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1
商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比较说明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属性,却一不可;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商品经济意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的爱国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商品概念的教学建议:对于商品的概念,学生容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相混淆。对此,教师应该把握两点:
(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只有有了人的劳动才有价值,人们才会有了交换的尺度。
(二)、商品还必须是用于交换的。没有交换就不能进行比较,也无法体现出人的劳动的意义。对于这个概念教师可以用书上的图形来说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并说明原因。使学生能够将商品与其它各种物品、劳动产品相区别。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一)、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二)、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三、关于商品的价值。
(一)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二)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三)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四、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一)、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二)、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四)、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五)、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五、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六、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一)、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二)、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三)、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值。
七、教学重点、难点
(一)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的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以后教学的基础。对此,应该把握两点: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就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也有例外,但这不能否定商品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教师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可以利用书上的图,还可以以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区分出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及非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表格如下:
比较 | 商品 | 其他劳动产品 | 商品 | 其他非劳动产品 |
区别 | 1、 商品用于交换 2、 商品有价值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 1、 不用于交换 2、 没有价值 3、 劳动产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范畴 | 1、 商品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用于交换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 1、 不是劳动产品 2、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 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 |
联系 | 1、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2、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3、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主要讲清楚两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商品经济,而末期却出现了商品经济。
例如: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经过上面的分析学生不难理解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出现的条件。同时教师还要讲明,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
(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2、关于商品的价值。
(1)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2)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3)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4) 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①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②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 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 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③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 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 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 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 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 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 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 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 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 值。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2)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2)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3)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4)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5)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还可以以下面的简图进行说明:
教法建议
1、商品的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各种物品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商品或者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分辨出商品,然后将商品与劳动产品和物品进行比较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会议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这个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与自然经济相比较,得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4、使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疑问,列举各种商品,让学生明白人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商品,这依据的是商品的什么内在属性。
5、价值:通过事例分析两种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这种交换的本质是什么?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如:“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商品?废品或变质、卖不出去的是商品吗?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哪儿?没有价值的商品存在不存在?物美价廉是指的什么?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可以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总结二者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个问题可以针对某一件商品的生产,让学生对不同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调查,让学生明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8、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成反比例,以及与价值总量的关系
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学过程
提问:
1、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不是同时产生的?
2、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为什么不同?
3、商品经济的类型有几种?
上节课我们讲了商品的定义,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劳动产品,其次用于交换。那么成为商品后,世界上的商品成千上万,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属性,但是它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那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定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让学生看视频《商品的使用价值》)
通过这一段视频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种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举例略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到了:商品是包含在物品里面的。既然物品具有使用价值,那么作为物品一部分的商品当然具有使用价值,而作为商品却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耗费了大量的劳动,但是由于对人们没有用处,所以不会有人买它。这样,这种物品不可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例如:买粮食是为了吃,买衣服是为了穿,买花是为了观赏等,每一种商品都有一定的有用性,粮食能满足吃的这种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没有用,是没有人愿意交换的,不是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二者才需要交换。使用价值也不能比较大小,你不能说,是一根绣花针使用价值大,还是一列火车使用价值大,因为它们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用绣花针来运输,更不能用火车来绣花。
作为商品,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种需要,有特定性;而作为一个物品,它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粮食,我们买粮食是为了吃,而粮食用途是多方面的,既可食用,也可用作酿酒,还能制作工艺品,还能造纸,织布等用途。
2.商品使用价值所体现的关系
既然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思考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所赋予它的吗?
不是,如粮食,最初我们只认识到它能吃,那这时,是不是它就没有别的用途呢?
