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鲁教版电子版五年级上册备课教案指南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难点:
本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生在理解五壮士跳崖的举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又有多少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赞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讲了文章的第一部分。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很认真。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学习接下去的四个场景。
二、新授:
在五壮士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的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请你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场景或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勾画出来,用心读。
(一)痛击敌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仇恨敌人、英勇杀敌)
3、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班长: “沉着”—— 神态;
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动作“满腔怒火”——心理;
宋学义:“扔手榴弹抡一个圈”——动作;
胡德林、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神态;“瞄准射击”—动作
虽然他们的的动作不一样,表情不一样,但是他们对敌人的恨一样!
4、我们对日寇为什么那么仇恨哪?学生交流。
(出示:①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被打死打伤中国人达2100余万人。仅南京,6个星期内,就杀死了30万人。②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一个“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向人体内注射鼠疫,手段极其惨忍。③1941年起,日寇在共产党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被杀害中国人不计其数。)
5、而现在,他们又要对我们的群众赶尽杀绝,我们可能不愤怒吗?可能吗?
指名读,评价。想一起发泄心中的痛恨吗?齐读
(二)诱敌上山
过渡:五战士就这样打一段,走一段,走一段,打一段。谁来把文中接下去诱敌上山的场景中你觉得打动你的地方来读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出示狼牙山顶峰图)这就是狼牙山顶峰,谁来说说它为什么是一条绝路呀?
生:因为狼牙山顶峰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一条路,五壮士沿着这条路来到山顶,后面有敌人追击,他们就无路可走了。
师:实际上是死路一条了。班长为什么要选择这条绝路呢?
生: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
师:做这个选择时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斩钉截铁”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师: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班长选择了这条绝路,他犹豫了吗?(没有)他害怕了吗?(没有)他徘徊了吗?(没有) 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害怕,这就是―(生齐)斩钉截铁。
师:我们再来读读班长地斩钉截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师: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这个字。
师引读,“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生齐)“走!”
师:班长走得斩钉截铁,我们的战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战士们的这一紧跟,又让你知道了什么?
师:当时,如果此时你也紧跟在班长的身后,你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吗?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我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我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也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什么是“热血沸腾”啊?
生:“热血沸腾”就是血液像烧开的水一样。
生:“热血沸腾”就是说五壮士情绪高涨。
师:战士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也就是说面临的将是死亡,为什么情绪还高涨呢?(学生回答,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死亡也值得;为了保存战斗力量,取得战役的胜利,就是牺牲也光荣。)
师: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我们读读这两句话,老师引读,你们跟着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小结: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舍生忘死的狼牙山五壮士。
(三)顶峰歼敌
过渡:在选择绝路的壮举中,壮士的英雄气概还在继续。在接下去的场景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写得好的,读出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
1、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抢、夺、插、举)
2、为什么马宝玉要夺他的手榴弹?(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的作用)
3、在这里,班长没有用手榴弹,他是怎样做的?
请大家把眼光聚集在“砸”字,能不能换成“投、掷、扔”?
在“砸”的背后,你能感受到五壮士的什么精神?(英勇顽强、坚强不屈)
4、就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读进句子里去吧。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读出来
个别读,学生评读。一起做动作齐读。
3、在这段时,文中有一处比喻,请你找出来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雹子”是什么?你见过下雹子时的情景吗?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 同学们,请你想象,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们就是五壮士,面对这样的情景,请你读出这句话。
(四)英勇跳崖
过渡:此时,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来到了悬崖顶峰,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课件出示(“屹立”图片):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2、可此时五壮士却做了一个令敌人们难以相信的举动,那就是——(跳下悬崖)
他们为什么要跳下悬崖?
(没有去路,后有敌人;宁愿跳崖而死也不愿意投降)
3、就让我们一起再去感受壮士们英勇的一幕吧。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怎样的五壮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生板书
4、小结:是啊,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这就是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5、播放《国歌》,引读。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歌的伴奏下读吧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生:
师: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生:
6、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种爱与恨,正是壮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源泉。)
7、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
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
(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让我们最后一起读出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吧。
三、小练笔:
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五位壮士说,把它写下来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_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出说明了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入人心了。)
四、引导体会课文的详略。
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
五、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让学生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理解
1.齐读课题。
2.“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给它加上引号?
3.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作者把书比做“长生果”,与莎士比亚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了解“阅读提示”的内容
1.默读“阅读提示”。
2.交流: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把你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和同学交流体会。
3.“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有什么帮助?
下面我们就结合提示中的问题来自学课文,理解感悟。
三、围绕提示问题,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2)想一想,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3)写一写,在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旁边写出体会。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默读、浏览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文章主线,在细读深思中了解作者的感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四、全班交流感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1.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作者在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些什么道理?(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朗读句子。)
(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板书:构思别出心裁内容与众不同情感真实细腻借鉴模仿创造)
3.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建议:不仅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的句子,体会她是怎样读书的,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
4.有感情地朗读打动自己的部分。
五、学习和借鉴读写方法
1.作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2.作者在写作文方面有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3.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写作文的经验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这首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 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 预答:害怕 (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 (这就是寒 )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 (这就是寒 )——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