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面的真正含义

伟杰0分享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伏面的真正含义,欢迎学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伏面的真正含义

二伏面的真正含义

二伏面的意思是二伏时吃的面。它是一道美食,北方有一习俗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其中,二伏面就是指在六月伏日食汤饼,即汤面,避高温中暑。二伏吃面“辟恶”。这个季节正是新小麦收完的时候,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完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2023年二伏是哪一天

二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又称“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二伏分为头伏和尾伏,一般是在七月中旬和八月中旬。2023年的二伏头伏时间是7月17日,尾伏时间是8月16日。

二伏面是什么意思

“头伏饺子二伏面”意思是三伏天的头伏要吃饺子,中伏要吃面。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天热人就觉得疲乏倦怠,由此食欲不振,老百姓白天还要劳作养家,所以为了增加食欲,犒劳自己所以头伏吃饺子,因为饺子被百姓认为是最好吃的吃食,所以增加食欲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饺子了。又因为饺子状似元宝,所以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了。二伏期间全国各地高温闷热,人体会大量出汗,对能量的需求增多,面食当中富含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可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还容易产生饱腹感。除了爱出汗,人们还会食欲不振,面食的做法花样繁多,可以搭配的汤料也丰富,能很好的帮助人们调节口味。

二伏面的由来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1],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汉书·东方朔传》中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请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日:‘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这一节虽然意在表现东方朔的机智与幽默,但却反映了西汉人已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加以庆祝。  伏天可吃的时新很多,清顾禄《清嘉录》中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

二伏面顺口溜大全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三伏天的电扇 忙得团团转。

三伏天的冰块 见不得阳光。

三伏天的冰棍 人人喜爱。

《夏九九歌》:“百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度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问家家打炭墼。”“三伏”相当于二答、三、四九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有“热在三伏”的谚语。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夏至无雨三伏热(川)

夏至无云三伏烧(陕)

夏至鸣雷旱三伏(桂)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头伏萝卜,二伏荞麦。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8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