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教学进程是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时间的分配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
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
(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
(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
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三、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说说下面加线词语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的作用。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增强比较效果)
(1)“说定”改为“说过”“说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经决定;改为“过”,说说而已;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肯定,且有经过商量而决定的意思)
(2)“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认真选择一个可靠的茶房,还不放心,还要“再三”“仔细”地嘱咐,可见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再三,写次数之多;仔细,写周到细致)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紧”,指“事忙”,本没有时间亲送,但为了儿子,即使误了“谋事”也顾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顾不好儿子。)
4.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定”字包含着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四、写字、组词、造句练习。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给加线字注音,然后每个字写五遍。
交卸(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
琐屑( )晶莹( )狼藉( )簌簌( )栅栏( )
2.用下列字组词。
贴:______拭:______赋:______逛:______著:______恼:______
帖:______试:______斌:______诳:______箸:______脑:______
第二课时
一、分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读一遍课文第六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不仅仅是词语识记训练。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二、理清层次,把握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说明:要让学生动笔,用完整、简洁的话概括。这类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应包括主要内容和表达目的两个方面。
示例:本文通过对父亲背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2.课文四处写到“背影”,从两个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说说这样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2)说说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开篇用“背影”点题,结尾用泪光中再现“背影”与开头照应。四次“背影”描写,组成一条浓重的抒情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部分,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心感动,情感推进到高 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课文第二、三段与描写父亲“背影”,与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说明:第一课时已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这里,应进一步理解:这两段,再现了暗淡、悲凉的氛围,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写照,也是阴冷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这是“背影”的社会环境,父亲忍受着巨大伤痛,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儿子,更显示这种爱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课文后练习七,概括段意、层意。
说明:让学生动笔,要求表述准确、简洁。
三、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可任选一题)。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提示:不说空话、大话,要说得实实在在,要把“为什么”说清楚。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2、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问题一: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2、问题二: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明确: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1、问题一:(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2、问题二:(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
3、问题三: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明确:“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4、问题四: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明确: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5、问题五: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6、问题六: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3】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叙事散文的选材;
2、叙事散文的结构;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
1、文章的线索;
2、文章的整体结构;
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
(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 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最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新闻视频,或介绍辽宁舰的有关情况来导入,为感受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作渲染铺垫。
2.知识铺垫。
(1)舰载战斗机是航母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没有舰载战斗机,航母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飞,在形成战斗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本文是一篇通讯。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吸引人,通讯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讯中的抒情与议论,也要以事实为基础。
3.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架次:飞机出动若干次架数的总和。例如,一架飞机出动三次与三架飞机出动一次均为三架次。
澎湃(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澎湃”也指“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如“激情澎湃”等。
凛冽(lǐnliè):冷得刺骨。“冽”与“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冽”指“冷”,“洌”指“清”。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苟,随便、马虎。
浩瀚(hàn):水势盛大。
承载(zài):承受事物的重量。“载”读“zài”时,可以表示“装载”(如“载客”“载运”)、“充满”(如“怨声载道”)、“且、又”(如“载歌载舞”)等;读“zǎi”时,可以表示“年”(如“一年半载”)、“记载、刊登”(如“刊载”“载入史册”)等。
坠(zhuì)毁:飞机等掉下来毁坏。不要写成“堕毁”。“坠”和“堕”都有“落”的意思,但在使用上有区别。例如,“坠落”指具体事物掉落,“堕落”则指思想、行为等往坏里变。
捏(niē)着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心情非常紧张。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惊心动魄(pò)。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魂”和“魄”的意思相差不大,都指精气、精神,但“魂”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魄”则要依附于身体,所以说“惊心动魄”“魂飞天外”。
