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基础学习法
语文能给您滔滔不绝的演讲才能,使您在班级竞选中独占鳌头;语文能提高您的公关能力,使您在未来的求职中,自然得体地展示才华。不仅如此,语文能使您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真正的爱。所以掌握2023语文学科基础学习法,可以让您离这些美好更进一步。
2023语文学科基础学习法
一、培养两个敏感
1.(语言敏感)。我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我有一个好友,钢笔书法非常漂亮,我向他讨教写字的秘诀,他给我讲了他的一次经历。春节期间,一次他经过一家门口,发现楹联字体俊美飘逸,于是趴在那家门前临摹,直到完全相象为止,其行为引来路人异样的目光。我想,这是他对字比较敏感。我本人在中学时也有过一次比较典型的体会,一日从《语文报》上看到一个句式,“我不想说……,我不想说……,我不想说……,这里我只想说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作文竞赛中,我想方设法地把它用了上去,效果很好,作文获奖,语文老师在班级对我这个句子进行了高度评价。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敏感吧!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在作文中,日得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概也是此意吧。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有了强烈的语言敏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教你语文了。
2.(生活敏感)。下面我给大家谈谈生活敏感。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培养了语言敏感和生活敏感,语文学习就不再是每天40分钟了,你也不只有一位语文老师了。
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两点。
语文阅读基础学习法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视题目。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养成“见分答题,踩点得分”的习惯 1、审题时先看分 2、答题时踩对点 知道得分的标准是踩点,知道出题人的考查意图是什么,看分值答题,多答不扣分,少答则扣分,一般规律:2分题得分点可能是1个或2个;3分是1个或3个…… 二、养成“仿句、措辞、踩点填空”的答题习惯 历览中考阅读题目的解答,发现“仿句、措辞、踩点填空”的答题思维贯穿整个阅读,以“记叙文”阅读为例: 1、一般第一题,“要点概括”,即信息筛选题,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全文后,能踩准点,根据已给的答案仿句(词)填写其他要点; 2、第二题叫“词句理解”,即审美鉴赏题,就要求考生能抓住三个拍点作答,一是判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什么词语,二是能答出它的自身作用,三是能概括出它的文中作用; 3、第三题叫做“文意把握”和“内容探究”,即深层理解题,这类题是考生丢分的重灾区,答题时,一要根据题干设计答题句型,二要根据分数找角度来踩点填空。 三、养成“时刻防止无意识丢分”的习惯 1、会抓文体,了解文体常识,不在文体常识上说外行话; 2、会分题型,找到答题章法,不在含糊答题上丢分; 3、注意审题、答题技巧,规避无意识丢分。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
一、速读
《三国演义》有一段文字描写张松在曹操面前背诵出曹操所撰《孟德新书》的内容,说这本书在四川到处都是,连小孩都知道。曹操信以为真,一气之下烧掉了自己苦心写就的兵书。其实张松只看过一遍,他有极强的速读能力,过目不忘。
通常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500字,而通过速读训练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1500字。速读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用信息为目的的理解记忆方法。它要求阅读时眼脑同步。也就是说,在你的眼睛扫过文字的时候,你的大脑里面会产生相应的信息和记忆。
爱因斯坦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通通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使自己偏离要点的一切东西”。快速阅读不仅使重点更突出,书的脉络更清晰,还减轻了大脑负担。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信息。
快速阅读所使用的是无声的思维语言。就像你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正在使用这种无声语言。一个未经训练的人,眼睛接受文字信息的速度远远低于大脑的思维速度。人们在阅读时,眼跳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占二十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时间用于眼停,每次眼停大约需要0.1~0.3秒。而人的思维过程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思维语言时,能一闪而过。这一快一慢,二者无法协调,阅读速度自然就慢了。快速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眼停的次数及时问,让眼睛的速度和思维的速度同步,就能达到快速阅读、准确记忆的目的。
二、精读
精读就是读文章的时候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深入细致阅读。像吃饭,如果细嚼慢咽,就利于消化吸收。精读要做到“四到”:
第一到,眼到。目光专注,才能注意力集中。
第二到,口到。精读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念。
第三到,心到。全神贯注、集中精力阅读。
第四到,手到。边读书边做笔记。加强理解。
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不由自主地就开始跳跃着看下面的情节。其实,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仅是故事精彩,语言通常也很有特色。
有人喜欢略读,就是只拣重要的标题读,不看内文。这样的读书方式用于读政治课本或许适用,但是不适用于阅读文学作品。如果只是读一读前面的内容简介就声称自己读过某某名著,或者是读了一个名著的“导读版”就以为已经获得了这本书的精华,那就大错特错了。读文学作品,最好是少读那些后人解读的作品,直接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