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题
一份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题应该怎么编写呢?大家不妨慢慢研究一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题,欢迎大家来阅读。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急湍(tuǎn) 飞漱(sù) B.竹柏(bó) 青荇(xìnɡ)
C.京尹(yī) 百舸(ɡě) D.痕(hén)迹 荒秽(huì)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B: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清荣峻茂(树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走) 仅如银线(只有)
C:乘骑弄旗(马) 江干上下(岸边) D:上下一白(全) 带月荷锄(扛着)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5.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4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孔子云:何陋之有? (4)花之富贵者也。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B: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7、.默写填空。(11分)
(1)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
(3)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既而渐近,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三)的主旨句是: , 。
(5)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色加以描写的语句是: 。
8、下列作家、作品、朝代连线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 B:《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C:《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D:《观潮》——周密——三国吴人
9.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湖心亭看雪》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瘦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炼生动。
C.《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远的意味。
D.《观潮》一文只有两百多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盛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二、阅读理解(63分)
(一)(14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0.解释加点词。(4分,每空1分)
①自既望至十八日为最盛。( ) ②方其远出海门 ( )
③仅如银线( ) ④吞天沃日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空2分)
①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描写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的。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写潮,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入下面的横线。(6分,每空1分)
(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2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4分,每空1分)
⑴.拥毳衣炉火( )__________________。⑵与余舟一芥( )_________
1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分,每空1分)
余挐一小舟 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空2分)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4分,每空1分)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7.“痴”与课文第1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什么性格?(2分,每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⑴点明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描写雪景的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4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4分)
20.“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4分)
21.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6分)
(四)(13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4分)
23.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5分)
24.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题答案
一、1.D(A.tuān,shù;B.bǎi;C.yǐn)
2.B(祯,俱)
3.B(几乎,将近)
4.(1)互文 (2)借代 (3)引用 (4)反问【(1)(2)(3)题中皆有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写上的也可,但必须有答案上的修辞方法才能得分。】
5.(1)的,助词。
(2)它,代词,代核舟。
[!--empirenews.page--]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表提顿,助词,不译。
6.A
7.(1)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3)仅如银线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大漠孤烟直 江入大荒流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D(宋代)9.A
10.①农历每月十六日 ②当……时 ③几乎,将近 ④用水淋洗
11.①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②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12.远、近 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13.⑴cuì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⑵jiè 细微,微小
14 挐通“桡”撑(船) 划(船)
15 ⑴大雪连下三天,西湖里人声、鸟声都消失了(绝迹了)
⑵(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上下全是白色)
16.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7.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 ( 孤傲高洁 ) 的性格.。
18. 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9.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20.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21.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22.地点 目的
23.“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4.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