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防震主要有哪些措施

宋佳1152分享

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为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家庭防震主要有哪些措施大全,欢迎参阅。

家庭防震主要有哪些措施

家庭防震主要有哪些措施

①家庭建造住房时要考虑防震抗震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

②每个家庭成员平时应学习地震知识,尽可能多掌握自救方法,切忌盲目外逃避震、跳楼等;

③明确震时的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

④加固室内家具杂物,防止震时翻倒跌落造成伤害;

⑤准备避难和营救用品,如手电筒、打火机、半导体收音机,够3天用的食品和饮用水、药品等;

⑥妥善保管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防止煤炉、煤气炉等在地震时翻倒、泄漏;

⑦分配各人震时应急任务,特别是防火、断电、保护老人小孩等,避免震时忙乱;

⑧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

⑨在接到短期地震预报后,要随时注意了解来自政府和地震部门的地震信息;

⑩一旦发生有感地震,在来不及跑到户外的情况下,尽量躲避在开间小的房间里、坚固的家具下面或墙角等部位,待振动过后,迅速撤离到户外空旷地,避免后续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而引起伤亡。

地震中什么是最好的自救措施

从防震的角度来讲,各种室内的应急措施都是十分软弱和有限的,不会阻止住房屋的破坏和倒塌。大量的现场调查说明:地震的致死因素主要是房顶塌落和灰尘呛闷这两项。因此自救的防范目标要十分明确:应针对落顶和呛闷采取措施,切勿因躲避一般落物的袭击而干扰自己的动作。一句话,宁可受伤不要丧命。

地震时保持冷静,地震后走到户外”是地震自救的通用基调。地震不同于爆炸,房屋倒塌有个时间过程,从地震开始到房屋倒塌大约会有1到3分多钟的时间,牵动性的破损和倒塌还会更慢。因此地震时最好先不要动,应努力保持站立姿势,保持视野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

不要在意室内电灯、重物和设备的掉落,由于城市房间的高度一般仅比人高出14米,即使砸伤不会致命。要针对天花板的塌落位置迅速躲靠,即躲靠在支撑力大而自身稳固性好的物件旁边,如铁皮柜、立柜、暖气、大器械旁边。注意,只能靠近支撑物,不能钻进去。目的是要利用房顶塌落时坠落的水泥板会与支撑物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自然空间,人在这个空间既容易呼吸,又便于他人救助,许多人(包括地震专业人员)都曾经是在这个位置上成功避险过。农村居民应躲靠在土炕边的地上,炕沿能够以很大的力度支撑住落地的房梁。这个办法在邢台和唐山地震中得到过证实。之所以不赞成钻进物件里,是因为人一旦钻进桌椅床柜后便立刻丧失了机动性,视野被阻挡、四肢被束缚,很容易遭受连带性的伤害,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也为被救带来不便;躺卧的姿势更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至少比站立状加大5倍以上,而且很难机动变位。城市居民还要注意,地震时的粉尘、灰浆、烟雾和有毒气体的弥漫将会十分严重,对于我国大部分以水泥砖瓦为主要材料的城市建筑物和以土石为主的农村房屋来说,更为突出。从地震现场来看,多数遇难者是没有直接外伤的,主要是由于埋在砂土和瓦砾堆中被灰尘、粉尘的呛闷而窒息的。这种死亡的比例在一些地震中可以高达60%以上!

近年的城市地震应急中,敦实的暖气被人们看好。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容易被撕断,使高层居民在地震的大幅度晃动中,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片的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的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被困人员可以采用击打暖气片的办法,经由管道向外界传递存活的信息和位置,而暖气的位置都是靠近外墙的,有利于最快地获得他人救助。唐山地震中有人就是靠这种办法获救的,是城市地震应急措施中的一个新特点。

城市居民跑到户外,仍然会面临复杂的情况:电线、油库、锅炉、河堤和高楼都需要躲开,这里容易发生触电、燃烧、爆炸、坍塌和落物。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最好的去处是马路旁边或宽大的空场地,救护和联络也都较方便。如有可能,再抓住一棵树,树根会使地基牢靠,树冠可以防范落物,人员能够站立,便于应急行动。

要处在便于被救的位置。地震时的自救和被救是不可分割的。应急时的个人措施一定要考虑到意外,自救要为被救创造条件,务使自己一旦被困,他人能方便抢救。

震后几小时内的人员互救是成活率最高的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千真万确。这个时候没有机械、没有警犬,全凭一双手。调查表明,邢台地震时,20余万人曾被埋在废墟中,震后5分钟1万余人自救脱险,30分钟10万余人被互救成功。农村中,家庭邻里彼此熟悉,房子简单,把房梁从一端掀起即可救人。但这样高的成功率却不是城市地区能够达到的,因为钢筋水泥结构一旦倒塌,立刻盘根错节,除个别部位可以撬开外,几乎无法拆离;对沉重的砖瓦、板材,更非手工能搬动。唐山地震时,营救者们只好用钢钎一点点去砸断乱麻般的钢筋结构,实在很难啊!事实上,居民间的互救大多是掏挖,在废墟堆的四个侧面向墙体打洞来刨挖,工具的使用要十分慎重,以防误伤。这个时候,被困人员在房屋内的位置变得至关重要,因为人工刨挖的深度十分有限。显然,越靠近外墙的人,越容易获得他人的救助。抢救不分先后,就近为主。在地震灾区,医生和儿童肯定是优先抢救的对象,医生的特殊作用是灾区群众共认的。

