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泽慧0分享

广东二模已经结束了。高三二模考试结束后要尽快通读试卷,回忆自己做题时的想法和解决方法,是否有知识点把握不好的情况。以下是关于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东二模2023高三语文试题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他们艺术修养极高,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的见解往往能达到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的效果,令人信服且富有启发性。

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早期批评家往往具备上述特征。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否定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精神却是他们体内永恒的基因。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全文第一次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这个日子正值鲁迅逝世七周年,当时的编者按称发表该文“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此后,以解放区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学习《讲话》精神的活动。作为副产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今天看来,鲁迅身上潜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话语”,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或者说,古代“载道”传统、鲁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者之间存在微妙的逻辑关系,鲁迅是中介,古代传统是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动力。借助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主流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文艺批评领城发挥着显性的指导作用,但往往忽视其特有的中国面孔。实际上,文艺批评中对鲁迅传统、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文艺社会效果的重视,就是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精神对话。可喜的是,新时代的文艺批评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养成了一种文化自觉。2014年10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这些倡导极具现实意义。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同时,对“实事求是”的再度强调亦表明了重视事实、实践为先的态度。统而观之,毛泽东的两个《讲话》都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前者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后者则进一步发掘了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产生了正本清源的效果。

(摘编自韩伟《百年来传统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互动》)

材料二:

如果依据中国古代“载道”诗学与梁启超等“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的说法,诗歌便被观念化了,反映了一种利用外部理念强行约束人类自由本性的思维。与此不同,鲁迅早年号召人们回到生命的感性世界。为了解释感性力量的有效性,鲁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对于生活在热带而且从来没有见到过冰的人,该如何使他明白什么是冰呢?这时,只是堆砌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名词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他一块冰,让他直接感受冰的刺激。

鲁迅郑重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由于诉诸个体生命或者内在自我的直接性感受,它提供的是一种不需要向外假借、不需要经过理性锤炼的感性认识,尽管鲁迅使用“理”来描述这种认识的形态,但实际上,“诚理”反对任何形式的理念化、观念化。文学对人生的意义体现了同样的道理,鲁迅指出:“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如热带人既见冰后,曩之竭研究思索而弗能喻者,今宛在矣。”尽管文学从不诉诸灌输和教导,甚至远离了一切科学化的、理性化的认识形态,但重要的是,它与主体内在的生命经验直接相关,读者在其中领会到的是自我内在生命力的提升。

不过,鲁迅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与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立足主体感性生命诗学原理的同时兼具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指向,在这个意义上,他似乎重新回到了晚清群学与功利主义的逻辑。

(摘编自孙尧天《诗歌、政治与伦理——晚清群学思潮与早期鲁迅诗学观之关联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文以载道”这一跨越千年的中国文艺创作准则和批评理论倾向,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有所不同。

B.为了纪念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毛泽东撰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在中国文艺批评的“载道”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过程中,中国现代主流的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

D.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台前,强化文化自觉。

2.关于鲁迅的文艺批评观念与实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早年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说,用来表达文学对人生的意义,“诚理”追求个体感受的理念化和观念化。

B.“五四”以来,鲁迅自觉接续中国文艺批评的“载道”传统,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

C.鲁迅对当时一些批评家的讽刺和对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体现了他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的理论主张。

D.鲁迅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极不科学地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诗教传统的一项是(3分)

A.“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庄子·秋水》)

C.“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4.为什么鲁迅能扮演“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4分)

5.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

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

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

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注](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二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则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帮五十段。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贵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B.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C.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D.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指被征调服徭役的人,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的“卒”意思相同。

B.“众人之唯唯”的“唯唯”,意为恭顺谨慎,与“唯唯诺诺”的“唯唯”意思相同。

C.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与《兰亭集序》中“幸承恩”的“幸”意思相同。

D.谕,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与用于指规劝君主或尊长的“谏”相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下令征集差役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张玄素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宗和桀、纣等昏君就没有区别。

B.太宗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天气热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故打算前往九成宫避暑,但姚思廉不赞成,太宗赏赐了他,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C.魏征阻止太宗买马的原因是去西域传旨宣立叶护可汗的使者还没有回京,此时买马,可能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不稳定因素。

D.长孙无忌发出感慨,认为皇太子敢于冒犯父皇进谏以保全大臣的性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在太宗和高宗之间却发生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2)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14.太子高宗能成功救下穆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经龙门废寺

