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

开鹏0分享

高二语文分析教案很重要的。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篇2)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

二、学习目标

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

(一)观眼前之景

1、齐读上片

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

(二)写历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

(三)抒一己之怀

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世间种种的运途在他心底都未见沟壑,想来,身处黄州,心中风波已定吧。

五、赏析《定风波》

1.范读

2.生自读

3.赏析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4、齐读

六、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正如余秋雨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与其说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不如说坎坷磨难成就了苏轼,晚年回顾他的一生,他曾用两句诗概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拓展训练

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

八、作业

1.背诵《苏轼词二首》

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板书

教学反思:

1、平时知识积累不够

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怎么才能有亮点,必须对苏轼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思想经历。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啃书!我用很短的时间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康震评苏轼》等书籍,对苏轼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时间紧促,总觉得有对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识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这是本节课对我的警醒。

2、朗读不够

这是本节课的失误,讲课时自己心情比较紧张,只想着下一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忽视了这个诵读的重要性。党老师评课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这么短的篇目,应该让学生当堂就背会”。

3、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草率

时间紧张,直到讲课前还在修改,给苏轼写颁奖辞是讲课前才加上的,所以处理的很草率,这是本节课的的遗憾,其实,这点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如果处理得当,一定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四、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作品写作上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对本文主旨句的理解

理解作者为何以泪珠与珍珠为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导入:旧小说中的描写:"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引出本文中白居易和阿拉伯诗人编的故事关于泪珠和珍珠的描写。引入本课。

三、介绍珍珠形成的过程,强调艰苦。一粒粒的珍珠比做一滴滴的眼泪。引出感悟。

四、感悟:生命的历程是悲苦的却也是如此的壮美。牡蛎努力排沙的过程越艰苦,珍珠的形成越圆润晶莹;人们阅历越多经历越丰厚对人生的体验越深刻,人生就越有价值。从这点看,人生的体验就好比珍珠一样珍贵,眼泪正是这个悲苦美丽过程的载体。即,眼泪本来不珍贵,珍贵的是"为何而泣"的"何"!

五、本文写的是"何"?

分解若干问题:

1、作者写了几种泪珠?能否颠倒来写?

2、主旨句的分析,是否是重复的写?

落实:

1、书中的泪:少女情怀,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天真(真情、激情、深情)

现实的泪:亲情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这四种泪因何而落泪:亲情泪--为故乡为亲人而落泪;奋斗泪--战胜艰苦的的艰辛之泪;慈悲泪--为芸芸众生的苦痛和罪孽而落泪;感恩泪--感激他人而最最纯洁真挚的涕泪交流。

由为一己而流的泪到为仁爱、为大众、为真诚而流的泪,像珍珠一样的宝贵。慈悲泪、感恩泪是作者感悟到并追求的人生的崇高境界。

2、内容上的层层深入;结构上注意,"读到""难怪""这也就是"。

六、作品在写作上启示。

1、主旨句的贯穿,即散文的神。

2、课文第二段关于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在本文的写作上的确是给作者"多了一层领悟",给我们写作上也应该有启示。

作者把抽象的人生体验具体为泪珠,而泪珠又具体为珍珠,泪珠本身并不珍贵,珍贵的是深刻的人生体验,泪珠是人生体验大喜大悲的代言,由这个中间载体把人生体验和珍珠就很好的联系起来了,也使读者加深了对"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深刻内涵。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篇5)

教学目的:于诵读中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课文类型:读本课文。指导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今天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一篇散文《泪珠与珍珠》。很多同学也许是第一次听到琦君的名字,其实前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就是琦君的作品。影片唯美的风格、伤感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看过电视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琦君的这篇文章,我想我们从中获取的也许会更多。

这篇文章比较短小,先请同学们花几分钟的时间把它读完,如果读起来有困难,不妨结合一下课文后面的自学提示。

等读完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自读时注意提醒同学们给语段标号。

二、初步感知,确定学习目标。

请一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

说得很好,看得出来同学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对琦君文章中泪珠的寓意和哲理的关注。我们今天就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定在: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三、配乐朗读,提问指导分析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更何况是这样一篇优美富有哲理的散文。读中见出作者情读者情。