显然也不是。它的使用价值是生与俱来的,是由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组织结构等决定的。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能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属性与人的需要是一种物与人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如一件商品,你能观察到它的结构,物理性质,质量等内容。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除了商品以外,其它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与人有关的一些物品,也有使用价值,如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空气供人呼吸等等。
二、 商品的价值。
1、商品的价值(定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播放视频《商品的价值》)
这个定义可以分析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字眼,我们不能看到劳动,只能看到具体的劳动方式或劳动动作,所以价值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看不到,摸不着,那价值是怎样体现的呢?这就需要交换价值来表现。
⑴交换价值
是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例如: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这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15:1就是这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由于这两种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它们需要交换,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它们能够划等号的呢?这就是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还拿这个等式来说,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是很不一样的,这是有差别的人类劳动。但人类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不管差别有多大,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个等式说明,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劳动量是相当的。
⑵交换价值与价值有区别,但也有联系。
①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要根据价值的大小来决定,价值变了交换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抽象的,我们也可从等式中得到,表面看是两种商品在进行交换,实际上人与人在交换劳动。价值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本质属性。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自然物品,不凝结人类劳动,形不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在上面付出了劳动,但不用于交换,这个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没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特有的,而且是商品的本质。
三、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这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播放完视频后)下面请大家将视频上所讲的内容和书本结合起来,思考并讨论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讨论总结并回答)教师归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物品来说,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而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联系和区别这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1、区别
这些结论是我们从上面分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商品既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那么,它们还有着联系:
2、联系
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播放视频《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到既便宜而质量又好的商品。也就是说大家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高即“物美价廉”的商品。“物美”是人们对商品质量的期望,也就是希望商品能够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体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廉”是人们对商品价格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要低,这体现的是商品的价值。从人们的这种心态我们可以看出:
① 价值离不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A、 一件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不会成为商品。当然也没有价值。
B、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的,而使用价值是具体的,抽象的东西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
C、 使用价值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
举例:现在重视产品质量就是为了价值的顺利实现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砸冰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国家或企业也必须非常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质量。产品质量不好必然要影响企业的信誉和效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所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
② 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用于交换,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不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了价值说明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因为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既然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这就说明商品对人们有用,这样它就是一种商品。所以,有价值的东西说明它是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人们总是把商品看作一个二因素的东西,希望找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点。
如“物美价廉”“货真价实”这都是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的。
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刚才我们是从商品本身来谈商品的两个属性,看到商品应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也会看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经常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就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谁也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手中是怎样分离的呢?
学生回答略
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即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用钱来购买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即向商品生产者支付价值。商品交换一旦成功,二者就分离了
板书设计:
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三、 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2、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个别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例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2
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思想上懂得生命的可贵,行动上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能力目标:掌握应对紧急情况的基本方法,遇到危险时能够安全逃生。
3.知识目标: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尊重 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青少年漠视生命、不懂得尊重和珍爱生命的现状,我确定了教学重点:肯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另外,基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还未完全形成,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不能正确地判断和处理,所以我确定了教学难点:生命的价值、内涵,延伸生命的价值。
为了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思路是以一次生命旅行为主线,设置了三个环节:创生命之奇迹、因生命而精彩、为生命而震撼。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我选用了图片作为导入,顺利地切入主题:让生命之花绽放。
接下来,看残疾人图片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出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第一个要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即使在处于人生逆境时,也应坚定求生意志。"是不是求生意志坚定了,就一定能够生存下来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从活动中找到答案:在紧急情况下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求生知识。
为考查学生对自救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中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我简单设置了一个互动的求生知识小测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身边人的价值,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从学生的回答中还可以总结出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第二个要求:肯定生命 尊重生命。生命一旦失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意味着损失,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将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命,通过亲身体会感悟到每一个人都应肯定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即使在人生逆境时也应悦纳生命,生活才会因此而更加精彩和幸福。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何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呢?"通过问题式的过渡让学生有目的地来到了人生旅行的第三站:为生命而震撼。为了突破本堂课的这一难点,我引用了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杭州最美师傅吴斌案例,让学生合作探究三个小问题,从中总结出他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继而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该怎样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从而得出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第三个要求:延伸生命的价值。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延伸自己的生命价值?以此作为课堂的升华。
在知识点讲清讲透后,最后小结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每一个人都必须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才能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实现前后呼应的效果。并要求学生课后思考自己的生命箴言并装订成册,用于指导以后的人生。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理念是"目标----活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图片、时事引入、合作探究、典型人物分析、生活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好习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搜集、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3
第五课第一课时 课题:“播种友情”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能力: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识: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现象及危害。懂得同学友情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交往的方式。
二、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生活需要友情以及友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闭锁心理,积极寻找朋友,并能认识应交什么样的朋友。
三、教学方法
事例引导式,讨论式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预习问题设计
1、友情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如何?
2、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危害?
3、克服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办法有哪些?
4、我们在寻找友情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二)自主学习
1、你有朋友吗?最知心的朋友是谁?他(她)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帮助是什么?
2、谈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理解。
3、(1)你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交往?
(2)你和朋友交往中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合作学习新课标第一网
1、《中国青年报》曾就中学生在择友、交友方面做过专门调查。在你有知心朋友吗?这一栏的回答中,2500多名中学生,72%的同学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许多同学认为只有拥有朋友和友情的生活才是快乐的、美好的。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28%的回答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的同学,也并不是不想有朋友,而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个性缺陷和接触时间短等方面的缘故,暂时没有找到。
议一议:从以上的调查和这份材料来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教材p75页许娜的事例。讨论以下问题:
(1)你有和许娜类似的烦闷和苦恼吗?
