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笔记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是一篇虚构的小说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笔记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荒芜的高原上孤独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的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文章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曾被改编成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作者介绍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的。
他23年时间的创作中,仅有7页文字打印,其余全部手写。著名的加拿大绘本、动画大师弗瑞德里克拜克用5年时间,绘制20000张图片并制作成一部30分钟的动画片《种树的牧羊人》,并感动了人们,仅一年时间,人们就在内魁北克省种下150万株树。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整体把握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荒地变成绿洲的故事。
2、请分别概括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明确: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3、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明确: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地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4、“荒地”变成“绿洲”,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手法。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私奉献、执著坚毅、勤勤恳恳的精神。
5、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