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学期参考教案五篇

成浩21254分享

教学工作是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必要的教学规则,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潜能的过程。无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多么丰富,没有教案的准备,就很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

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

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简介

《世说新语》简介

三.正文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咏雪》

1.题目解说:“咏雪”即歌咏白雪,歌咏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三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其突出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

2.重点字的读音(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多媒体显示: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无奕女 yì

(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3. 读准节奏

多媒体显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齐读并指导学生明确根据文意来读准节奏)

4.重点文言词含义

多媒体显示: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古泛指子侄辈,今指儿女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比不上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5. 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重点语句的翻译

多媒体显示:

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请学生回答)

7.梳理内容要点

多媒体显示:

时间:寒雪日

地点:谢太傅家

人物:谢太傅、儿女(胡儿、谢道韫等)

事件:咏雪

8.学习心得

学生讨论总结

9.师引导总结主旨

(1)文中“公大笑乐”有如下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0.主旨

多媒体显示: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词语,了解文学常识,丰富语文素养。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材,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复述故事,感受叙事的魅力。

2、 品读精彩句段,探讨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体会作者对老师依恋、思念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所叙七件事对刻画人物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揣摩 悉心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 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

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三、 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再塑生命的人》

一、情感体验游戏活动导入

(一)情感体验活动一

让同学们蒙上眼睛,塞住耳朵,排好队伍,手搭在前面一个同学的肩膀上,由教师在前面引路走楼梯。

(二)情感体验活动二

让学生体验用手“听”话。让被试同学闭上眼睛,塞住耳朵,邻桌同学在其手上书写,让其辨认。先写0~9这10个简单数学,再写“a o e i u ü”这几个拼音字母,后写“山、水、土、木、石”等独体字。

(三)导入

今天我们也来看看这么一位,虽然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可仍挡不住对健康人格和生命的热爱追求的女性──海伦·凯勒。

二、人物介绍

(一)“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一岁半就失聪失明。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还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如《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二)“教育的奇迹”──莎莉文老师简介

那么,是谁引领海伦·凯勒走上了漫长的人生路,是谁把海伦·凯勒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是谁给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这里,我们要认识一下帮助海伦创造奇迹、重塑生命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疾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

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奇葩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三、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由“再塑生命”、“关于‘爱’的含义”两部分组成。课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及“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一)利用题目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生平想一想:“再塑生命”的近义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请同学来读一读课文标题,看看重音应落在哪里?谁再塑了谁生命?

“再塑生命”=“再造”;“再造”:重新给予生命(多用来表示对于重大恩惠的感激)。

2.“再塑生命的人”=再生父母=重生父母,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重音落在“再”字上。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3.海伦·凯勒在这篇文章里把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言下之意是把安妮老师视作为重新给予生命的人。

4.那么安妮对海伦到底有什么恩惠呢?

安妮老师教会了海伦这个既盲且聋又哑的残疾人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爱和被爱。

(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1.主要写了两件事:

⑴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⑵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2.文章的纲领句是:

“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三)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生命的原貌──黑夜

⑴“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⑵“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的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

⑴希望的起点:相识

⑵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文字

3.生命的光明──生命中拥有了爱

(四)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利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使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四、品读──安妮老师教“我”学习“水”这个词

(一)以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为例,说说“再塑生命”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1.挫折:不能分清“杯”和“水”。

2.海伦对待挫折:

“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

3.莎莉文帮助海伦战胜挫折:

⑴“把洋娃娃扫到炉边,把帽子给我。”──体现了莎莉文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⑵“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体现了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技巧高超。

4.效果: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第二课时

五、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创造奇迹的两个人──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你认为她们的成功具备哪些因素呢?

(一)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

(二)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六、写作升华

读了本文,你认为安妮·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心里是怎样的人?

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首先,我想长久地凝望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我家,给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为了将她珍藏在我的记忆中,我不仅要看她脸部的轮廓,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找出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活生生的例子,她就是靠这些完成了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想从她的眼睛里看出使她能坚定面对困难的坚强个性和她经常向我展露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莎莉文老师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在刚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时候,用手指游戏法激发的海伦的学习兴趣;当海伦遇到困难时,不是责骂,也不是放弃,而是用海伦乐意接受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海伦走出困境;在帮助海伦认识“爱”这样的抽象事物的时候,在海伦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并把对“爱”的解释和孩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海伦获得的思维的提升。

七、品味与积累

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喜欢的文字进行品味。

(一)“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三)“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八、课堂小结(播放《感恩的心》)

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感情、隽永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植于海伦的心田。这是海伦献给老师的厚礼。

九、拓展与延伸

作为服装学区的学生,你能不能想想为像海伦·凯勒这样的残疾人做点什么?

提示:方便其生活的考虑,方便其学习的考虑,等等;

例:残疾人特殊衣服:加特殊功能设计;残疾人特殊轮椅:加特殊功能设计等等。

十、延伸作业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我的早年生活》

学习目标:

1.强化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3.通过榜样的力量,建立自信,理性对待人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对职高的学习生活 。

学习重点:掌握概括信息的最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回忆录: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回忆录有“公撰”、“私撰”两种。“公撰”是有组织的集体写作方式。“私撰”完全是个人化的写作。回忆录要求“三亲”原则:亲闻,亲见,亲历,是为第一手资料。

2.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3.丘吉尔的名言:

谎言都绕了半个地球了,真相还没穿好衣服呢。

向前看总是明智的,但要做到高瞻远瞩并非易事。

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它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二)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萤 尴尬 漏 辖

2. 理解下列词语。

尴尬:

独具慧眼:

蛛丝马迹:

停滞不前:

滚瓜烂熟:

整装待发:

二、合作探究

(一) 学始于疑

文章写了我的早年生活当中的几件事 ?

