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风俗饮食有哪些

艺洁1860分享

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些习俗活动,吃一些传统美食来迎接秋天的到来,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立秋节气的风俗饮食有哪些,欢迎阅读!

立秋节气的风俗饮食有哪些

立秋节气的风俗饮食

秋社祭祀

秋社祭祀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这些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同时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吃西瓜

在江苏各地,立秋日吃西瓜是一种流行的习俗活动,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这种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夏天的结束,同时也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

贴秋膘

清朝时,嘉兴地区的民间流行在立秋这一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这种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称水

在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这种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预测秋季的水情。

吃茄子

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有着“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民谚。民俗立秋前一天,人们会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吃清凉糕

在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立秋节气时人们会吃清凉糕。这种糕点是一种传统的夏季甜点,主要由绿豆粉、糯米粉、糖和水等原料制作而成。清凉糕口感柔软细腻,甜而不腻,适合夏季食用。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吃上一碗清凉糕来纪念夏天的结束。

吃秋桃

秋桃是指在秋季成熟的桃子。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吃上一些秋桃来庆祝秋天的到来。秋桃味道甜美,肉质细嫩,富含营养,常常被人们用来制作蜜饯或是鲜果拼盘。

吃“渣”

在江苏苏州一带,立秋时人们有吃“渣”的习俗。所谓“渣”,是指用米渣、豆渣等杂质制成的食品。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将这些渣煮熟,加入糖和水,制成一种糊状食品,来庆祝秋天的到来。这种食品营养价值不高,但是因为是传统的节日美食,因此在当地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吃饺子

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在东北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这个习俗的含义是,吃饺子能够“贴秋膘”,使人在秋季保持健康的体重。有意思的是,随着减肥的热潮,女孩子们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发福。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人们也有在立秋这一天吃饺子的习俗,但是做法和含义略有不同。

这些传统美食的习俗和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和纪念夏天的结束。这些美食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立秋风俗吃啥

 1.山药具有滋补强身,辅助消化的作用,在吃山药的时候最适合与灵芝一起炖汤喝,不仅炖出来的汤很美味,而且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并有助于改善脾胃的消化吸收,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2.白菜,秋冬季节,空气特别干燥,白菜本质上有点凉性,因此它具有清热消火,改善肠胃功能的作用。如果您想清除热量和湿气,则可以多吃白菜等食物。

3.茭白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与莼菜和鲈鱼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大名菜”,由于其柔软的质地和甜味,被认为是蔬菜中的好产品。它呈米白色,既甜又凉,自然滑爽有益。它可以减轻热量和缓解口渴,用少许培根和米白色的茭白一起炒,味道会更香。

4.白萝卜,白萝卜具有降气,消食的功能,白萝卜非常适合与水煮熟,喝点萝卜水,放一些糖并饮用,对消化和养胃有很好的作用。

5.莲藕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莲藕味甜,里面的水含量丰富,并且莲藕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富含微量元素,例如铁和钙。它还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和淀粉,它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经常用莲藕来煮汤喝,这种莲藕汤营养丰富,而且还很好喝。

由以上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立秋风俗吃啥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在我看来,中国的节气饮食文化是非常有根据的,它根据每个节气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及人候的不同特点以的身体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状况为我们说明在这个时候吃什么才是对身体有益的,这才是真正的健康饮食。

“立秋”节气的天气和农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这就是俗话说的“秋后一伏”。尤其是我国南方立秋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渐过去,气温更加酷热,因而在我国又把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我国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时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也是“不修棉”的打顶的最佳时机(“不修棉”的打顶时间要比传统的整枝棉花要延后10~15天)。整枝棉花“棉花立了秋,高矮一起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节气民间的风俗

迎秋

在古代,立秋被称为立秋节,是很重要的节日。早在周代,每逢立秋日,天子都要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立秋日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

咬秋

咬秋,又称“啃秋”。顾名思义,就知道这个习俗跟“吃”有关系。没错,这里的“咬秋”,主要指的是吃西瓜。在早些年头,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有在立秋当日吃西瓜的习俗。夏末秋初,上市的西瓜逐渐减少,因此变得格外珍稀,并且有“秋后的西瓜不保甜”的说法,也就是说,立了秋后的西瓜,就不像夏天时那样甘甜爽口了,所以人们要赶紧多吃几口西瓜,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意。据说,立秋日吃西瓜有预防腹泻、不得疟疾的功效。

贴秋膘

贴秋膘可以说是最具有立秋特色的习俗之一。由于夏季天气炎热的原因,人们大都食欲不振,胃口极差,也因此容易变得消瘦。所以,在清代,一进立秋,人们就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较,以验证与夏天增减的体重数。当然,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体重都是有所折轻的。这时候,人们就开始秋补了,什么红烧肉、炖鸡炖鱼、肉馅饺子等轮番上桌,狠狠恶补一番,“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这是人们在丰收之后对神仙的答谢,现在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

喝立秋水

在四川等地方,在立秋的时候,人们会喝立秋水,在立秋正刻,全家人都要喝一杯水,可以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实现目标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立秋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

俗话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对立秋时节降雨降温等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收获季节到了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85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