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

业鸿1141分享

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1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了解敬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2

《军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_________,这是________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一)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三)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CAI演示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比较句子(正面描写):

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一条崭新的垫单被抓破了。

比较句子(侧面描写):

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手术中,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对比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四)导学“术后”部分

1默读课文。

2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

3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

4你觉得沃克医生可能会“失声喊”些什么内容呢?

5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指导感情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7震惊的沃克医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呢?

8为什么问名字时,要“关上手术室的门”?

9画出本节中的提示语,根据提示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语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10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一段。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3

《阿里山的云雾》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加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词。体会和感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雾的神奇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

教学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或音乐磁带,挂图或云雾录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在有雾的天气里,感受过大雾的神奇吗?山里的雾和平原的雾是否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阿里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二、解题。

阿里山在哪里?你了解它吗?(学生可能听过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可让其哼唱,先让学生对阿里山有一个美的印象,以提高其兴趣。)

雾和云雾一样吗?课文为什么说:“欣赏山间的云雾”?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2.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美妙的词句。

四、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第一段。

这段告诉了哪些内容?(观雾的时间)—雨后;观雾的地点—去姊妹潭的路上;欣赏的对象—山间的云雾。)

2.讨论第二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2)这段写了云雾的几种情况?“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你能发现这个、句式的特点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云雾强烈的喜爱之情,而且使语言的节奏和谐、流畅、富于旋律美。)

(3)怎样理解“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象描述一番。

(4)投影静止的云雾画面,学生欣赏。

(5)学生总结: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6)配乐朗读,品味欣赏。

3.论第三段。

轻声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想象“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的不同状态,并用语言或动作描摹出来。

(2)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3)学生总结: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4)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因其

变化多、快而惊愕,因其精妙、神奇、变化万千而喜悦。)

五、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再次品味欣赏。

六、总结。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4

《古诗词三首》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5

《西湖的“绿”》

设计理念:

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

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学以致用。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

2.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课件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

1.师生共赏西湖美景。(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

2.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西湖的“绿”)

2.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4.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重点教学“隐”“径”“缝”“旷”“职”“港”等字)

(3)强调“幽”字的笔顺。

幽: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参”是多音字。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ci}不齐)

(5)重点词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

苍翠: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

鲜嫩:新鲜,娇嫩。

心旷神怡:旷:空阔,开朗。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幽静:沉静而安闲。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散步。很悠闲。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课件出示要求:读通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断不破句)

2.交流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师生穿插评议)

3.快速读文,理清层次。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绿”?

(观景顺序)

(2)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齐读课题

2.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老舍《草原》

(2)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雨中灵隐的“绿”

多彩{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②苏堤的“绿”

多姿{

古怪,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花港观鱼的“绿”

(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强调语速宜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_的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用语文课件范文相关文章:

四年级2021年语文下册实用电子教案五篇

三年级实用语文下册课件大全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实用授课同步教案参考五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1例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夜莺的歌声》实用课件大全

2021四年级上册语文设计方案五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实用同步教案五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实用课件大全

2021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实用教案设计五篇

四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实用

    28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