定格:指电影、电视等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上。
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V”是英语“Victory”(胜利)的首字母,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也代表着“胜利”“勇气”等。1940年年末,比利时已被纳粹德国占领,逃亡到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在短波广播中号召同胞们在公共场所广泛书写“V”字,以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形手势以象征胜利,使得“V”字的象征意义更加广为人知。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青丝:比喻黑发。“青”在汉语中并不指某一种固定颜色,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甚至白色。
攻关:攻打关口,比喻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难点。
争相(xiāng):互相争着做某事。词中的“相”不要读成“xiàng”。相读“xiàng”时,多指“外形”“外貌”(如“长相”“相貌”)、“宰相”、“拍照片”(如“相片”“相机”)等。
风采:风度神采。“采”除了表示“摘”“开采”等之外,还有“精神”“神色”的意思,因此“神采”“兴高采烈”等词要用“采”。“彩”则指“颜色”(如“五彩”“彩云”)、“表示赞赏的欢呼”(如“喝彩”)、“精妙的成分”(如“精彩”“出彩”“丰富多彩”)。
镌(juān)刻:雕刻。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杆—竿冽—洌苟—荀瀚—翰载—裁揪—锹循—徇
魄—魂鸣—呜殚—掸—惮怨—怒采—彩镌—隽
呼啸—呼叫承载—承担期盼—渴盼娴熟—熟练殚精竭虑—聚精会神风采—丰采
4.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概述。
(2)结合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与作用。思考:“一着”指什么?为什么说“惊”?“海天”有什么含义?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生动地写出了此举的影响之大,有震惊、惊喜之情流露出来。“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重读“惊”字,要读得慷慨、激昂,读出惊喜、自豪之情。小结:题目新颖,含义丰富,富有气魄。
5.理清顺序,梳理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批注,讨论,交流问题一:这篇文章以什么为叙事顺序和线索?明确:时间为序,以舰载战斗机着陆的过程为线索。
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是开端,舰机协调、准备降落是发展,战机下降、成功着舰是高 潮,人群狂欢、争相合影是结局。
(2)问题二:本文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重点写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最重要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法参见课文详解内容。
6.作业布置。
(1)抄写“读读写写”字词并分别造句,或者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2)从文中摘抄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给出摘抄的理由。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性事件及其意义。
2.结合课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新闻的写法,体会本文营造的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难点】
感受本篇新闻通讯在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的突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片段,导入本课。
二、介绍相关知识
1.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本文属于事件通讯。
2.事件通讯:全面报道某一事件,或撷取事件的若干片段加以具体报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凛冽(lǐnliè)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紧绷(bēng) 殚精竭虑(dān) 镌刻(juān)
2.解释词语。
凛冽: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丝:计量单位。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形容人的暴怒喊叫。也可形容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白手起家: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投影或板书
四、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清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写降落准备。
第二部分(第16~26自然段):写成功降落。
2.重点难点探究
(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3)赏析精彩语句。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3.概括主旨思想
这篇通讯记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首次成功着舰,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性的难题,让读者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4.分析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文风平实,脉径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为读者解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比、排比、对仗和感叹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雄壮声势和感染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讯的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着惊海天”,是我们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到底是怎样惊海天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背景透 视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三、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四、预习检测
1.字音检测
着陆(zhuó) 桅杆(wéi) 凛冽(lǐnliè) 舰艉(wěi)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镌刻(juān) 澎湃(péngpài)
2.掌握释义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五、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朗读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2、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时间顺序,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
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__世界公认的风险性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三)课文品读
1、第一部分(1—4段)
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第二部分(5—19段)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惊心动魄的气势。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场面。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喜悦和自豪。
3、第三部分(20—25段)
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六、品读语言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这两段文字,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
七、技法总结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总结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依据标题提取信息、聚合句子研读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夹抒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到“神舟”遨游太空,无不彰显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振奋着民族精神。科技的进步,凝聚着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大国的奇迹,由大国英雄一一创造。这节课,我们走进通讯《一着惊海天》,领略大国英雄创造大国奇迹的风采。
第二部分:解析标题初感知
方法引领:速读法,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标题相关段落,提取标题相关信息,可以在书中做批注。
“一着”指:
为什么“惊海天”?