(2)象许娜这样有什么危害?
(3)应怎样摆脱苦恼?
3、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该怎样做?
(1)当你的朋友或同学生病时,你
(2)当你的朋友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你
(3)当班级组织集体活动时,你
(4)当遇到烦心事时,你
(5)当同学邀请自己结伴去郊游时,你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2、能力目标
转变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目标
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会选择和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时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一、 重点难点: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最棒
1、(见教材p46页)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议一议:“我们”为什么会赢得胜利 ?
想一想: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
2、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3、读一读:(教材p50页材料)想一想:这份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
4、我们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
5、比一比 说一说(教材p50页)以上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己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它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好处?
6、你有那些不了良的学习习惯?如何纠正?
(二)合作交流
1、读一读,(
教材48页材料)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子,而要点金术呢?
2、出主意,想办法:(p48页)
想一想: 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儿?
请帮助两位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能力提升
古语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请结合自己学习的实践,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四)辨析
“再好的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五)反馈矫正
(六)本课知识点
(1)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要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
(4)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儿异。好的学习方法,应该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5)“书山有路勤为径”。再聪明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也都需要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能学有所成。学习不是应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积累。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踏踏实实付出汗水的人。
(6)勤学好问、专心致志、严格执行学习计划、认真思考、劳逸结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习更有条理。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很好地学习效果。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回让我们收益终身。
(七)谈收获
(八)课堂检测
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法?
2、你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你打算怎样改正?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5
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通过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创造个人成功的记录等方式来确立自尊自信。知道一些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能够初步较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自尊自信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个人较恰当的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保持个人自尊自信的正确方向,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自尊自信方面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其行动。因而本框教学内容是全课的重点。课文提出了培养自尊自信的三点途径,前两点是实际性的指导,第三点是方向性的指导。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将这些方法落实于行动。
教法建议
在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以后,重要的是“怎样做”。也就是如何将心理品质教育最终落到实处。自尊自信的培养可以说有多种途径,但最根本的则是如何认识自己突出的优势和长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找自己的“长”。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差生”,教师应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发动同学帮助其发现也许连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的优势和长处,培养其自尊自信良好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教师持一带支架的相框进入教室,把它放在讲台桌上,老师引导说明相框能站立在桌上是因为后边有支架。而每个人要想以自尊自信的良好形象自立于社会,也需要这样一个“支点”,即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
学生活动:找优点
① 以小组为单位
② 每组指定一名同学作为找优点的对象
③ 自我找优点与小组其他成员给其找优点同时进行
④ 教师提示:“优点”不光是指学习好,体育好、唱歌好、人缘好、模仿能力强、做饭好等都是优点。
⑤ 时间五分钟
⑥ 先由自己陈述所找优点,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陈述。
⑦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后,教师示意学生掌声鼓励。
(目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问:在赢得掌声的时候,你能说说是用哪些具体的方法找到自己优点的吗?
生答:要和别人相比较。当然,要选择好比较的对象,比如,踢足球的水平,我就得和同学比,不能和-比;全面挖掘自己优势,当然,也要认识不足,才能扬长避短。
师:此外,还要逐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抓住今天,追求明天。
学生活动:请填写下列表格
题目 | 那一次,我成功了! |
时间 | |
目标 | |
行动 | |
结果 | |
内心体验 | |
注 | 可选取漫画、照片、证书等方式加以说明 |
学生归纳:在成功的行动中,体验胜利的喜悦,自信心不断增强。要想成功,目标就要适当,行动也要勇敢。
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说明要自信,就要独立,不能有依赖性。
议一议:“维护国家尊严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答:不对。人既要有人格,又要有国格。中学生也是国家公民,有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务。
问:维护祖国的尊严我们应怎样做?
生答:继承民族传统、对外交往不卑不亢、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尊重国旗、国徽、国歌……
学生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我的自信心在哪里
活动(一)学生填写调查表知道自己具有那些能力:
自我能力调查表
在符合你的题目的括号内划"√",在不符合你的题目的括号内划"×"。如果你还具备其他能力请填写在第9题中
1.我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充满信心( )
2.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充满信心( )
3.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 )
4.我对自己的表演能力充满信心( )
5.我对自己的体育能力充满信心( )
6.我对自己的组织能力充满信心( )
7.我对自己的绘画能力充满信心( )
8.我对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充满信心( )
9.我还对自己的以下能力充满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回顾成功经历及内心体验,说明我们的能力还必须得到他人的肯定,自信心才可能确立。
"我得到了别人的大拇哥"
幼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自由演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经历,分析自尊自信是如何确立的,如何能培养自尊自信,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