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孟子。该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寡人之于国也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
2、 思考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 复习导入:
师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生答: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谈话主题。
第一段由梁惠王提出问题“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
第二到四段由孟子分析问题“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五到七段解决问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章的主题是:如何使民加多。
师评: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来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
二、 合作探究 :
1、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够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国家了?
生答:
措施 效果 结果
不违农时 (农业) 谷 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 (渔业) 鱼鳖 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无憾
斧斤以时 (林业) 材木 不可胜用 ——王道之始
其他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
生答:在古代“生”与“死”的重要性。
②文章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答案】 C(A.洿:wū;B.莩:piǎo,D.畜:x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答案】 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答案】 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B(都是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 B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答案】 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答案】 B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答案】 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 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答案】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⑨。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⑩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 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à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⑤夷:句首助词,无义。⑥原:同“愿”,谨善。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⑧佞(nìnɡ):能说会道。⑨慝(tè):奸邪。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答案】 C(应为“遗憾,不满意”)
14.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
①非之无举也
②孔子以为德之贼
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④居之似忠信
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B(批评原人的内容在文中第6自然段,第③句实际上是批评狂放之人的。)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答案】 A(万章只是不解,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
16.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责备他却举不出错误,斥骂他却没有什么可斥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2)道正就会使百姓积极;老百姓积极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参考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人。”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跟语言相符。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 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就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
四、高考热点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久之前,吴某经营的“平安”号货船(吴某已在保险公司为船只投了保)在装货时翻船沉没。吴某随后与某打捞公司签订了沉船打捞合同,约定打捞总费用7万元,合同并附有补充条款“打捞完毕先付打捞费1万元,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打捞公司将船打捞出水,吴某支付了1万元打捞款。后来,保险公司以事故损失不属承保范围为由拒绝吴某索赔。吴某以此为由拒绝支付余下6万元打捞费给打捞公司。于是打捞公司将吴某告到法院。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吴某认为,自己与打捞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附条件生效的合同,该合同补充条款约定“余款由保险理赔时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险公司还没赔款,所以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打捞费用。
站在打捞公司的立场上,你将怎样对吴某的观点进行辩驳?请拟写一段有利于打捞公司的辩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而不是尚未赔偿,因此“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不成立。
(2)保险公司是否赔款,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者之间的事,不能作为吴某拒绝支付打捞劳务费的理由,吴某应按合同约定支付剩余打捞费用。(写驳论文字,首先要找到敌论中的错误与破绽,只有找到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吴某拒交6万元打捞费存在两点无理:一是等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交清;不等于让保险公司交付,这6万元打捞费仍需由吴某交付;二是吴某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与吴某与打捞公司的关系并不构成任何因果关系,是两个独立的关系。因此,吴某拒付是无理的。)
18.青少年应加强环保意识,当你看到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现象,运用比喻修辞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当我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重。
19.下面这首小诗在对“树”进行描述时涉及了作者对“岁月”的思考,请选择另外两种事物,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各写一句话,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
例句:树:如果你挺直了你的身躯,风会比你矮很多,伟岸就会溢满你的岁月。
(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浪:如果你伸出了你的拳头,山会比你软很多,壮阔就能充实你的生命。
(2)草:如果你站稳了你的脚跟,冬天会比你脆弱很多,绿色就能点燃你的生命。(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依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的要求。从例句来看,原句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整个句子是假设复句。仿写时注意表达生动、鲜明。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座古老的思想城里住着两位夫子。他们互相憎恨,互相贬损着对方的学识,因为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
一日,两人在市场相遇,当着各自信徒们的面儿,他们争论起神的有无,好半天才偃旗息鼓。
当晚,无神论夫子来到圣殿,俯卧在祭坛之下,祈求众神宽恕他迷惘的过去。
同一时刻,有神论夫子将他的“圣书”付之一炬,因为他已变成了无神论者。
(纪伯伦《两夫子》)
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向】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有神论者,一个是无神论者。故事情节是两人相互诋毁、相互争论,结果是两人在信仰方面互换。
故事开始,由于观点不同,两人相互憎恨、贬损;发展阶段,两人都试图说服对方,击败对方,体现出两人不能以宽容、平和的态度看待对方;结果部分,两者信仰互换。
故事可以有这样的立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针锋相对和相互宽容,争论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相对和绝对等等。
确定了立意,就可以按照要表达的观点筛选自己拥有的素材,挑选符合文意的材料。
【佳作赏读】
在烈日下绽放人生的光彩
于宁远
烈日当空。
大地上只有万物被炙烤而发出的喘息声。太阳,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用“权威”的眼神俯视万物,几乎没有人敢直视它高傲的目光。
只有,真的只有夸父,敢用自己的身躯挑战高高在上的烈日。他奔跑,穿过森林、跨过河流、翻过高山,只是为了赶上太阳的脚步。在别人眼中,夸父是个疯子,他怎么敢向太阳挑战,而且仅用自己的双脚。夸父把亲人的劝阻、别人的讥讽统统丢在身后,只是奔跑。他在挑战自我、挑战人生、挑战别人眼中不可能的极限。终于,他累了,倒在地上,与大地成为一体,而太阳,依然在天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夸父失败了,但他融进了大地,激励着后人不断挑战。
烈日当空。
撒哈拉沙漠中没有声音,只有金黄色的沙砾,它似乎充满了热情,充满了神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三毛如痴如醉,洒下生命的热情。只有三毛,能够摒弃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献给这片沙漠。她是一个智者,能发现埋藏在沙漠下的灵魂。一个骆驼头骨,就能让她心满意足,因为这片土地上,存留着她的爱恋,一切都那么美好。最终,她把生命中所有的回忆留给了沙漠,也许那儿,才是她灵魂的归宿。
谁能说三毛是失败的,在那个沙漠中,她勇敢地挑战着自我。
烈日当空。
一片向日葵地里摇曳着金黄,它们的头始终向着太阳,追逐希望的光芒。凡高看到了阳光下的这片金黄,也看到了生活的动力就在前方,一棵棵向日葵没有因为炙热而放弃面向太阳,它们坚持着,有阳光的地方总能看到一片高昂的头颅。
凡高清醒了,一幅画面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用最热烈的颜色描绘希望,那片金黄是他的向往。《向日葵》绽放出凡高对艺术极限的追求,也许只有这样的画面才最深刻。
烈日下,人是否应该面向太阳,展示自我能力,挑战自我?
烈日在默默地诉说着……
【名师点评】
文章把材料内容细化为“挑战自我”,事实上,两个夫子之间的争论与其说是对对方的挑战,毋宁说是对自己的挑战,但可惜的是两位夫子在挑战中迷失了自我。那么,一个人该如何在挑战中战胜自我呢?小作者用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最艰苦的地方、在灵魂的深处、在希望的田野都存在着自我挑战。
语言方面,作者注意了语言的诗化,表现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如表现夸父的勇敢无畏的“只是为了赶上太阳的脚步”,表现向日葵颜色的“一片向日葵地里摇曳着金黄”等。
列举事例方面注意了事例的选择,有传说中的人物——夸父,有文学家、画家等。从他们的努力、心灵、希望等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内心对挑战的理解。
《寡人之于国也》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 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答案:
9、D “申”为“反复陈述”。
10、B 例句的“于”,到……去,介词;A,比,B同例句,C对于 D在……上。
11、C 树,动词,种上
12、A“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寡人之于国也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