“海天”是航母舰载战斗机的着舰环境,“一着”实际惊的是:
小结:文章的标题很有特色,“一着”突出了事件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字表现出事件的非凡意义,“海天”画面感强烈,实指“参观的人们”,富有吸引力。提取标题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文章内容,快速把握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咬文嚼字品“一着”
方法引领:精读法,细读第19自然段,关注段落中的修饰语、动词、化用的诗句。
1.补全这一节文字,体会修饰语的作用。
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停了下来。
预设:这一段的修饰语为航母舰载战斗机的成功着舰的描写增色不少。“惊心动魄”概括了战斗机成功着舰时的浩大声势,“震耳欲聋”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疾如闪电”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是叠词,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安全与平稳,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
2.从括号中挑选合适的动词,体会用词的精准。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碰、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钩)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前行)数十米后,稳稳地(站、停)了下来。
预设:这一段中的动词选用非常精准。“触”字有“碰”的意思,但程度轻,表现了舰载战斗机碰到航母甲板上时轻巧灵活的形态;“挂”字体现出舰载战斗机的尾钩钩到阻拦索后仍然有位置的移动,“钩”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滑行”表现出舰载战斗机撤去动力后,依靠惯性滑动前进的情形,“前行”一般指人向前行走;“站”一般指人或队伍在行进中停下来,抑或指车辆停留,所以最后一空选“停”。
3.回读上面的两段文字,补上开头的诗句,试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预设: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4.小结咬文嚼字品“一着”口诀:
这“一着”,真精彩,咬文嚼字品滋味:看动词,真精准,富有逼真动态美;修饰语,添劲道,生动形象情形描;诗句化用增气势,感染力强文采表。
第四部分:抽丝剥茧析“一惊”
方法引领:对比读法,精选第3、4、22自然段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品析议论、抒情的表达效果。
1.比读一: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
这是一次伟大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这是一次伟大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
明确:这两组句子表达同样一个意思,书中运用了否定句来表达。用“伟大”一词形容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事件,语气明确、强烈。但“这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成功与否尚未明确,所以,用否定句语气灵活、缓和一些。再有,用否定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后面进一步的阐释,家国情怀融入字里行间。
2.比读二: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有的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有的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有的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我们很激动。
明确:同是排比句,叠用“多少人”,抒情味浓,感情和语气步步加强。叠用“有的人”,只是几种情况的的罗列,没有抒情味;结尾用反问句,更加强了抒情的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情 色彩,富有力量,用肯定句则没有这种效果。
3.小结
抽丝剥茧析“一惊”口诀:
议论抒情点睛笔,读者胃口被吊起:看议论,语气缓,情怀藏在悬念里;看抒情,句式奇,激动情感在洋溢。抽丝剥茧析“一惊”,对比阅读帮忙记。
第五部分:聚合语句识“人们”
方法引领:选读法,整合描写参观群众的语句,思考选读的内容,领悟人们心情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述,可采用以下格式:我读第句,我读出了人们的。
1.朗读聚合的语句,交流展示。
(1)“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2)“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3)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4)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5)“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6)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2.小结:
这里参观的人们——
充满期待,期待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
热切向往,向往强军梦想一朝得圆;
热情迎接,迎接胜利的笑容灿烂绽放;
激动释放,释放揪心的强军之梦的难言之痛;
紧紧拥抱,拥抱创造奇迹的大国英雄;
深情留念,留念大国英雄创造奇迹的定格瞬间。
当我们的心与观众的心通过文字的桥梁紧紧相连,我们才会明白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非凡意义,我们才会深刻意识到:大国的奇迹,由大国英雄来创造。
第六部分:三言两语论英雄
方法引领:拓展读,阅读大国英雄戴明盟的经历与荣誉,评论大国英雄的风范。
1.阅读下面的材料,各抒己见,以“大国英雄具有的风范”句式交流。
2003年被选派前往俄罗斯学习舰载机着舰技术。
2006年的《宁波日报》报道,戴明盟来自东海舰队“海空雄鹰团”,曾任一大队大队长。
2012年11月23日,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当天上午降落在辽宁舰甲板上,由飞行员戴明盟首降成功,这是中国航母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3年,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正式成立,戴明盟先后出任该部副部队长、部队长。
2014年8月27日,授予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副部队长戴明盟“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27日,获得第__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英雄无畏奖”。
2.小结:
大国英雄具有的风范。
心虔志诚
中流击楫
补天浴日
负重致远
头角峥嵘
……
大国崛起,呼唤英雄,锻造英雄;大国英雄,创造奇迹,铸就辉煌。中国已经进入需要英雄式担当的时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国民的责任和担当。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我们无悔今生!