刘沧

因思人世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

唯余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诗人因为人世扰攘、人事繁复而生发的种种人生感慨,因伤心而触景,诗人多次来到龙门废寺,如此起笔不同一般。

B.颔联写诗人从早到晚流连于“不移”的“山色”和“依旧”的“石台”,这与刘禹锡的“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异曲同工。

C.颈联细笔勾勒出诗人眼前之景,新生的“芳草”青翠欲滴,日暮的“残花”飘摇坠落,新旧两相继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

D.尾联所写之景由近及远,动静相宜,诉诸诗人的视听感官,借流水的清音和飞鸟的啼鸣表达诗人寄情于自然的人生态度。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中的“石台依旧水云空”一句可能为“水云依旧石台空”之误,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在《赤壁赋》开头,苏轼就写了自己与朋友泛舟于赤壁之上,朗诵《诗经》中的诗句,即文中所谓:“ , 。”

(2)化用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对前辈作者的敬意,李白《蜀道难》中的句子“ , ”就巧妙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句。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书法与汉字一体共生、相辅相成,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极具特色的子系统,至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华精品字库”精选100位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将其开发成电脑字库。甲骨文、毛公鼎金文、马王堆帛书等早期字体,礼器碑、张迁碑等汉代名碑,二王、颜柳欧赵等和鲁迅、沈尹默、启功等古今著名书家的字体,都将跨越时间和空间,来到当代人民的生活中。目前已经发布的35款字体,如方正甲骨文、柳公权楷书、颜真卿楷书、苏轼行书等,受到了充分肯定和广泛欢迎。

字库解决了补字创写、繁简转化、灵动性与规范性相协调等诸多难题,实现了优秀书法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原本镌在龟甲上、铸在青铜上、写在竹帛上、刻在碑版上的优秀字迹,使用键盘输入即可鲜活地辉焕于屏幕,使人们时刻尽享书,插上了电子信息翅膀的中国书法,必将在法之美,领略中华美学精神。 ,助力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辉焕”的释义,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辉映

B.辉光

C.灿烂

D.焕发

19.下列最适合填人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

A.可以发现

B.可以推测

C.可以想象

D.可以预见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连缀改写成两个在语义上前后关联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见过苔藓吗?你见过古老世界的纯真面容吗?

苔藓是古老、原生态世界的身份证,是大地的原始经典,是地球生命的最初宣言,是阳光、雨水、腐殖土、地气合作的第一首大地之诗。

苔藓幽蓝若海水之色,那是沉淀了无数时光、过滤了一切杂质或者是吸收了一切杂质、将“一”融进“一切”又将“一切”提炼成“一”、丰富到极致而呈现的单纯之色。苔藓柔软如襁褓,如纯棉,如质地细密的云朵,如释迦牟尼传法讲道的圆融语言,如想象中圣母的慈爱怀抱。苔藓安静如得道高僧修禅入定,如落日用返照之光抚慰万物却寂然无声,如一位沉思的哲人独自沉入思想之海,我们只看见他如常人那般无所事事坐在那儿,却不知道他已经退出人世的狭窄此岸,潜入彼岸的无边深海。

2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苔藓是古老、原生态世界的身份证

B.苔藓幽蓝若海水之色

C.苔藓柔软如襁褓

D.苔藓安静如得道高僧修禅人定

22.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对以上文字进行简要赏析。(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湿地不断遭到破坏,保护湿地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多国于1971年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2005年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202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0P14)在中国召开。此次大会标志以中国传统玉璧为造型,内嵌江豚、麋鹿、扬子鳄、朱鸦四种生活在中国湿地的珍稀濒危动物形态和人脸轮廓,意在表达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关系。

图片

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中国青年该如何承担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二模2023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复习法

1个、了解中文考点。高考战场上,高中语文科目的考察主要是考察学生的两种能力,那就是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小编说试题的实现就是现代文本阅读、中国古代读书,目标侧重于检查学生结合上下文准确掌握单个单词和句子的含义,总结、过滤段落、全文主要或核心信息能力。

2个、尽量不要因为中文基础知识丢分。高中语文选择题有很多词组基础知识,这也是同学们流失率高的部分,为了避免这类题丢分,你需要把所有的话、成语、错句等题目的系统复习,统一朗诵,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果基础题拿不到满分,语文试卷分数不会太高,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争分夺秒的原则,简单题必须打分,拼图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成绩自然会更高。

高考语文提分的八大技巧

第一步:研读考纲

研读考纲是高考的“应考指南”,如果对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范围都稀里糊涂的,复习就会没有明确指向,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重点、难点不分,或是发生抓小放大的情况。