(二) 质疑探究

探究点1:梳理结构

问题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感受“我“在叙事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态度,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具体内容

“我”的情感和态度

“我”与考试

主考官总是考“我”不喜欢、不知道的东西

“我”苦恼而无奈,但坚持参加考试

入学考试

学习英语

征兵考试

军旅生涯

探究点2:语段赏析(结合上下文理解)

问题1: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问题2: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问题3: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问题4: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习英语,然后再让聪明写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

问题5: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探究点3:主题升华

问题1:丘吉尔的成功真的是靠幸运吗?试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达标测评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1. 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落实到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或面对困难),仍充满必胜的信念:站得高看得远;爱得深看得清。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3. 初步品味语言。(1)关键词语的品味。(2)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和题解,默读朗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下列问题:

1 课文共分五段,各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步骤:

一. 由题解及作者简介等导入新课

(一) 板书课题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提问

1 几个词(7)

2 几个虚词(2助1连)

3 几个实词(2形2名)

4 何种短语(并列)

5结构分析(见图:框式图解法)

(二) 猜猜H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开卷第一篇编者意图

参考答案:

1 缅怀先烈

2 激励奋进(艰难的求学之路与雄健的求学精神)

3 品味语言(早期党务工作者都擅长演讲宣传,如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大钊亦如是)

李大钊生平介绍: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_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坚强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一九二二年七月在党的二次代表大会上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不幸被捕,在狱中历尽磨难,顽强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坚贞的崇高品质。

这里录一首李大钊留学日本时(一九一六年)作的《口占一绝》以志纪念: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诗歌大意):我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分别了,从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时局的艰辛,并不容许我们发愁啊,快把离愁别恨统统抛到滚滚东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且让我们尽情开怀畅饮,庆功祝捷,到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小饮饯别时共同约定的诺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风雨楼来纪念这伟大的胜利。

听写练习(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铭记一段李大钊的话语: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三年前,我执教此篇时正是李大钊就义七十年祭,当时我说,为理想献身的必是勇士,我的叔伯父(宜兴官村人)也是殉道者中的一个,当时他任中共苏维埃团中央书记。让我们再次带着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的崇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段,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2.由学生分段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课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1总领全文,揭示题意,点明主旨。

2 自然现象

3从人生道路三个方面具体形象地阐发了险峻环境与雄健精神的关系。

4 民族史路

5用扬子江、黄河精神高度概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三.分组轮读后,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1) 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2) 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 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2.讨论归纳。

由此可见,“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四.分组轮读后,思考“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呢?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

五.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个别朗读。

齐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教材编排特点,了解语言品味的途径。

教学步骤:

一. 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

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这册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 课文的编排不像过去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安排有三个板块——

语言的品味

思路的探究

主旨的把握

从语言角度来看,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

(二)是在每个单元前都写有一段说明——“单元阅读提示”。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

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

请学生朗读“单元阅读提示”。(同时请准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提示”每一段意思。)

1. 什么是语言的品味

2. 品味语言的几个角度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譬如“崎岖”: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走过”:“要走”“将走”“走着”同义词的辨析)

3. 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途径)。(譬如“反复朗读”)

可以这样简单概括“提示”的三段话: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样

二. 解决思考和练习第四题

查字典,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境地(选择同义词)

2.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很艰难险阻的境界。进程(近义词)境况,情况

3.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常常高低不平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处境困难

5.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

走远路的人

6.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阻止,抑制

三. 重温品味语言的三种途径

反复朗读

比较异同

探究疑点

1.回答一/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换一种提问“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答: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2.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是不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前后两者有相似之处)

旅途上的征人,有时是……,有时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前后两者有相似处)

上述接连类比比喻之后,为下文进入题旨作了有力铺陈。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推理则显得形象具体也更有气势。

3.由以上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1)国运的艰难程度究竟如何?

第一段“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客观判断,侧重在“不平坦”)

第二段“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逼狭”很特殊,“逼”有四个义项①逼迫②强索③迫近④狭窄、局促。结合课文具体语境,

应取④,在这里有到了十分险峻的地步,几乎无路可走了)“回环曲折” “险峻”

第三段“崎岖险路”、“崎岖的境界”

第四段“崎岖险阻”

第五段“艰难境界”、“崎岖险阻的道路”、“艰难的国运”

(2)“雄健”精神是由以下一些词语来表现的——

第一段“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此处“全”与上一句不一样,它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含有“必须依靠”的意思。“冲”是雄健精神的一种标志,面对艰难,面对险峻,面对崎岖,没有“冲动”——这种雄健的精神,是过不了关的。

第二段“浩浩荡荡”“宽阔”“一泻千里”

第三段“坦荡平原”“老于旅途的人……”(“老”字义项有17中之多,此取“经常”、“往往”讲。这样就突出了不安于现状,甘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

“愈……愈”(层进关系,点出了征人即老于旅途的人的人生境界)

“美趣”“奇趣”(充分显示了先驱者非同寻常的审美观念)

第四段“奇绝壮绝”“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浩浩荡荡”“浊流滚滚” “一泻千里”“高唱”“最有趣味”

四. 反复朗读课文,力求把文中磅礴的语势体现出来。

五. 回家作业(讨论一下) 完成练习三:课文末了三段强调了一个“趣”字,如“冒险的美趣”、“壮美的趣味”、“最有趣味的事”。这些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初一语文下学期参考教案五篇相关文章:

语文下学期七年级的教学设计五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实用教案参考案例五篇

七年级人教版下语文同步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导入教案五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推荐五篇

初一语文授课实用教案板书五篇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授课教案设计五篇

人教版最新语文七年级教案汇集五篇

2021年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优秀的教案五篇

    8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