第七部分:结束课堂
师:《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我们走进在通讯文章的芳草地,多少词语需要我们含英咀华,细心品味其中的滋味;多少句子需要我们千淘万漉,静心揣摩其中的情感;多少语段需要我们口诵心维,潜心挖掘其中的意蕴……今天,学完这节课,我们怎能不爱上阅读通讯文章呢?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9】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通讯的基本特点。
2.学习叙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 军队的发展情况及实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
2.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3.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保证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必须取大家之智慧,集大家之所长,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为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俗话说的好,国不可一日无“军”。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军队。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让我们走进“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现场,去领略一下我们这支精锐军队的风采,去见证让人激动、自豪的“圆梦”时刻吧!
二、资料助读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通讯员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海洋中一片树叶”。现场采访中,通讯员获取了进入采访部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个视角,全过程见证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
三、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桅杆(wéi) 承载(zài) 娴熟(xián)
湛蓝(zhàn) 刹那(chà) 镌刻(juān)
2.生词注释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定格: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文中指当时的相机记录下的场面。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四、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上标注生字词读音。
2.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介绍歼-15舰载机着舰前的准备,点明此项任务的危险。
第二部分(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稳稳地停了下来)
描绘歼-15舰载机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眼前的飞行甲板上——最后)
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
(二)深层理解
1.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
描写海风之大和海浪之汹涌,为下文舰载机着舰设置了集体环境,突出此时着舰之险,衬托了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
2.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什么作用?
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3.文章写着舰过程中,用具体时间显示进程,这样写有必要吗?
有必要。以时间为序更体现事件的紧迫性,给读者以真实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简明扼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提示: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三)走进语言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列文字。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提示: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震耳欲聋”“轰鸣”“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和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四)走进写法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一着惊海天》对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指挥人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过程都做了完整记录。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着舰实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一切完全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读者关注的是着舰能否成功。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环节来叙写。这个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叙写了着舰过程的状态,将此过程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作为科技类文章,要让读者有更清晰最科学的把握,语言不能太含蓄。作者在叙写中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阐述,为的是让读者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这一实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解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五)走进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对工作人员由衷的景仰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下列词语读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琐屑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指导学生的朗读。
3、学习文中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涵的父亲对儿子的真情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启发学生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的报德之心、报德之行。
教学重点:
平淡之中的浓情;对"背影"深情而细致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第一次读课文,建议大家做两件事: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勾留 赋闲 蹒跚
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比较一下,四次落泪,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车站,望父买橘,这是全文的高 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步履蹒跚买橘时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父爱的感动撞击着我的心灵,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过去种种,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特别是“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语又一次牵动作者的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情感一时迸发。心酸的泪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 北京思父——心酸的泪
3、总结
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现在,请同学们默默的翻开书本,诵读课文,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文章中那真挚永恒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读课文,理解背影
三读《背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学生同桌讨论)
可以从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如:“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有内容的、有情感的。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既是文题,也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文章中背影总共出现四次:开篇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间车站买橘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一片亲子深情;车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写出了惜别时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依恋;结尾泪光中的背影写出了别后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形”的方面的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父爱如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父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用一个比喻句,说说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示例:
父亲
你是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航程;
你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六、布置作业(播放背景音乐《父亲》)
父爱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父爱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父爱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父爱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父爱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