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语文是一门关乎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学科,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和人类思想的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
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贵为清代康熙年间相国家的公子,是皇帝身边一等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他拥有显赫的出身,惊世的才华,他就是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学习诗词奠定基础,作者独特的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注意“畔”、“聒”、“更”的读音。
2、你在读的时注意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吗?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在字面上以空格的形式分开,而在朗读是要注意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3、朗读古诗词,正确的停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带领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的词的第一步要读正确,在初读这首词时,通过读准字音,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三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明诗意,入诗境。
1、阅读古诗,除了词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忽视,那就是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这首词。
指名读。通过注释,你大致可以理解这首词写了什么。请带着你的理解和节奏读,其它同学听一听,词中提到了哪两处地方?
(板书:榆关,故园)
请同学们书空“榆关”“那畔”这两个词。注意“榆关”的“榆”的写法。从注释中得知,榆关指的是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起名“山海关”。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联系吗?
(作者离开故园,要去榆关外。)
2、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指名读(读出自己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这首词的情感线索,以“榆关”和“故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身处关外,思念家乡的情感。通过读注释,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古诗词的方法理解诗句,同时用一个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理解诗句。你从哪句词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跋山涉水赴榆关
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由晚上的“千帐灯”你想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板书:听风沐雪思故园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习古诗词重要的方法,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带着画面朗读诗句,理解诗句,感受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带着画面还原诗歌的意境,这样的体会更真实。)
四、感悟诗境,体悟诗情。
1、纳兰性德一生多次随康熙出巡,征战杀场,这首长相思正是他扈从康熙到关外途中所作,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写将士征战杀场的诗句,比如。
指名回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是边塞军旅诗,这首诗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少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和其它诗人相比,纳兰性德是不是不够慷慨,不够豪迈,不够英勇,或者说他有些儿女情长呢?说说你的理解?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他的这首长相思,即是词牌名,又是这首词的题目。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报国的慷慨,报国的壮志,思乡的孤独,都化作了这首《长相思》。
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诗句,通过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生在关内,就是现在的北京,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
是啊,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体悟诗情,走近诗人。
1、体会作者的无奈和思念。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板书:身,心
2、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兼修的性情中人,却英年早逝,三十年的生命,留下了众多的诗句,著名诗人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留给世人一首《长相思》让我们感受这份无奈的离别和久远相思。
全班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跋山涉水赴榆关,听风沐雪思故园
身,心
五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五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会孩子正确的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
教学重点:
生字、新词的教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出示图片(一张画的好的画,一张画得不好的画)
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张画画得怎么样啊?(好画,精彩极了)
那这张怎么样啊?(画的差的画,糟糕透了)
2、引出课题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
3、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标记出来。
(2)出示生字和新词(多媒体)
(3)请同学读生字,纠正读音。
(4)请同学读新词,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4、分析课文
(1)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好,接下来我们看课文。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情?
(2)好,我们来看看父亲和母亲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爱我的。先看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我写了一首诗,母亲很兴奋夸我写得精彩极了)“我”什么样的反应?(腼腆又得意洋洋)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读描写母亲的句子(不错,读的真好,我听出了母亲兴奋的心情;我没有听出母亲兴奋的心情,再请位同学来试试;好,下面请同学齐读描写母亲的句子)。听了母亲的赞美“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腼腆又得意洋洋),腼腆是什么意思?谁能来说说?(腼腆:因害羞或怕生而神情不自然;得意洋洋: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好,谁能来读读?(不错,声音大,也融入了感情;我听不出你的害羞。)好,我们把这一段再读一遍。
(4)这个时候,“我”的是腼腆而又得意洋洋,母亲看了“我”的文章夸了“我”,那我想不想让父亲也夸夸我啊?(想)。
好那我们接下来往下看。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
①虽然我想让父亲夸我,但是父亲并不在家,于是我红着脸问母亲: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②课文中那个词语描写了作者的心情(迫不及待),好请同学来读读这句话。(不错!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我感觉不到,请另外的同学试试)。好,再齐读这一段。
(5)虽然“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但是母亲告诉我,父亲要晚上七点才能回来,所以我只能等。
①好,接下来看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并告诉老师这些心理和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什么?(自豪感、满怀信心,誊写、描、悄悄地走,放)
②自豪感和满怀信心体现了作者高兴、兴奋、期待的心情?请同学朗读。
③从作者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渴望父亲看到自己写的诗,并赞美“我”)
(6)那作者为什么渴望父亲的赞美?带着这个问题看第四自然段。
好,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我”为什么那么的渴望得到父亲的赞美?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我敬仰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很多的剧本,写过很多的剧本就说明他的父亲的文章肯定写得好,要是得到他父亲的肯定那么就说明作者的诗是真的写得好。
