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由王实甫创作于元代。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与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相关生字词,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莺莺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十分钟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离别的戏,感受别离戏剧的千种风情,也就是王实甫的《长亭送别》。
【《西厢记》介绍】
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葬,暂住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张生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小姐与红娘到寺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西厢房。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于是在一个夜晚,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了一首诗,莺莺也回了一首。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很漂亮,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大家束手无策。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后来张生害了相思病,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并且私定终身。
老夫人看到莺莺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老夫人没办法,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后来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本文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是写张生进京赶考时崔莺莺与张生的送别场面。
【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把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拟好小标题。
1、 送别途中;2、长亭饯别;3、临别叮嘱;4、惜别目送。
【莺莺形象】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并用文中的句子来证明。
明确:感情变化:痛(别离)→恨(功名)→怕(被弃)→念(羁旅)。
性格特征: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体贴入微、缠绵深情、温柔贤惠、对爱情担忧(“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显示了倔强的反抗性格,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这一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表现了在功名利禄问题上与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五煞”这一段莺莺千叮咛,万嘱咐,说明她体贴入微、缠绵深情、温柔贤惠。“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说明她对爱情担忧,如果张生考中,他有可能称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说明了莺莺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感到悲哀,同时又做了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
【语言特点】
1、本出戏剧表现出莺莺由痛到恨到怕再到念的心理变化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或者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
明确: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2、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这是本篇戏曲语言上的一个特征。除了这个特征外,本篇戏曲语言还有什么特征?
明确: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情景交融】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关系。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尤其是对这一艺术的最佳证明,这集中体现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请同学们找出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指导:如何判断哪些景物描写用了情景交融?客观存在的景物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但有时诗人在写诗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看待景物,于是在他眼下的景物便带上了自己感情的印记,好像这些景物通人性一样,和他一起悲喜与共。此时,诗人笔下的景物就不是纯粹的客观的景物,而是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带上了作者的意愿,因此这样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意象,“象”指物象,景物,“意象”指带着作者意愿、感情的物象,它是客观的物象和诗人主观感情的结合。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意境。此时的意境就是景物和作者感情的融合,称为情景交融。同一种景物,诗人的感情不同,在景物中寄寓的感情就不一样。比如同样是秋天的枫林,我心情很好呢,我就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真是漂亮啊。我心情不好呢?我就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叶,你为什么这样红呢?原来是离别人的血泪染红的,真是凄惨啊”。又比如,同样是秋天,我心情高兴,雄心勃勃,我就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心情很郁闷,我就说“风急天高猿啸哀”,还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又比如,同样是带着露水的花朵,我心情高兴呢,我就说“珍珠般的露珠使得鲜花更加娇艳欲滴”,我心情不好呢,我就说“感时花溅泪”,好像花朵都在哭泣呢。因此判断景物描写有没有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主要就是看这些景物有没有带着作者的感情。同时,大家要注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绝大多数是出现在诗词这种文学体裁中,当然在小说中也有用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但那叫做环境描写,一般不说成是情景交融。分析情景交融,一般要注意到几点:第一,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第三,在这样的景物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端正好】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
【四边静】“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一煞】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景,写内心深藏之情。
【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结束语】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文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布置作业:预习《等待戈多》。
《长亭送别》能力训练
1.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贯云石)
惜别
其一
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寂寞武陵源①,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陈述,符合原曲“寂寞武陵源”意思的一项是
[ ]
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
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带去了。
C.此一别就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
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逝去的触景伤情。
(3)下面各句,在表达感情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所用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是
[ ]
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
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感情表达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C.“其一”中寂寞的荒郊,扰人的细雨同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了准备。
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白,“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思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2.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①。望西都②,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①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历史上军事要塞。
②西都:即长安,位于潼关以西。曾有两周、秦、西汉至隋、唐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汉代以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市)为西都,也叫西京。
(1)对这首元曲的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峰峦如聚”中一个“聚”字,不仅形象化地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B.“波涛如怒”中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感情。
C.“意踌躇”一句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总概括: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伤悲愤。
D.“伤心秦汉经行处”中的“经行处”,是作者经过的地方。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是什么地方。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些都涂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B.“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是作者直写主观感受,是全曲的点题之词。
C.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真实地揭露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但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一种无力的呻吟。
D.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1.(1)《长亭送别》中崔张之间似有千言万语诉不尽,道不完,特别是莺莺用多段唱词和道白表达了对张生的爱恋、叮嘱、担忧和期盼,展示了内心的痛苦和思虑,人物心理和性格行到充分表现。在《惜别·其一》中,分别的二人几乎无语,当泣别的抽咽也渐渐细弱后,相拥相偎的爱人只用共同的痛苦来勾通感情,用共同的心灵抚慰对方,创造了全然不同于《长亭送别》的意境。两个作品的不同,除了风格相异的原因外,戏曲不同于散曲,需要用人物的唱、白等语言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2) C(这首曲的后三句是想像分别后的失落感,想像很奇特,而且有明显的夸张,武陵源所以“寂寞”,是因为它不再是那个永远洋溢着春色的世外佳境,随着同爱人的分别,春意消逝了,剩下没有了生气的桃花、细雨和芳草,正像失去了魂魄的离人一样孤独凄苦。因此C项符合文意。)
(3)D(“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艺术上的手法是巧妙的想像和极度的夸张,作者不正面写有多深的情多厚的意,而说准备在天一样大的纸上写下来,浓情蜜意自在其中。D项用车载不动烦恼极言愁绪重,所用方法相同。)
(4)D(“其二”的两个否定同意思并不完全一样“修书”隐含的意思是想念,“才思”指的是写信的文才和情思,两句分别肯定了自己的感情和能力,那么为什么却没有写信呢?这就自然引出了下句“买不得天样纸”,两个否定句的作用就是为关键的末句作铺垫。)
2.(1)D(“伤心秦汉经行处”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因此,这里的“处”,指的正是“西都”。经行,本为佛家用语,指佛教徒修行布道往返于一定之地。这里的“经行处”,借指帝王经过、起居、逍遥玩乐之地,亦即辛苦经营的地方。)
(2)C(不是“叹息”和“呻吟”,而是为百姓的疾苦发出的惊心动魄的疾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充满了对封建王朝的愤怒控诉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长亭送别》测试
一、阅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2、[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
3、[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4、幺篇]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我们学过的哪一诗句所表情达意的手法相同?
5、[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长亭送别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