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这篇小说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促织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郭沫若题联 (话聊斋)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喜
促织
喜征虫受刑
神卜得虫
儿毙促织
魂化促织
悲
悲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4、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 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惊 且 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 牵 动 着主人公的心, 主 宰 着主人公的命运,这 细 致 入 微 、 曲 折 变 化 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 荒 淫 ,官 贪 吏 虐 ,致使老百姓 家 破 人 亡 的罪恶现实。
三、鉴赏、讨论: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昂其直 “直”通“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
2、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 名作状,每年 得佳者笼养之 名作状,用笼子
早出暮归 名作状,早上、晚上 取儿稿葬 名作状,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 名作状,每天
旬余,杖至百 名作动,打板子 大喜,笼归 名作动,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 名作动,放 仙及鸡犬 名作动,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 名作动,特产 试使斗而才 名作动,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 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 形容使动,使……高 而高其直 形容使动,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使动,使……倾尽
成然之 形容意动,认为……对 益奇之 形容意动,觉得……奇特
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
而心目耳力俱穷形作动,用尽 近抚之 形作动,走近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黄粉 成述其异 形作名,非凡本领
以塞官责 动作名,差役
3、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 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 如,“又试之鸡” “试之鸡” 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4、一词多义
① 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 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1)顾 ③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责 ② 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3)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①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4)发 ③ 丝毫,如“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 射出,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找出下列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 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既而:不久,随后。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五、总结拓展
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①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 ; ② 《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③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④鸡啄食促织;⑤夫亦自经
《促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是对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体现。)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体现第一课时的高潮。)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通读全文,编写情节结构。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细腻,指导完成教学难点。)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促织》同步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时间词:
1.俄见小虫跃起
2.斯须就毙
3.少间,帘内掷出一纸
4.旋见鸡伸颈摆扑
5.未几,成归
6.无何,宰以卓异闻
7.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8.既而得其尸于井
9.遽扑之
10.成仓猝莫知所救
11.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二、下面有四组同义词,一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并解释:
造、逐、丁口、趁、黔首、诣、征、敛、翕、辟。
三、正确翻译下列句中的加黑字:
1.岁征民间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3.辄倾数家之产
4.百计营谋不能脱
5.成然之
6.旬余,杖至百
7.大喜,笼归
8.成以其小,劣之
9.取儿藁葬
10.益奇之
11.日与子弟角
12.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13.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14.上于盆而养之
15.昂其直,居为奇贷
四、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正确译出加点字的含义:
五、把下边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引自《晏子春秋》)
注: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某种)罪。
曷:同“何”。
实:果实。
熙:同“嬉”,戏弄的意思。
病:辱。
答 案:
一、1.俄。 2.斯须。 3.少间。 4.旋。 5.未几。
6.无何。 7.顷。 8.既而。 9.遽。 10.仓猝。11.猝然。
二、同义词:
①“丁口”、“黔首”,老百姓。
②“造”、“诣”,到。
③“逐”、“趁”,追赶。
④“征”、“敛”,征收。反义词:“翕”、“辟”,合、开。
三、1.每年征收。
2.用笼子养。
3.使……倾。
4.用很多办法。
5.认为这个对。
6.杖责。
7.用笼装着。
8.认为这个不好。
9.用藁草埋葬。
10.认为这个奇特。
11.每日和。
12.穿裘骑马。
13.用力叮着。
14.放上。
15.使……抬高。
四、1.①对;②可是;③……的样子。
2.①责令;②征收;③责任;④责打。
3.①中间;②合乎;③中等。
4.①即使;②就。
5.①但;②回头看。
6.①就;②往往。
7.①马上;②跺、踏。
8.①没有什么②倒下、失败。
9.①达到、实现;②买。
10.①全然;②到了极点。
11.①放上;②皇上。
12.①合;②在。
13.①正;②方形。
14.①闻名;②听到。
15.①自己;②从;③自然。
16.①缴;②收。
17.①句末语气词;②于此。
五、
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左右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经过您面前而行。您说,‘是什么地方的人?’回答说,‘齐人。’您说,‘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请晏子饮酒,正喝到兴头上,两个小吏捆绑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说:“捆着的是干什么的人?”小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长成橘树,生长在淮北就成为枳树,叶子白白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形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土不同。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促织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