好,作者是那么的渴望得到父亲的赞美,那么从那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渴望的强烈(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实在等不及了)不错,每个时间都是差一刻,说明了作者是一刻也等不了了,那么是不是渴望很强烈啊!好,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7)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啊?(紧张)。那父亲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和母亲的态度一样的吗?好,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6——13段。
①谁来告诉我,父亲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批评)从那里可以看出?(我看这诗糟糕透了。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好,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②好,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待作者的诗的态度不同?(母亲人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需要鼓励,母亲想的不是诗本声的质量,而是借此机会赞赏我;父亲之所以批评巴迪的诗写的“糟糕透了”是为了给他警告,他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是本身的质量,不让我太骄傲,以免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父亲的糟糕透了,是针对母亲精彩极了而言的)
作者本是满怀着信心和期待希望得到父亲的赞美,但是父亲却认为他的诗“糟糕透了”,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呀?(伤心、失落)好,请一位同学来读14自然段(我们要把作者的那种渴望和期待落空后的那伤心和失落读出来),全班同学齐读。
5、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好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会孩子正确的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课题,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二、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赞美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我们的小巴迪由开始的高兴到了后来的伤心,那到底,小巴迪是怎么样面对这两种评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1、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小巴迪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从这个“承认”你读出了什么?(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在加上有母亲的一如既往鼓励,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所以“我”还一直在写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2、这个时候父亲的态度又是什么?(还是带着批评,却没有全盘否定,在批评中带着鼓励)。从哪可以看出来(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3、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①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的幸运!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他幸运的是什么?幸运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还有父亲那保持平衡的警告的爱。就是父母各自不同的爱,让巴迪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②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也使他成功了。
③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的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④同学们从作者的体会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谨慎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⑤好了,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把课文最后两段齐读一遍。
4、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好,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小巴迪一样的'事情。(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受到了赞扬而骄傲,毛爷爷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不能因为赞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批评而失去信心,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们在失败面前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这样才能成功,不能因为批评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像巴迪一样,谨慎的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在这种力量中前进。)
5、作业:
①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②小练笔:文中巴迪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赞美的爱,一种是批评的爱。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小巴迪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都饱含着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小巴迪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都饱含着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
师:表现好了就会得到生:表扬师:表现差了也就会受到
生:批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一探究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一下课题的意思吗?生: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称赞他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
师:题目当中有一个标点符号“”,为什么有这个符号呢?生:因为引用的是课本中的父母的话。
师:引号引用人物的语言。其实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把题目理解透彻了,对下文内容的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带上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三)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小时候的回忆,感悟父母的评价。师:“精彩极了”这种评价好不好(好)
师:而槽糕透了呢?(不好),(大屏幕出示)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同时得到这样的两种评价,他的反应怎么样?带着这样的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小时候的回忆这一部分,对自己读懂的内容可以做一下标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读完了吗?(读完了)读懂了吗?看大屏幕,谁能来说一说?(指名答)
师:面对巴迪的诗,父母的评价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评价?师引读: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生接答),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评价?(指名答)这里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描写?(指名答)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母亲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师:听了母亲的话,巴迪有什么反应?生: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巴迪,你会怎样想?生:高兴、满心欢喜、我一定会继续写好诗的......
师:这么好的诗这是母亲的评价,那要不要把这么好的诗拿给父亲看,这是此时巴迪最想做的事情,此时的巴迪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父亲?
生:高兴、骄傲、迫不及待.....
.师:焦急的等待,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说出这句话?(指导朗读)
师:你觉得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生:可能是怕小巴迪骄傲过头、也可能是小巴迪确实写的不够好父亲想知道他写好......