现场救助的首要困难是不知道被困人员的确切位置,城市居民彼此生疏,问题会更突出,营救者们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困境。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震刚发生,我们调查组的几个同志滴水未进便摸着黑赶往了震区,车行至河北宁河,一位农村妇女拼死拦车,央求我们救她的儿子。但当我们一起来到现场时,都觉得不知从何干起,曾按照这位母亲的指点挖这边刨那边,但始终找不到被困者,救援失败。此事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每当想起,心里总觉得难受。相比之下,1975年海城大地震时,有个招待所全部倒塌,水泥板房顶比篮球场还大,又厚又重的压在上面,3层楼已经砸扁,位于楼房内部的遇难者是无法救出的,只有一楼靠近外墙和暖气处的一些人员被及时救出。因为营救人员可以从废墟的四周较快地开出洞口,而被困人的位置又是十分明确的。从方便于他人救助上看,室内的避震位置以"靠外不靠内"为好。

以前的地震宣传中还有过“躲到小开间”的说法。这是针对一二层楼房的小开间顶棚跨度小、水泥预制板的支撑好、落顶概率小等等因素而建议的。但对高楼居民而言,不宜提倡。高楼的小开间有三种:厨房、卫生间和壁橱。前二者里安有易燃易爆的炉具、煤气、液化气和电器,还有易破易碎的碗碟、镜子和陶瓷器、墙壁瓷砖;而壁橱(或小储藏室)的空间又过小,人员易进难出。目前高层建筑里小开间的隔断墙多是薄板,不起承重作用,位置又多处于建筑物内部的犄角旮旯,房屋一旦倒塌很难找到它。从自救安全、被救方便上看,这种地方不是地震应急的好去处。

综上所述,在采取有利于他人救助的措施时,主要应考虑在室内的有利位置,可本着“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的原则来选择。也就是说不要靠近炉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以避免遭受失火、煤气泄露、电线短路的直接威胁;若能靠近水源处,则有利于延长被困人员的存活期;建议不要选取建筑物的内侧位置,而应尽量靠近外墙(但是应避开房角和侧山墙等薄弱部位)。一旦被困,就要设法向外联络,可以利用声音,如把闹钟搞响、击打家具和金属、击打暖气管、水管;可以利用光,如把手电筒打开;也可以利用电,如打手机报告等。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害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

(1)一般地震灾害。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2)较大地震灾害。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3)重大地震灾害。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4)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地震灾害特点

地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地震发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者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能与一场核战争相比,像汶川地震就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的能量。事前有时没有明显的预兆,以至来不及逃避,造成大规模的灾难,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地震的第二个特点是破坏性大,成灾广泛。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的破坏,若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发生在城市里,像国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次大的地震,造成很多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地震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影响深远。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其他自然灾害更为广泛、强烈,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它波及面比较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地震的第四个特点就是防御难度比较大。与洪水、干旱和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的预测要困难得多,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协调与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地震灾害的预防比起其他一些灾害要困难一些。

地震的第五个特点是地震还产生次生灾害。地震不仅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次生灾害。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直接灾害造成的损害。一般情况下次生或间接灾害是直接经济损害的两倍,像大的滑坡都属于次生灾害,还有火灾等等,在次生灾害中不是单一的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等,还有滑坡、瘟疫等等,这些都属于次生灾害。

地震的第六个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长。这个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在近期内还会发生一些比较大的,虽然没有主震大,但是这些余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样影响时间就比较长。另外一个,由于破坏性大,使灾区的恢复和重建的周期比较长,地震造成了房倒屋塌,接下来要进行重建,在这之前还要对建筑物进行鉴别,还能不能住人,或者是将来重建的时候要不要进行一些规划,规划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所以重建周期比较长。

地震的第七个特点是地震灾害具有某种周期性。一般来说地震灾害在同一地点或地区要相隔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重复地发生,地震灾害对同一地区来讲具有准周期性,就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认为在某处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在未来几百年或者一定的周期内还可以再重复发生,这是目前对地震认识的水平。

地震的第八个特点是地震灾害的损害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的意识密切相关。

地震灾害因素

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当然也越大。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越高,破坏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

场地条件:

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当尽量避开那些不利地段,选择有利地段。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建筑物的质量:

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必须作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地震发生的时间:

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至5倍。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有不少人以为,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统计资料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对地震的防御状况: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地震有没有防御,防御工作做得好与否将会大大影响到经济损失的大小和人员伤亡的多少。防御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的灾害损失。

    85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