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和全球意识,通过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把童话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
2.通过对演员的评价,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发挥想像,续写童话。
课前学习:
改编、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本剧表演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表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组织、观看课本剧表演。
第二块:精读课文:揣摩人物性格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评价两组学生的表演,在评价中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征。组织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a.剧本编写的评价;
b.人物表演的评价。
第三块:迁移拓展
步骤学生教师反思
1思考,想像,拟写。编故事比赛:可以续写结尾,可以补叙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组的故事想像丰富,又合乎情理,具有童话的特点。
2全班交流,评价。组织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等,并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字的音、形、义
2.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童话的夸张和想象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提高看图概括能力,想象能力,讨论能力,辩论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中,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2、从讨论和辩论中,感受生动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
1、从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中,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2、看图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的能力。
4、童话的夸张和想象手法。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辩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外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例子不鲜见,请同学举个例子。(例如,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创作的、揭露19世纪初丹麦丑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2.写作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shē)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ē)谀(yú)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3.了解作者
指导学生结合提示掌握要点。安徒生,丹麦人,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你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二、检查拼音字词掌握情况
检查拼音字词掌握情况:
1、填写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并注意字的写法。
炫耀()称职()滑稽()陛下()
头衔()骇人听闻()钦差大臣()
随声附和()圈定()御聘()
2、解释词语。
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已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三、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的内容,以便了解故事的情节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感知了课文.
几个图展示了爱新装(1)、做新装(2、7)、看新装(3、4、5、6、8)、展新装(9、10、11、12)的过程。
四、上当受骗的人是谁?
皇帝老大臣大臣骑士老百姓
五、分析皇帝、老大臣、大臣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
可以看出他们愚蠢、虚伪而又自欺欺人的共性特征。
六、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甚至皇帝都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一开始也不敢说真话。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是:
任何不称职的或是愚蠢得不可就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原因是:
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百姓:怕人嘲笑愚蠢;怕招杀身之祸。
七、为什么小孩会讲真话?(讨论)
天真大胆,无所顾忌,直言不讳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通过讲述图片内容感知课文,以及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分析了人物的愚蠢、虚伪而又自欺欺人的共性特征。
九、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一、二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目标要求: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调动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画面和音乐)看到这幅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出现课题及作者,教师同时板书。)
二.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2.点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师问:为何要这样处理。
3.师配乐范读:
4.交流怎样读好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处理好抑扬顿挫的节奏,努力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
5.全班齐读
三.探究:
(一)走近文本——梳理内容,感悟主旨。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的活动。比如:在的时候,诗人看到了
,又想到了。
2.在诗人的想象中,天上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传说作了怎样的改动?(从中寄托了怎样的理想?)
如果学生需要,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第一次发表在1922年《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后来收入《星空》集中。
(二)咬文嚼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一首好诗一定少不了要品味它精炼传神的语言。古人用“红杏枝头春意闹”表现春天的情趣,而其中的“闹”字更是神来之笔。)
1.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小组讨论)(或者用启发学生去换词丢词的方法体会这个词在这里的特殊含义或表达效果。)
2.师生配乐齐读全诗
3.试着背诵这首诗。(给出画面和音乐,背完一行,出现一行。)
四.拓展延伸——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诗人由无数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由明星想像出天上的街灯,想到了天上有一个陈列着珍奇物品的美丽的街市,想到了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美的源泉,下面,我们来做这样的一个想象训练: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目标: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诗歌不可以不读,读是理解的基础。关键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去读,包括朗读和默读。读的不深入也就谈不上对诗歌的鉴赏。熟读乃至自然的成诵,我想,这应该是教学一首诗的最高境界。
板书设计:自由幸福
天
上
的郭
街沫
市若
街灯明星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进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3.理解诗中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2.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3.体会诗人向往理想世界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新诗的特点。
2.区别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想]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并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联想、想象力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我们在夏夜乘凉的时候遥望满天星斗,星空总让我们感觉无比广阔和神秘,引发我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流传过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有我们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一定想知道,牛郎织女正在天上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跟着现代诗人郭沫若一起来遨游天上的街市。
2.板书课题、作者
3.介绍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政治活动家。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在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后,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天上的街市》选自他的另一本代表诗集《星空》。
4,介绍背景
《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当时的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五四”运动刚刚过去,革命处于低潮,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诗人写下这首诗,想象了天上自由、幸福、美好的环境,为的是表达他对理想世界迫切的向往。
二.指导预习
1.预习生字新词
piāo miǎo chén lóng lǒng shèn láng
缥缈 陈列 灯笼 笼罩 不甚 牛郎
2.学生朗读诗歌,采用齐读、个人读的方式。
3.品味本诗的感情基调。
(在学生几次读诗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对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进行把握。)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时节奏不用太强,速度稍慢,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