师: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此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生:痛哭、伤心、失望、沮丧......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大屏幕出示14自然段)这是什么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老师把这几个词换成下面的词(跑走躺),比较读读会有什么不同感受?(比较句子,让同学们感受到透过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小巴迪受伤的程度很深)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理解父母不同的评价都是出自对小巴迪的爱。师: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生:不理解师:确实精彩极了非常好,巴迪得意洋洋,糟糕透了,巴迪失声痛哭,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带给了巴迪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强烈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8岁的巴迪怎么能受得了,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中,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重新的认识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大屏幕出示)请同学们默读15——17自然段,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师:我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讨论出了很多东西,你读懂了哪些句子,先读在谈理解。
生:谈感受
师:母亲给我们的是(板书鼓励)还有一种力量,父亲给我们的是(板书警告)板书,只有有了这两种力量,巴迪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只有一种评价,巴迪肯定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给巴迪这两种力量的人,巴迪会是什么感情?(感激)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幸运的巴迪对父母的感激,让我们一块来读一下这段话(大屏幕出示16自然段)
女1师2男3师:巴迪理解了这一点,他知道他之所以能成为作家离不开母亲的鼓励,父亲的警告,于是,巴迪发自内心的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师范读:(大屏幕出示)这种爱你们能感受到了吗?(板书“爱”)带着这种理解自己读读。精彩极了是爱好理解,糟糕透了也是爱理解了吗?3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请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种“警告批评的爱”。(通过联系生活中警告批评的爱让学生感受到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师:巴迪把这句话说了自己的父母听,你想把这句话说给谁听?(进一步理解这两种爱)生:老师、父母、同学、自己
师:孩子们老师给过我们爱吗?(给过)给过我们表扬的爱也给过我们批评的爱,想不想把这句话送给老师 对于给过你爱的人你还想对他们说什么(指名答)。看来同学们是完全理解了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父母给了我们爱,同样我们是不是也给他们爱,我们该怎样做呢?
4.课堂小结
师:老师学了这一课也有自己的感受,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共勉。(大屏幕出示)推荐书目《爱的教育》
五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篇5)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重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难点:为什么巴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特别是父亲对自己的批评为什么是要感谢的。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今天我们学习
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巴迪做了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学生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我们一探究竟!(板书课题)
引导语: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向导,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一组反义词、引号,分别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
过渡语:
再读课题
现在带上你们刚刚的发现,再读读课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究竟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小巴迪反应如何?
1、出示速读要求:带着刚刚的问题读1-14自然段,对自己读懂的地方用笔作标注圈点。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
(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巴迪听后得意扬扬;而父亲给他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巴迪听后很伤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体会母亲的评价和“我”的表现
①当看到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么表现的?
◆母亲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②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③齐读(从语气、表情、动作中体会母亲的兴奋)
④引导:小巴迪面对母亲由衷的赞美,心情如何?(结合书中句子:我很得意,我很高兴)
过渡语:这么好的诗,当然要拿给“我”所敬仰的父亲看了,小巴迪满怀信心盼着,可父亲的评价仍是“精彩极了”吗?
2、体会父亲的评价和“我”的反应
①找出父亲评价的相关句子,自由读读。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②朗读指导:指名读,读完问: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父亲,(严厉)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扔”,你真仔细,能从一个动词(一个反问的符号)看到人物的特点,就这样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文章的滋味来。) ③引导:当巴迪听了父亲的评价后,他——(学生读)
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齐读,用一个词概括小巴迪此时的心情?
(难过、失望、伤心、沮丧??)
四、结合体验,体悟爱的不同
过渡语:面对父亲如此严厉的批评,七八岁的小巴迪如何承受得了,他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同一首诗在母亲和父亲这里却得到了差别如此大的不同评价?
1、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
(注意引导:母亲表扬是因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父亲严厉批评,他针对这首诗本身,理性地评价。)
3、长大后的巴迪说:(出示句子)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①读一读,想想为什么长大后的巴迪说自己是幸运的?把你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和大家分享。
②学生分享交流
③教师小结:是啊,巴迪毕竟还是个孩子,他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警告和提醒。长大了的小巴迪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童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他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到了那份爱的珍贵,现在让我们充满感情的读一读这段蕴涵深刻哲理的话吧!
4、和巴迪一样,我们也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父母的爱似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母的爱如良药,虽然苦口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表扬或者受到过批评。就把这些事,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