第二步:用好课本

包括现代文、古文、作文都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考到已学过课本上的知识点:考题与课本中某篇文章在语言、写法、立意,以及人物性格、主题观点等方面的异同的分析,写作中对课本事例、名言名句的引用等,这都需要考生重视。可以按照散文、科技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古文等不同文体,分别有重点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的内容加以领会,一篇文章花上五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温故知新、熟能生巧就可以了。

第三步:总结规律

将师生、自己公认的典型试卷(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平时考试或一模、二模、甚至是近三年的高考卷)精挑细选,对其中各类试题涵盖的知识点进行研究、琢磨、分析、领悟、归结,找出命题的一般规律与共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复习,对薄弱遗漏的环节、一知半解的内容、疑难模糊的问题进行专项攻关——自己钻研;查阅书本、资料;求助老师、同学等。

第四步:适度训练

在备战高考的一段时间里,考生应将老师的复习计划与个人的安排有机地统一同来,每周可以做2-3份完整的高考试卷,同时,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对说明文、议论文、古文、诗歌鉴赏等专项,一天或两天进行一篇训练。在临近高考的一周时间里,做卷的强度与频率要尽可能降低和减少,这时候的做试卷与其他时间不同,一是为了适应与保持高考时应有的“感觉”与心态,也为了考场做题时间的控制、解题思维的敏捷、答题的规范做铺垫。

第五步:鉴往知来

用好日常的好题本与错题本。好题并不一定就是难题、怪题,能够把学生考倒的题目,而是指那些题型新颖别致,看似简单,实则容易让考生掉以轻心,眼高手低,一做就会失分、出错的题目,这类试题往往暗藏“机关”,迷惑性极大。

因此,好题是难得的,是命题人的“妙手偶得”,无论在知识点的考查上,还是思考问题的视角上都“与众不同”,值得珍视,不容放过。而错题,则是考生知识方面、解题思路或是方法上不足、缺失的暴露与表现,通过对错题本的“复习”,就是在梳理重、难点内容,获取解题“捷径”,归纳答题“范式”,创新考试“秘笈”的最佳途径,也是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养成细心学习、做题习惯的必然要求。

第六步:分散识记

主要是指:

1.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默写。每天默写历次考试中容易错的5—10句(参照错题本或试卷)。

2.对文学、文化常识,包括古今中外的内容,结合《高考语文必备手册》中分列的重点内容,用银光笔或彩色笔画出主要的、容易写错、出错的部分,边记边写出来。

3.对课本与试卷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词语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及多义现象等,可以参考相关课本后的附表。都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同时,注意把课内知识灵活地迁移到课外文段的考查与解题中去。

第七步:重视写作

因为作文占据高考总分将近一半的分数,而考场上用于写作的时间则不到一半,大约只有4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考生每次写作的时候严格控制好时间,为正式高考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做到:

1.审题上,要快速、准确,方法是通过一定题目的训练,抓住题眼与关键词,力避跑题、离题情况发生。

2.拟出与众不同的题目。这是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与看图作文,考生要精心拟题,给阅卷教师以耳目一新之感。

3.考生应储备一定的、新颖、时鲜、典型的人与事等写作素材,还有名人名言、谚语、熟语等理论支撑的材料。每天花半小时看看报纸或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

4.立意、取材上积极向上,要与时代倡导的主旋律合拍。包括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与焦点话题,如利比亚、叙利亚战乱,泰国与柬埔寨的军事冲突,本·被击毙,房价、物价,“十二五”规划等,都应该有所关注、熟知,做出理性评判。

第八步:关注细节

对答题的程序、规则要十分了解。

1.书写方面,不管是现代文、古文默写,还是作文,整张试卷都应保持清清爽爽,尽量不要有涂改的痕迹。

2.对于分值比较高,如4、6、8分的题目,要分点解答,并且用1、2、3、4……或①、②、③、④……标示出来,利于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找到答题“要点”。

3.正确使用专门术语。比如这样的题目:“本文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为什么?有何作用”,考生一定不要将表现手法:联想、想像、烘托、渲染、象征、讽刺、悬念、照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寓褒于贬、寓贬于褒、荒诞等与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和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以及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搞混淆。

4.题目务必看清楚。因为时间紧,有的同学拿到试题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做起来,而对题目却没有完全理解,这样做出的答案可想而知,所以,做题一定要弄清题意与要求:有的是要用原文语句回答的,有的则是限定字数等。

    70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