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语文的学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和修辞能力,让他们能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和影响他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篇2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 )枫( )雪( )
径( )疯( )霜( )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 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篇3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侯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教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习任务:
a、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b、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c、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d、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e、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a、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b、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思”是平舌音,“很”是前鼻音,“着(zhe)、要(yao)、背(bei)”是多音字。“着”是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心字底(心)、双人旁(ㄔ)、言字旁(讠)”。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四、朗读全文,巩固生字。
1、同桌练读;各组练读。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正确、流利。
2、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创设情境,做“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和词语)
五、指导书写,重点:“要、很”。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3、教师范写,提示要点:“要”字下部的“女”中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写得稍长。整个字形的特点是形态稍长、上窄下宽; “很”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七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孙中山提问的时候害怕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 “流利”、 “鼓起勇气”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一愣、解答”。
接着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的不同。)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是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生字词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
1、会读16个生字。
2、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3、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重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难点:
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
二、学习3—4自然段。
过渡:面对不懂的问题,孙中山会怎么去做呢?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同座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3、全班讨论读懂的内容。
重点指导: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4、指导朗读孙中山的话。
5、拓展训练: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朗读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
2、出示四个生字。
3、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4、重点字师范写。
5、生描写。
板书:4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勤学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