传,滥用“祖传秘方”“灵丹妙药”。殊不知,很多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有根据医嘱坚持用药,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能尽量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3、乱用补药

老百姓一种比较普遍的偏见,认为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品再怎么吃都对身体有好处。可实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明确的虚证才需要服用相应的补品。但也不宜久服,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腹泻、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性欲亢奋、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4、不遵医嘱

主要有两种情况:超量服药和减量服药。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药剂量,以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结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另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药,结果却耽误了治疗。

5、停药不问医生

患多种疾病时,老人可能要看多达3~4位医生。不同科室医生会根据专科治疗需要,考虑是否用药。患者应告知医生正在用的药,以免影响判断。必要时需要多科室医生同意,才能停换药。

6、用药也跟风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也是不同,有些老人发现自己用某种药效果不好,但其他人用效果却很好,这多是因为病情有差异,以及体质不同造成的。用药应遵医嘱,不能看到其他人用着效果好,就随意换药。

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1.药物是治疗老年疾病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治疗上要做到正确、安全和有效,以达药物疗效最大而毒副反应最小之目的。

对老年人用药标准应严格掌握适应性,由主管医师根据病情作出决定,做到对症下药,对病下药,切不可药石乱投。

有些病症偶尔一时性出现,医生认为可用或不必用药物治疗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切忌道听途说,轻信广告宣传,自作主张,滥用新药。即使亲友推荐,也要从实际出发,弄清楚各自的病情和特点,同医生慎重研究和仔细咨询后再酌情取舍。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比青壮年高,新药的科学资料和临床经验尚不丰富的情况下,更不宜贸然应用。

2.服药种类尽量简化

老年人同时可患多系统疾病,出现多种症状,常多科就诊,几种药同时应用,药物之间会发生相互协同和拮抗作用,致使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发生率骤增。有人分析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为青壮年的1.5~2倍。

同时服五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6%,而同时服用六种甚至十多种药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增至81.4%。因此,老年人用药应尽量简化,在同一时间内由医生抓住主要疾病,兼顾次要疾病,精细选择,慎重使用,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能用一种药物有效时,就不必用两种药物。于万不可“多多益善”,结果事与愿违,增加不必要的不良后果。

3.用药原则应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

药物经口服后,经胃肠道分解和吸收,在血液内与血液蛋白结合后循环全身,到达靶细胞而产生药物效应。在分解、吸收、结合和运转过程中,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药物与血蛋白结合减少,加上血流量下降,血流速度缓慢,老年人常发生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肝的酶活性和肾的排泄能力都有下降,致使药物分解变慢,体内蓄积增加,易产生副作用。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宜从最小量开始。一般情况下,60~80岁的老年人用成人量的2/3~3/4,80岁以上则只用1/2,有肝肾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用量宜更小。鉴于老年人之间个体差异大,故强调用药剂量应个体化。有时要耐心调整,仔细监测,逐步找到最适宜的剂量。许多医院已具备测定血液药物浓度的设备,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做到疗效最佳和剂量适当,又能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如洋地黄在血内既有效又安全的浓度范围较小,剂量小则达不到预期药效,若增加剂量又容易出现洋地黄毒副反应,故测定洋地黄在血内的浓度,较容易找到安全和有效的用药剂量,在老年心脏病人的抢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4.严格遵照医嘱服药特别重要

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听力、视力减退,常听不懂或记不清医生对服药的嘱咐,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药物品种、服药次数和服药的剂量准确服药,而易发生忘服、误服、重复服或多服,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此种现象称为病人对服药顺应性差。最好将每天所服的药列出清单,将每次所服的药按早、中、晚分别装入袋中或用纸包好,以便按时服药。服药时由本人或家人核对,以免错服。每个装药水的瓶上或装药片或药丸的纸板上应用醒目的字标明用药方法和次数。让老年人真正做到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和按次数服药。

5.当病情好转或治愈后,应遵照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

多科就诊,几种药同时服用,一定要向各科的医生说明正在服药的详细状况,避免药名虽不同,但药理作用相似的几个品种同时服用。少数老年人用药容易而停药难,屡屡增加服药数量,而且用药时间过长,极易因疗程或剂量过大而造成不良反应或严重的后果。


老人用药心理误区有哪些相关文章:

关于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2022内科护士实习周记报告5篇

安全用药宣传标语有哪些

孩子青春期的心理误区有哪些

药学专业实习总结报告5篇

0-6岁儿童常见病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范本

冬季护理小知识有哪些

公共卫生工作计划大全5篇

校园禁毒广播稿范文

    43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