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梓炫0分享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图片

2.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累累若丧家之犬)。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2.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3.《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三、朗读课文

(一)朗读指导

1.轻松听一听:学生听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二)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读懂文意

(一)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孔子。(2) 而:连词,表顺接。(3)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4)之:代所学的知识 (7) 说:同“悦”,愉快。 (8)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9)亦:副词,也。 (10)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11)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12) 愠:生气,发怒。(13)君子:有才德的人。(14)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2.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3.段解: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修身做人

(二)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重点字词解释:

(1)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2)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信:诚信。 (4)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3.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三)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惑:迷惑,疑惑。 (3)天命:上天的意旨。

(4)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顺从意愿。(6)逾矩:越过法度。逾,超过;矩,法度。

2.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别人说话能明辨别真假,七十岁可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3.段解: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四)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五)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六)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第二课时

四、读懂文意

(七)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八)第八章

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字词解释:

(1)饭:吃。名词活用为动词。 (2)疏食:粗粮。

(3)水:在文言文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4)曲肱:弯着胳膊。肱(gōng),胳膊。 (5)而:表顺承 (6)于:介词,对,对于。

2.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段解: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的精神。

(九)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1)三人:几个人(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4)而:表顺承

2.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3.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十)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词语解释:

(1)川:河,河流(2)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往、离去。(3)斯:代词,这,指河水。(4)舍:舍弃。

2.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3.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十一)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1) 三军:指军队。 (2)夺:改变。

(3)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2.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3.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十二)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表并列。 4.仁:仁德。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啊。”

段解:学习方法。

五、精读探究

(一)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二)学习态度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三)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六、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内容谈了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过本文后我们要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84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