老师愿意为同学作一个示范朗读,同学们呢,则带着思考,在心里默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教师在音乐中朗读;

然后请同学思考后,回答朗读前提出的问题。

(提示: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来寻找,抓住关键词语。可以边读边分析。)

总结: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继续提问: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

不可以。这些眼泪的顺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小我的泪,大我的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既然要归类,就找概括的词语)

继续提问: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请同学回答,可以相互补充。答案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理解和分析都很深刻很好,综合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无私的泪,它们都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吧。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简短(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式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泪珠中蕴涵的真、善、美,懂得要爱和感恩这个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

2、品味泪水中包蕴的真、善、美。

【教学构想】以标题为切入点,以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为主线。

【媒体设计】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成长历程中,你的喜怒哀乐一定曾幻化成晶莹的泪珠。那是在什么时候?假如让你把它流泻于笔端,你会怎么写?

生活中,我们或感动或忧伤,或喜悦或悲痛,留下了滴滴泪珠,我们捡起泪珠,串成生活的收获,感恩生活的赐予,让我们的人生因丰厚而沉甸。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生活,欣赏她的散文《泪珠与珍珠》。

2、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古人云:“题者,额也。”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能从标题中读出许多信息,比如线索、对象、范围、题材、体裁等等。请看本文的标题“泪珠与珍珠”是什么关系?

2、从文章的题目看,这篇文章写了不少关于泪珠的故事,请跟着老师的范读,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泪珠”?

【解说】有书中写到的眼泪、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三、自主探究:

1、有人认为本文的主旨是思乡怀人,开头写“书中泪”似乎与此关系不大,你认为呢?

【解说】开头写“书中泪”巧妙的引出了“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这个过渡句,为下文写“生活泪”作铺垫。

2、在“生活泪”几节里,作者已从泪水中探询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体悟到人生的境界。因此有人说,作品的最后作者选取了流泪观音的故事和信徒为耶稣流泪的故事,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呢?

【解说】如果“生活泪”主要着眼于人间亲情,那么“感恩泪”和“慈悲泪”则着眼于人生境界,使文意由前文的“一己之泪”升华为“人类之泪”。

这些泪可以分为小我的泪和大我的泪两种;眼泪由实转虚,境界由低到高,也反映了作者对“眼泪”认识的逐步提高。

3、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解说】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

4、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可文中很少谈到“珍珠”。可否把文题改为“泪珠”或“珍珠与泪珠”?如果不可以,那么“泪珠和珍珠”到底是什么关系?

【解说】本文以泪珠为物线,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思想红线,这种“彩线窜珠”的结构使全文“散得开、收得拢”。本文除了思乡怀人之外,还蕴含着老人忧患和痛苦可以转化为人生财富的人生哲理。

标题中的“泪珠”和“珍珠”的关系应当是比喻关系:那种饱和着人生体悟的纯真而博大的泪珠才是晶莹剔透的珍珠。琦君正是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四、拓展延伸

照片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下面的照片,你能读懂哪个泪水中的情感?哪张照片可以唤起你记忆中尘封的往事?(每张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泪?并说说我们能从这个泪中悟出什么呢?)

五、仿写式默写演练:

古今中外,文人骚客无不以“泪”抒己心,洗人心。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流下了叹惋之泪以自勉:“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在《无题》中则流下了爱情之泪以诉衷肠:“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宋代词人柳永在与心上人别离之际,流下了爱情之泪以传情:“___________,竟无语凝咽。”白居易则在《琵琶行》中流下了同情泪以自勉:“_________________,江州司马青衫湿。”

现代诗人艾青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流下了爱国之泪以砺志:“___________?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琦君女士在《虞美人》里写道:“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受,总为相思不上楼。”她流下的则是海外赤子的_______之泪。

六、课文总结:

林肯作为伟人有过流泪的经历,作为一名平凡的中学生我们也有过自己暗暗流泪的时候。我们是带着泪水步入知识殿堂的。我们应该深深领悟到:流泪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只有从奋斗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珍贵的收获。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泪珠就没有珍珠!

    75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